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 362305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呢?下面结合我的一节公开课来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选对方法是很重要的,眼下我校正在开展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此种教学模式是指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
我要复习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期——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本讲内容涉及必修1、2、3诸多知识点,采用“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讲我先编写了一份导学案,根据相关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四方面进行重新整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为五个时期即五个阶段:1.兴起:1919-1923(中共初创时期);2.发展:1924-1927(国民大革命时期);3.发展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4.高潮: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5.高潮: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知识结构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起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请根据上述《知识整合》归纳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方面考虑)。这也是我一轮复习一贯采用的方法。
其次,二轮复习除了注意通史知识的整合外,还应特别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
因此,我特意选取了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引导:
1.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调整。
典例1:(2014·福建高考)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本题考查的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调整,应紧扣题眼时间限制“长征期间”与“民族矛盾加剧”,对历史大事发生的时间一清二楚,排除A.八七会议(1927年)和D.中共七大(1945年);B选项则没有体现面对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政策的重大调整。因此,选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必须很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
2.创设新情境,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
典例2:右上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本题考查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题关键是要准确解读图表信息。图片反映出1913至1936年民族资本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时间可知是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应该是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不是原因,只是一种现象,B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D项错误。
3.从发展、联系的角度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
典例3: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本题考查的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根据图标显示,两次低谷是在1927年和1949年。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在三大改造后,A项错误;这两年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C项错误;中国官僚资本出现的时间是1927年,结束时间是1949年,D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存在,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大了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力度,抗战胜利后美国加大了经济侵略中国的力度,B项正确。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很多,“导学式”课堂复习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要用心去发现、去总结,一定会受益匪浅。
论文作者:叶德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中国论文; 时期论文; 官僚资本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民族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