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长换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中小学校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校长要想在挑战和机遇中实现新的跨越,除了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外,还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一、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中小学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极不平等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成绩和操行的终极评判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几乎成了教师的附庸、课堂的奴隶,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课程性质、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等方面,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彼此的地位、关系和责任,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由于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是师生互教互学、合作开发、共同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将首先被打破。其次,由于在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向学生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因此教师支配、控制、管理学生的权威也将被打破。另外,由于在未来课堂上,知识将由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三个方面所组成,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将被动摇。教师将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转变。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学习方式、评价目的等一系列改革,必将突出学生在未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和发展地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引入教学中,更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随着师生地位的变化,我们中小学校长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工作作风上和工作方法上尽快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首先,校长要努力在学校构建民主化平台,承认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既然未来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彼此互动的过程,校长就有责任和义务为这种交往和互动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和师生彼此尊重、信任、友善的教学氛围。其次,校长要组织和动员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校长,要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随着师生主体地位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时不一定恪守以往的教学常规和秩序,为此,校长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时,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师生选择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的方便。
二、从学科本位向课程本位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却无课程意识,即使有,也仅仅是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对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缺少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从而导致工作中过分强调学科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是在学科中人为地划分什么主科、副科,在教师配备上,教育资源使用上重主轻副。在过去的教学中还存在两个误区,导致学科本位的强化。一是错误地认为哪门学科课时多,哪门学科就重要。二是哪门学科被列入中考或高考,哪门学科就重要。这既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科本位的必然。
课程概念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学科概念要宽泛得多,它不仅涉及知识方面的要求,更涉及精神、情感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在理念和策略上强调要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关系。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更加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意识”,强调课程内容不仅要加强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更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其目的就是使课程体系比学科体系具有更大的前瞻性、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好的时效性。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一直以学科为本位,所以要从思想上、认识上、实践上转变到课程本位上来,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当前要解决好如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校长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靠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解决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新课程综合性特征则要求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广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以求用教师集体的智慧去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校长要千方百计地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便捷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环境。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上,除继续做好相同学科的纵向联系外,还应强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在建制上彻底打破不同学科教师彼此孤立和封闭的状态,为不同学科知识渗透和互补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校长要鼓励、支持和要求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置了综合课程和安排了实践活动,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必将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开放式课堂和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对教师业务学习、知识更新,校长不仅要在时间上予以保证,而且要在资金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照顾,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校长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既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又重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既重视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又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尤其要特别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要舍得花精力、财力和物力把信息资源建设好,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经建设起来,就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三、从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强调知识本位,必然视知识如生命,造成知识高于一切、涵于一切、优于一切,而把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降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结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激情与活力、竞争能力差。由于强调知识本位,各学科必然承载着过多过重的知识量,师生必然承受无穷无尽的教学压力,不计其数的参考资料、复习资料,穷于应付的各类考试,使师生的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由于知识本位,教师采取强制输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像知识容器一样,任凭教师硬装猛灌,高速度、大密度传授知识的结果是师生两败俱伤。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的转变,一再强调要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特别是不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出发,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努力实现“教”为“学”服务,要在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上为学生构建更开放的空间,为学生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营建更宽松的环境和更自由的氛围。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感知过程、概括过程和结论过程的形成,因为这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从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需要社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校长更是责无旁贷。首先,校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彻底废止注入式,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学生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从外来干预性学习向自主合作式学习转变,使学生逐步做到能够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成问题,进而达成构建知识、完善方法、丰富情感、形成能力的目的。其次,校长要引导、帮助、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考试分数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放到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生之间交往合作以及意志品质磨炼方面,以此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要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使一切有碍学生发展本位落实的规章制度都得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