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纲领而奋斗——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笔谈——统一认识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伟论文,放在论文,笔谈论文,纲领论文,首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有关农业的论述,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在肯定前段农业、农村经济成就和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正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了存在的矛盾与困难。提出近些年来“耕地逐年减少,基建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降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近几年粮食产量出现了新的徘徊”;“今后15年,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农业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很突出”,据以作为制定农业发展计划的出发点之一,保证了计划的科学性。
第二,进一步阐明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含义。它包含:①要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明确提出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着力加强第一产业”。②在制订计划和部署经济工作时,首先要把农业和支农产业安排好。③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充分调动农民、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④各行各业都要为发展农业做贡献。
第三,发展农业政策措施的配套性。《建议》中明确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发展农业要同加强支农产业相配套;二是重点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同发展多种经营两方面的措施要配套;三是为了增大农业投入,要把扩大财政投入同引导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投入结合起来;四是使以上各项加强农业的具体措施同稳定完善农业政策、深化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相配套。
第四,把当前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同长远的环境、生态、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建议》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这表明我国不仅致力于当前的农业发展,而且决心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要提高当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更要造福于子孙后代,并在全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承担我国人民的一份职责。
为了完成《建议》针对农业提出的各项任务,应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要消除通货膨胀对发展农业的严重不利影响,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涨;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扭转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比重连续下降的局面,切实改善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特别要有效取缔假冒伪劣农资的泛滥等等。
另一方面,要提高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这是认真落实《建议》的前提。前段对中央农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够好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个思想认识问题。在这方面要树立以下观点:
(一)发展农业也可以致富。有的人认为依靠农业,不能完成上级要求的高产值、高速度,还会背上财政补贴包袱,不容易出政绩,远不如抓开发区、上项目、招商引资出政绩,有名有利,所以不愿意真正把财力和领导精力投到农业上去。这种看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只要切实向农业的深度广度进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靠发展农业也能致富,可以富民、富县。比如江西省近6年多来主要依靠发挥农业优势,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做到了全省县县财政无赤字。
(二)发展农业过程中,政府要有所作为。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农村工作的任务就是“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有利,就干什么,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对农业既不要干预,也不要支持。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我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不能没有宏观调控和保护。如果听任上述观点泛滥,那么,在许多地方出现的农业生产诸要素(土地、资金、技术、较高素质劳动力等)非正常地流向二、三产业的“非农化”倾向和农业萎缩趋势将变本加厉扩展开来,农业上新台阶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三)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虽然是发展趋势,但必须明确,乡村城市化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工业化也不能以削弱农业,甚至以农业的萎缩为前提。因此,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位,坚持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否则,我国当前12亿、2010年14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就无法解决,我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场也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