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与产业政策:合成橡胶产业的实证分析_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以合成橡胶行业为例的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为例论文,不完全论文,竞争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作为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结合国际贸易与产业组织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政策分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对该理论的经验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ixit(1988)对美国汽车行业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研究。Dixit使用1979、1980和1983年实际数据对美国实施不同贸易和产业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向经验分析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盛斌(1998)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经验研究,考察了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政府、整车生产厂商、零部件生产厂商及消费者之间资源配置与福利效果的变化。胡昭玲(2000)使用Dixit的模型分析了1992年我国轿车市场4种不同政策的影响,分析结果是最优关税与零关税相比能提高国民福利,但幅度很小,而政策对厂商产量的影响较大。此后,胡昭玲(2001)以64M动态随机内存为例,分析了韩国半导体行业的贸易政策,结果显示贸易政策在促进该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总体来看,目前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且主要集中于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因此,本文拟将合成橡胶行业这个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贸易政策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选择该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还因为其市场结构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寡头垄断的假设(注:据统计,仅中石化一家的合成橡胶产量在1999、2000、2001年就分别占全行业产量的60.1%、56.1%及58.0%(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02》)。)。此外,我们还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多期模拟,尝试考察政策的动态影响。

二、基本模型的构建

本文中使用的经验分析模型是参照Dixit(1988)分析美国汽车行业的模型建立的。该模型认为,最优贸易或产业政策依赖于本国厂商对自身行为引起外国厂商反应的推测值与外国厂商实际反应值之间的差异。分析中Dixit通过校正的方法来获得推测变量的参数值,即在完成对模型中其他变量估计的基础上使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从而获得满足条件的推测变量的参数值,这一参数值反映了实际中厂商的竞争方式。

(一)需求系统

笔者将中国合成橡胶行业市场分为两大部分:国产品市场和进口品市场。并假设在同一市场中厂商生产的合成橡胶完全相同,而不同市场厂商生产的合成橡胶则是不完全替代的。由于合成橡胶是一种中间产品,其消费是一种生产消费,而需求则为下游行业厂商的要素需求。(注:这里参考了Mccorriston和Sheldon(1993)对英国化肥行业的研究。)假定合成橡胶的需求是线性的,则下游行业厂商对本国和外国合成橡胶的直接需求函数分别为:

其中Q表示数量,p表示价格。用下标1代表国产品,下标2代表进口品(注:指世界各国对中国出口合成橡胶数量的总和。)。参数和K为正值,且满足条件。相应的反需求函数为:

为了进行经验分析,必须估计需求系统的参数值。就直接需求系统而言,需要估计5个参数:和K,而我们只有两个关系方程(1)和(2)。因此,求解这个需求系统,还需要另外3个关系方程。根据Dixit(1988)和胡昭玲(2000)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合成橡胶的总市场弹性和替代弹性来获得这3个方程。总市场弹性可以理解为,两种产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对上游厂商在合成橡胶上总支出的影响。因此,令,其中是初始价格,R是等比例变化因素。所以合成橡胶的总支出是:

合成橡胶的总市场弹性ε是当R=1时(注:当R=1时,有),E相对于R的弹性值。即,

此外,作为要素需求函数,合成橡胶的需求函数是通过最大化其下游行业厂商的总利润函数获得的。假设下游行业厂商的总生产函数具有二次形式,且投入要素仅限于这两大类合成橡胶。为简化计算,将下游行业的产出价格标准化为1,得到下游行业厂商的生产函数和利润函数分别为:

(二)厂商的决策行为

在描述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行为时,我们使用推测变量(Conjectural Variation)模型。该模型用推测变量来反映厂商对其对手在其决策发生变化时的最优反应,不同的推测变量值对应不同的寡头垄断模型(注:更多关于推测变量模型的内容可直接阅读Eaton和Grossman(1986)的原文。)。一个代表性的本国合成橡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三、模型参数的估计

表1是获得模型参数所需要的外部数据,包括数量、价格、弹性和成本等。其中国产合成橡胶销量由国内合成橡胶厂商的总产量减去出口量得到。合成橡胶总产量、出口量及进口量均来自国研网(www.drcnet.edu.cn)行业报告中能源石化行业2003年运行数据。国产合成橡胶价格从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的橡胶市场行情中获得。进口合成橡胶价格是用2003年合成橡胶总进口额除以进口量得到年平均美元价格,再以该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价格。其中汇率数据取自国研网的金融数据。而两个弹性数据ε和σ由经济计量方程估计得到。(注:详细计量分析结果见附录(由于篇幅有限附录略去,需要者请与作者联系)。)直接获得成本数据比较困难,这里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石化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大约为1%,而国外企业大约是8%(注: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通过该指标用厂商的价格倒推出厂商成本,并以7.5%(注: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的进口税为标准剔除进口关税的影响。从获得的数据来看,在合成橡胶市场上国产品较之于进口品在销量上略多,价格上略低;而在成本上国外厂商占有优势;总市场弹性显示合成橡胶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与合成橡胶作为中间产品的性质相符。

表1 2003年合成橡胶行业数据

表2 需求系统参数

表3 推测变量参数

于是,(1)-(4)式中所含的需求系统参数就计算出来了(见表2)。有了需求系统参数,通过(13)和(14)式,用2003年数据在没有补贴且进口税为7.5%的情况下估计推测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列于表3。从表3中数据可见,进口合成橡胶市场比国产品市场更具垄断性。运用表2和表3中的数据,便可以进行政策模拟并比较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政策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不同政策实施时各种经济变量的具体数值列于表4。这里主要考察4种政策,即自由贸易政策、进口关税政策、生产补贴政策、进口关税与生产补贴结合使用。为了比较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我们以自由贸易政策即不进行任何干预时的被考察变量值为基准,并给出各种政策实施情况下各被考察变量相对于“基准”的百分比变化。

首先,政府政策实施工具数值的变化。经计算最优从量关税为803元/公吨,换算为从价关税率是7.46%,可见,当前合成橡胶的关税水平(7.5%)基本与理论计算出的最优水平一致;而最优的生产补贴为467元/公吨。在同时使用补贴和关税时,因两种政策工具的互补作用,它们的最优水平都比单独使用时低:单位生产补贴下降为105元/公吨,进口从量关税下降为745元/公吨(从价关税率为6.96%)。

表4 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2003年) 单位:元/公吨、公吨、元、%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与自由贸易政策的数据相比,是该变量的变动百分比。

其次,政策引起的国民福利变化。从表4最后一行的数值可看出与自由贸易政策相比其他各种政策都增加了国民福利,但幅度很小且十分接近,分别为0.35%、0.18%和0.38%。与总量变化相反,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性变化较明显。对本国合成橡胶行业厂商而言,各种干预政策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其利润,幅度分别为3.70%、4.55%和4.46%。而不同政策对下游行业厂商利润和政府收入的影响则有所不同。对于前者,关税会降低其利润,幅度分别是1.67%和1.28%;但当政策工具混合使用时,下游行业厂商利润下降较小。与此相反,对合成橡胶行业的生产补贴则会增加下游行业厂商利润(幅度为1.18%)。对于后者,关税能大幅增加政府收入,而补贴政策则会减少政府收入,特别是单独使用生产补贴时,政府只出不进,将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由此可见,政府要支持合成橡胶行业的发展,应同时使用关税与补贴两种政策工具。

最后,政策对国产和进口合成橡胶数量及价格的影响。实施进口关税将使国产和进口合成橡胶的价格上升,但进口品的上升幅度更大(分别为0.02%和7.75%)。相应地,国产合成橡胶的销量增加而进口量减少。其原因是进口关税间接地增加了进口合成橡胶厂商成本。相反,使用生产补贴会使国产和进口合成橡胶的价格都下降,前者降幅高达4.46%,而后者降幅只有0.09%。原因是生产补贴直接影响国产合成橡胶厂商的成本。销量变化则与实施关税时相同,只是国产合成橡胶销量上升幅度更大(2.25%)而进口合成橡胶销量下降幅度减少(1.20%)。在两种政策同时使用时,国产合成橡胶销量增加(2.20%)而价格下降(0.98%),进口合成橡胶销量减少(3.72%)而价格上升(7.17%)。因此,不同政策对国产和进口合成橡胶的数量及价格的影响有所不同,政府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政策。

此外,各种干预政策都在减少国外合成橡胶厂商的利润(3个政策的减少幅度分别为7.29%、2.38%和7.29%)并增加本国合成橡胶厂商的利润,从而实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目的。

五、对长期政策动态效果的模拟

本节将在上述一期(一年)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考察政策的长期影响,比较不同时期的政策实施效果。我们将集中研究进口关税政策。以2003年为起点,假定政府对合成橡胶行业实施一项为期5年(2003-2007年)的进口关税政策。与现实稍有不同,在我们的模型中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期的关税率,即每期的关税率都是在当期国民福利最大化基础上得到。模型模拟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假定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弹性参数和厂商成本数据不变。接着,按照上节模拟的过程得到2003年的政策实施效果,以此为基础计算出2004年的需求系统(1)-(4)参数值,并对模型进行校正,获得2004年合成橡胶厂商的推测变量参数值,从而得到2004年合成橡胶市场模型,用这个“新”的模型便可以模拟2004年的政策实施效果。再以该计算结果为基础,重复上述做法即得到2005年的政策实施效果。如此反复,可模拟出各个时期的政策实施效果。

表5 长期进口关税政策的动态影响(2003-2007年) 单位:元/公吨、公吨、元、%

表6 特定时期中与自由贸易政策相比该期进口关税政策的影响(2003-2007年) 单位:%

由表5的数据可看到,作为政策工具的进口关税率随时间递减,分别为7.46、7.43、7.37、7.26和7.07(从价关税);即随着时间的流逝政府的保护程度应该不断减弱,这符合传统幼稚工业保护论的观点。而将其他考察变量与作为起点的2003年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表4的第1列)相比较,我们发现多期进口关税政策的影响与一期是一致的:合成橡胶的市场价格上升,国产合成橡胶销量增加的同时进口合成橡胶量降低,最终提高国民福利。此外,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效应在多期中也得到了验证:本国合成橡胶厂商的利润提高,国外合成橡胶厂商的利润减少。然而,比较各期考察变量的变化,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政策的实施,各期国民福利不断下降,且本国合成橡胶厂商的销量和利润也在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模拟中我们假定厂商成本不变,所以政策模拟只反映了政策改变对市场需求的动态影响而没有反映对厂商生产的动态影响。这在一期的静态模拟中没有问题,但在多期模拟中由于厂商生产存在“学习曲线”效应,故会对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考虑到这一因素,政策实施的效果应该会更大,从而减弱上述的“下降”现象。

换一个角度考虑:在某个时期政府放弃进口关税政策而转向自由贸易政策,那么在该期中进口关税政策的影响有多大呢?表6的结果给出了答案,即在特定时期,与转向自由贸易相比,坚持进口关税政策可以提高国民福利。而这时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与上节进口关税政策实施效果模拟分析的结果相同。但是,考察变量的变化幅度随时间而减少,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减弱。

最后,考察政策实施对合成橡胶厂商市场竞争行为的长期影响。根据我们的模型,厂商的行为由推测变量值来刻画,该参数值越小则厂商的市场力量越弱,市场结构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表7给出了各期推测变量参数值变化。对于本国合成橡胶厂商变化很小,可以忽略;而对于国外合成橡胶厂商,参数值发生了下降。这说明政策的实施减弱了厂商的市场力量,使市场结构向完全竞争转化。

表7 长期进口关税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2003-2007年)

六、小结

本文使用中国合成橡胶行业市场2003年的数据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进行了经验研究,主要分析比较了4种政策的实施结果,分别是自由贸易政策、进口关税政策、生产补贴政策、同时使用进口关税和生产补贴政策。模拟结果基本上符合该理论的主要结论:一国政府针对某垄断行业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减少了国外厂商的利润并增加了本国厂商的利润,通过利润转移效应达到增进国民福利的目的。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而且同样适用于中间产品生产部门。而多期模拟也支持上述结论。同时,研究还发现,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应为逐步降低保护程度;且就长期而言,这种政策会促进市场竞争,减弱厂商的市场力量。

最后,需要指出上述研究的不足。一是,数据和参数估计的可靠性问题。由于一些贸易数据很难获得,笔者不得不通过可获得的数据来推出所需要的数据,本文的成本数据即如此。这样便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政策模拟的可靠性。二是,使用推测变量模型来描述厂商行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三是,本文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可能夸大了政策的正面影响,因为考虑一般均衡后,其他行业厂商的加入将使政策的积极效果减弱。这些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与产业政策:合成橡胶产业的实证分析_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