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论文_周莉明

 江苏徐州睢宁县中医院康复科,周莉明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FM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后2、4周明显较对照组低,FM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其康复期实施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中医;康复锻炼;针灸

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极高,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多数脑血管存活患者由于脑组织受损,神经功能缺失,导致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由于中医的发展,使得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1]。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康复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51-78岁,平均(62.1±3.3)岁,疾病类型:19例为脑梗塞;16例为脑血栓;9例为脑出血。对照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50-76岁,平均(61.9±3.1)岁,疾病类型:20例为脑梗塞;17例为脑血栓;7例为脑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者;生命体征稳定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昏迷意识不清者;有精神疾病史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或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主穴取大椎、水沟、内关、下极泉、三阴交、至阳穴,根据具体情况,辨证选择配穴,上肢无力者取曲池、手三里穴;面瘫者取地仓、迎香穴;下肢无力者取环跳、足三里及阳陵泉血;指握无力者取透三间及合谷穴。采用平泻平补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同时结合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翻身训练、起坐训练、肢体被动与主动运动及语言训练等,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上肢功能训练、开展搭桥运动、肢体肌肉训练、肩关节运动、双上肢共同训练等。康复锻炼按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进行调整,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如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2]进行评价,0分表示无损伤,10分严重损伤,分值同神经功能情况呈负相关性。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S)[3]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上肢33个项目,下肢7个项目,实施100分制,分值<50表示严重运动障碍,分值50-84表示明显运动障碍,分值85-95表示中度运动障碍,96-99表示轻度运动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 )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后2、4周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多见于老年人群,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栓塞及脑血栓等,可对患者脑组织造成损伤,使视神经功能缺损。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健康、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具有极大危害,有数据显示[4],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中,有50%以上生活不能安全自理。且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上升化趋势,同时开始向年轻化发展。因此,对于脑血管疾病幸存患者预后情况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常规西医治疗可对临床症状起到较好缓解作用,但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效果一般。

较多研究已经证实[5],大脑具有适应能力,能在脑血管事件发生后,对自身功能、结构产生修改作用,对脑组织损伤进行适应,由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及功能重组,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了基础。而临床观察也发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增强患者健脑细胞的代偿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认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气血淤滞、脉络痹阻及窍闭神匿有关,而针灸治疗,可起到活血通络、调和阴阳等作用,而现代研究也发现,针灸能够对血管产生刺激作用,从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保障大脑血氧供给,同时针灸治疗还可对神经组织细胞产生激活作用,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功能康复锻炼及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较单纯实施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好(P<0.05),提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及康复锻炼,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在行针灸治疗时,需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取穴,而康复锻炼应当视患者恢复情况选择正确运动方式,强度以及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针灸与功能康复锻炼,在患者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改善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玉娟,侯贝贝,王凤平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效果评估[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7-10.

[2] 周艳.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7):79-80.

[3] 黄建华,马桂芝,陈雷等.针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904.

[4] 邓国华,杨利霞.脑血管疾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3(12):195-195,196.

[5] 林茜茜,王元姣.康复锻炼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95-96.

论文作者:周莉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  ;  ;  ;  ;  ;  ;  ;  

针灸结合功能康复锻炼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论文_周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