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给我们的提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日本论文,大地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核能安全——核电抗震级别应考虑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潘自强表示,经过福岛事件后,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做各方面检查,还要制定规划,更好地加强核与辐射安全问题。
中国核学会顾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核电部专家俞卓平认为,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界也会吸取很多教训,比如以后核电站抗震级别、防波堤高度怎么定,核电界经过反思后会有改进。但他强调:“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都是有风险的,所谓百分之百的安全是不切实际的。”
俞卓平说,关于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世界核电工业界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会做一些评估。我国核安全局也会在核电站设计和运行等方面进行讨论评价,抗震级别、要不要抗大海啸等等界定,讨论以后才能定。
海啸预警——海啸监测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他们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防范。比如日本的建筑,其防震做得很好。但地震能防,海啸防不住,因为水的力量太大了。”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表示。
“与日本相比,中国发生大规模海啸的概率肯定是低的,但仍有一些地区存在一定的风险。”于福江说,比如,菲律宾吕宋岛西侧的马尼拉海沟容易引发比较强的地震,如果真的发生强震,那会对中国的南海地区,特别是珠江口造成影响。
虽然我国已经启动了的海啸预警研究,并制定了预警机制,于福江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啸预警与防范还需要加强。
再如,防灾减灾文化的教育宣传尚显滞后。我国防灾减灾进校园、进社区等都做得还不够。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应对地震海啸灾害的知识还比较欠缺。而对社区来说,一旦灾害发生,如何管理帮助居民疏散,也还需要制订完备的既定措施。
于福江特别提到,由于地震海啸这样的灾害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国家在作发展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海啸的影响,还要使我国海边的工程设施、大型建筑都严格按国家标准来建设,不能容许“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情况存在,必须预先估算建筑工程能够抵抗什么程度的灾害。比如,沿海要发展,就会围填海,这就有可能受到海洋灾害的威胁。因此,沿海产业的布局一定要经过海洋灾害的有关评估。
建筑抗震——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发展隔震减震建筑
“日本9级大地震给我们警醒,中国的抗震设防标准已经到了必须提高的时候了!”
地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在建筑的抗震设防方面是有立法的。“国家的勘测勘探法明确规定,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布的地震烈度,来进行勘测,审定抗震设防标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抗震烈度定得偏低。如日本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而中国的设计标准才0.1g。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我国近二三十年经济才发展起来,原来一些标准偏低是必然现象。设防标准必须提高,才能更好地抵御大地震”。
公众科普——国人科学素养亟待“补课”
日本地震发生后,先是“超级月亮”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而后,现实中又出现了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荒唐“抢盐潮”。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再一次没有经受住考验。而有关人士指出,无论是荒唐的“抢盐潮”,还是子虚乌有的“超级月亮”,都让人们顿悟:其实,这正是科普补课的最好切入口。
不少人反思“抢盐潮”时说,国人亟须提高科学素养,“科普补课”迫在眉睫——谣言传得沸沸扬扬之时,一位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的科学家作一次电视演讲、或写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有效地制止各类谣言引起的群体不理智行为。
但这样与老百姓密切联系、走进他们心中的权威科学家并不多。
许多科学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做科普工作评职称不仅不算成绩,有时还起负面影响等。这种现状不改变,将极大地挫伤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也制约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说:“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而高素质的公民必须是用科学思想武装起来的。‘超级月亮’‘抢盐潮’启示我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亟待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普形式,全方位构建我国科普网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