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地区论文,中国出口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文献回顾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与深入,中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外贸易安全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是对外贸易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外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做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研究。Dowling和Ray(2000)对过去20年亚洲经济的贸易和投资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亚洲地区的出口结构和贸易体制、出口构成的变化和创新以及进口结构的变化和深层次原因。Davis和Weinsten(1996,1999)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产品结构以及日本的国内地区产品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地理因素对产品的国际地区结构影响很小,而对产品的国内地区结构影响很大。Zhang和Hock(1996)对东盟和中国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东盟比较优势和其他宏观因素的变化在促进企业到中国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东盟和中国之间贸易结构雷同、互补性缺乏限制了双方产品的吸收能力。
国内学者对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强永昌(1992)、宣家骥和戴克维(1996)以及高敬峰(2001)都认为中国出口贸易过分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对中国外贸发展是有风险的。华晓红(2002)认为,中国对欧盟与拉美市场开拓不足,存在较大开拓空间,与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格局比较,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适当。黄坚(2004)认为,中国出口市场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虽仍高度集中,但出口市场过于依赖香港特区市场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本文对1993年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三种指数(HH指数、H指数和E指数)对一些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地区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制定有一些借鉴意义。
二 地区结构及其评价指数
(一)地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计算的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结构。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国家在中国外贸出口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中国对世界其他各个地区或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来表示。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表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反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如果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大,则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就比较集中,反之,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就比较分散。
从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来看,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应适度集中,否则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对外贸易过于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降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确保中国的外贸安全。
影响中国出口商品地区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比较优势因素。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这种比较优势来源于该国拥有某些丰富的生产要素。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优势,因此,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因此,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比较优势上互补性很强,因而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2)贸易国家之间的地理、文化、语言因素。贸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就越大,贸易量就会越小;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近,文化差异越小,使用的语言越相近,贸易量就会越大。(3)外贸政策、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因素。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不仅影响着其对外贸易量,而且还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一般来说,与实施进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国家相比,实施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国家,其出口量比较多,出口的增长速度比较快。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和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出口国一方面会增加对传统出口市场的出口,一方面会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二)地区结构的评价指数
1.集中度指数(HH指数)。出口商品的地区集中度是指一国出口商品集中于某地或者某些地区的程度。HH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主要用于判断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它通过把同一行业中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相加而得(刘志彪,2003),具体公式是:
S[,i]代表企业i的市场份额,市场里共有N个企业。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产业内存在N个规模相同的企业,那么HH指数的值就是1/N,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趋于1,表示集中度越高,或者说,在企业数量一定的条件下,这些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当HH指数等于1时,市场结构就是单寡头完全垄断市场。指数越趋于0,表示集中度越低,或者说在企业数量一定的条件下,这些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市场比较平均。当HH指数等于0时,市场结构就是无数个企业完全竞争市场。
我们可以将该指数扩展至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分析,称之为出口商品的地区集中度指标。该指数的值代表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方和,其涵义和市场集中度的涵义相似。在本文中,S[,i]代表国家或地区i所占中国出口的份额,N表示中国共有N个出口伙伴。
2.多样性指数(H指数)。它是借用信息论中不定性的研究方法,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又叫做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简称Shannon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下面要讲的均匀度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指数的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指数。景观指数是有关景观结构的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定量地分析景观各组成单元即景观群落的类型、数目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Turner,1989)。
多样性指数具体公式为(Romme,1982;Li,1989;肖笃宁,1991):
P[,i]是指景观单元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通常是用该景观单元在景观中占有的面积比例来表示,n是组成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个数。H的取值范围是H≥0,没有上限。当景观中只有一种景观单元时,H=0。当景观单元类型增加或者是各种景观单元所占面积比例趋于相似时,H的值也相应增加(邬建国,2000)。在运用该指数时,本文对公式中的p[,i]和n赋予新的含义:p[,i]表示i国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n表示中国商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总数。
当中国在某地区的出口国家只有一个时,也就是p[,i]=1,则H=0。当中国在某地区的出口国家个数增加或者是指定的几个既定出口国家所占份额趋于相似时,H值也相应的增加。
因此,该指数可以精确地分析中国在某地区内部的几个既定出口对象国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如果中国在某地区的出口国家个数一定时,H值变大,说明这些国家占中国出口到这个地区的份额趋于平均、差距缩小,中国出口商品在该地区的内部地区结构趋于优化;H值变小,说明中国出口商品在这几个既定的国家里向更少的几个国家集中,它们占中国出口份额的差距扩大,中国出口商品在该地区的内部地区结构趋于恶化。
3.均匀度指数(E指数)。它用来描述景观中不同景观单元分布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多样性指数和其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具体公式为:
式中H是实际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x]是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即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指数。H[,max]的具体含义是:如果一个景观由n种景观单元组成,那么最大均匀性条件就是,每种生态类型所占的景观面积比例都是1/n,即p[,i]=1/n,代入Shannon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就可以得出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指数H[,max]=log[,2]n。E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E越趋于0,分布越不均匀;E越趋于1,分布越均匀。
如同多样化指数,本文运用该指数进一步分析某地区的既定几个国家之间的内部地区结构的变化情况。H[,max]=log[,2]n中的n就是商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在中国在某地区出口国家个数一定的条件下,如果E值变大,说明这些国家占中国出口份额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些既定几个国家的内部地区结构日益优化;E值变小,说明这些国家占中国出口份额间的差距扩大,既定几个国家的内部地区结构日益恶化。
本文分析的重点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及其变化情况。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口径一致,分析所用的全部原始数据都来自于1994~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
三 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分析
(一)洲际地区结构分析
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商品的洲际分布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历年来,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是亚洲,所占份额一般都在50%左右,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所占份额一般都在20%左右。其他洲所占份额都比较小,一般都小于3%。从变化趋势来看,在1993~2004年期间,亚洲地区所占份额先升后降,其他地区所占份额基本都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1 中国商品出口在各洲所占份额的年增长率 %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2001
2002
20032004
中国出口总额 22.9 1.520.9 0.5
6.1
27.86.822.3
34.6
35.4
亚洲 25.2 -0.8
19.3 -9.9 4.5
29.06.520.9
29.9
32.8
欧洲 22.4
3.8
21.3 15.3 6.1
28.28.320.3
51.5
38.8
北美洲14.8
7.8
22.2 15.8 10.8 24.54.328.9
32.1
35.8
拉丁美洲 28.2 -0.8
47.7 15.5 -1.0 36.414.6
15.2
25.2
53.6
大洋洲10.3
3.1
22.1 11.0 16.0 25.64.229.9
37.8
39.5
非洲 42.6
2.9
24.9 26.5 1.3
22.519.1
15.9
46.3
35.7
从增长速度来看,在1995~2000年期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出口退税率调整等因素,中国外贸增长不是很平稳。但是,2001~2004年期间,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1)中国对各洲的出口增长速度每年都大幅度上升,2002年对各洲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20%左右,2003年为30%左右,2004年为35%以上。(2)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小于中国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对欧洲、北美洲,特别是欧洲的依赖性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前,投资于中国的外资企业主要来自亚洲地区,由于中国对外政策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外资企业把生产的产品先出口到其母国,然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导致中国当时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比较多。但是,随着欧、美企业直接到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中国世界加工厂基地的形成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使在华外资企业直接将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而导致中国对欧、美出口的增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率都大于对北美洲和亚洲的增长率,中欧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另外,非洲地区、大洋洲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占中国出口份额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长期实施市场多元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近期中国与传统出口地区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中国出口转移市场的结果。
(二)亚洲地区结构分析
在亚洲,中国的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五个国家或地区:香港特区、日本、台湾地区、韩国和东盟。从整体来看,中国对这五个地区的出口额占中国对亚洲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历年都在85%以上。依据比例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94~1997年稳定阶段。这五个地区的总比例一般都保持在91%~92%之间。(2)1998~2004年下降阶段。这五个地区的总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1998年的91.16%下降到2001年的90.39%,在2004年又下降到87.53%。特别是中国人世后的2002~2004年期间下降速度比较大。
表2 亚洲地区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
%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2001 2002 20032004
中国香港 41.92 44.07 39.11 36.06 40.20 39.47 35.96 33.65 33.02 34.33 34.27 34.14
台湾地区 2.78
3.05
3.37
3.07
3.12
3.94
3.85
3.81
3.55
3.87
4.05
4.58
日本 29.98 29.37 30.94 33.84 29.21 30.24 31.58 31.48 31.89 28.44 26.69 24.88
韩国 5.43
5.99
7.27
8.238.37
6.39
7.61
8.53
8.88
9.10
9.03
9.41
东盟 8.90
8.69
9.82
10.63 11.05
11.12 11.86 13.11 13.04 13.84 13.89 14.52
合计 89.01 91.17 90.51 91.83 91.94
91.16
90.87 90.58 90.39 89.57 87.93 87.53
1.香港特区。在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中,香港特区1994年所占份额为44.07%,2004年所占份额为34.14%,虽然香港所占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内地与香港特殊经济关系,即所谓的“前店后厂”关系依然存在,再加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两地经贸合作交流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内资企业对外经营能力的提升、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等导致香港特区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2.日本。在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中,日本所占份额一直居于第二位,仅次于香港特区。但是,在2001~2004年期间日本所占份额迅速下降,2004年所占份额为24.88%。除了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这个因素之外,日本所占份额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日本在中国投资战略发生变化。在中国入世之前,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比较少,一般都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生产零部件,然后再出口到日本,在日本进行组装之后再出口。在中国入世之后,日本调整了在中国的投资战略,一方面加强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开始高度重视中国的国内市场,加大了市场开发的力度,导致出口比例有所下降。此外,日本海外投资的最新动态表明:日本企业为了实行全球战略调整,重组企业经营资源,防止高新技术外流,其制造业投资重心开始出现向日本国内转移的趋势。
3.台湾地区和韩国。这两个地区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所占份额都呈缓慢增长态势;二是所占份额都比较小,韩国所占份额小于10%,台湾地区所占份额小于5%。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导致进口需求较小,另一方面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这两个地区的进口产品结构出现错位,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低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这两个地区的进口需求一般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另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商品的进口有严格限制,2001年仍有46%的祖国大陆产品不能出口到台湾地区。在1990年以前,中国与韩国之间基本没有经贸往来,但是,随着韩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韩经贸往来日益增加。
4.东盟。在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中,虽然东盟所占份额一直位居第三,但所占份额不断上升,2004年所占份额达到14.52%。东盟所占份额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相互依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别也促使双方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曹云华,2005)。可见,随着东盟内部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深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机会将不断增加,东盟是中国出口地区结构多元化的重要出口对象。
(三)北美洲地区结构分析
表3显示,在中国对北美洲地区的出口中,美国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93%~95%之间,加拿大所占份额则稳定在5.5%左右。中国对北美洲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出口。这主要与美国的经济状况、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方式、中美两国的要素禀赋互补有关系。
表3北美洲地区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
19931994
1995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美国
93.40 93.88 94.16
94.29 94.49
94.6994.50
94.26
94.17
94.18 94.23
93.78
加拿大 6.59 6.115.84
5.715.515.315.485.715.815.805.746.13
合计
99.99 99.99
100100 100 100 99.98
99.97
99.98
99.98
99.97 99.91
加拿大在2003年前后分别是世界第四、第五贸易大国,它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与其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对美国经济过于依赖,市场缺乏多元化;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档次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在与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双方的相互投资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不大;加拿大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双边的贸易关系(左连村,2005)。
(四)欧洲地区结构分析
表4欧洲地区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
%
1993
1994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欧盟71.18 77.54
83.07 83.09 82.21 84.20 85.16 83.97 83.07 81.40 81.74 82.77
俄罗斯联邦 1.59
8.417.24
7.09
7.02
5.51
4.22
4.91
5.51
5.94
6.84
7.44
合计72.77 85.95
90.31 90.18 89.23 89.71 89.38 88.88 88.58 87.34 88.58 90.21
说明:1995年以前欧盟有12个成员国,1995年增至15个,2004年增至25个。
根据表4从整体来看,中国对欧洲的商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盟和俄罗斯联邦,其中,欧盟所占份额自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0%左右,俄罗斯一直小于10%。可见,中国对欧洲的商品出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欧盟的出口。
1.欧盟。欧盟所占份额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9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2002年间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2004年期间又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欧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导致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欧政治关系的日益成熟、中欧战略互动关系的良性发展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中欧双方还在科技、培训与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并通过贸易政策、工业政策、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和纺织品贸易等一系列对话机制,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与合作。在欧盟于2004年5月扩大至25国后,欧盟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鉴于欧盟东扩的一体化效应,中国在发展与欧洲的经贸关系时,不仅应该继续保持与欧盟15国的贸易活动,还应该加强发展与欧盟10个新成员的经贸合作,以规避欧盟的对外贸易壁垒,同时利用欧盟东扩带来的市场机会。
2.俄罗斯联邦。根据俄罗斯联邦所占份额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1999年期间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8.41%下降到1999年的4.22%,降幅近一半;2000~2004年期间逐渐上升,2004年达到7.4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俄出口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低劣而导致原有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国家取代;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经营投资环境差、配套服务欠缺、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多变、社会治安差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顺利发展和中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中俄经贸关系取得了新的突破。200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212亿美元,2005年前7个月达到177亿美元。2004年两国领导人进一步确定了到2010年力争使双边贸易额达到600~800亿美元,以及到202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达到120亿美元的目标。可见,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将会有新的重大突破。
四 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指数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做了两方面的前期工作:一是对分析地区进行了筛选,所选洲际地区和经济同盟至少都包括五个组成国家或地区;二是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针对符合条件的洲际地区和经济同盟,再从每个地区中选择五个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或地区①然后,针对所选的五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指数计算。
从整体来看,中国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五个地区或地区。它们分别是:美国、欧盟、香港特区、日本和东盟。在1993~2003年期间,这五个国家或地区所占份额之和历年皆超过75%,其中1996年所占份额达到79.43%。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简称之为出口五大(地区)。最终,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分析样本有七个:洲际五大、欧盟五大、东盟五大、亚洲五大、拉美五大、非洲五大和出口五大地区。
(一)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整体分析
根据HH指数的大小,可以把七个地区分为四类:地区结构最集中的洲际地区,HH指数大于0.3;地区结构比较集中的亚洲地区,HH指数在0.2~0.3之间;地区结构一般集中的欧盟、东盟、拉美地区和前五大出口地区,HH指数在0.1~0.2之间;地区结构比较分散的非洲地区,HH指数小于0.1。
根据HH指数的变化趋势(1998~2004年),可以把七个地区分为两类:(1)HH指数逐渐变小:除拉美地区之外的六个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1998年亚洲的HH指数为0.265,2004年下降到0.210,下降了0.055,同期,洲际地区只下降了0.024,东盟下降了0.02,欧盟下降了0.019,五大出口地区下降了0.017,非洲下降的更少。(2)HH指数逐渐变大:拉美地区。其指数从1999年的0.111上升到2004年的0.140。
表5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HH指数
1993
1994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洲际五大
0.404 0.429 0.438 0.426 0.417 0.368 0.363 0.366 0.363 0.360 0.350 0.342
东盟五大
0.303 0.257 0.246 0.219 0.206 0.192 0.204 0.187 0.178 0.176 0.168 0.172
欧盟五大
0.186 0.180 0.159 0.163 0.153 0.147 0.143 0.136 0.134 0.136 0.135 0.128
亚洲五大
0.277 0.293 0.265 0.264 0.267 0.265 0.250 0.238 0.237 0.228 0.218 0.210
拉美五大
0.091 0.110 0.122 0.123 0.133 0.121 0.111 0.115 0.111 0.144 0.137 0.140
非洲五大
0.052 0.075 0.102 0.101 0.093 0.076 0.089 0.082 0.079 0.080 0.088 0.081
出口五大
0.142 0.152 0.143 0.142 0.141 0.140 0.138 0.132 0.129 0.128 0.125 0.123
根据HH指数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可知,除拉美地区之外,中国出口商品在亚洲的整体地区结构优化速度最为迅速,其他地区的整体地区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但速度比较缓慢。
拉美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大陆,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的石油、巴西的铁矿、智利的铜矿、巴西和阿根廷的粮食等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拉美的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拉美各国也很受欢迎。2003年,中国对拉美出口的产品中工业制品占92%,在从拉美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范剑青,2005)。可见,中拉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具体的项目,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贸易方面,巴西、阿根廷等国保护主义倾向还比较严重;在态度方面,拉美部分国家对中国抱有错误的看法,一些政客和媒体片面强调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甚至宣扬与中国发展贸易将打击拉美本地的产业;在经营环境方面,拉美不少国家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政策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在拉美出口地区结构的恶化。
中国在亚洲的出口地区结构优化速度最为迅速,主要是由于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贸易格局的变化导致的。中国经济崛起尤其是外资、外贸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改变了东亚地区贸易格局,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枢纽的区域内“新三角”贸易模式,即其他东亚经济体将零部件特别是一些高级零部件出口到中国,由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进行加工组装,然后把制成品出口到美、欧等发达国家。中国出口取得的成功应该是所有东亚经济体出口的成功。也就是说,中国出口增长不仅不会损害其他东亚经济体,反而还会推动其经济增长。其中,中国由于承担了其他东亚经济体资本(外资)和资本品(技术、高级零部件)输入国的角色,从而在扩大区域贸易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和吸纳外资等多方面成为东亚地区生产过程分散化的核心领导者(李晓等,2005)。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上升,东亚各国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联,逐渐调整了经济与贸易战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而导致了中国在亚洲出口地区结构的优化。
(二)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内部分析
根据H指数变化的趋势,可以把七个地区分为两类:(1)H指数增长的地区:洲际地区、东盟、亚洲和非洲。其中,在1998~2004年期间,非洲地区的H指数变化最大,增加了0.199,洲际地区的H指数增加了0.056,东盟的H指数增加了0.083,亚洲的H指数增加了0.117。(2)H指数下降的地区:欧盟、拉美地区和五大出口地区。其中,欧盟地区的H指数下降了0.043,拉美地区的H指数下降了0.143,五大出口地区的H指数下降了0.034。也就是说,在洲际地区、东盟、亚洲和非洲等四个地区,其最大五个出口国或地区所占中国出口份额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内部地区结构日益优化;而欧盟、拉美地区和前五大出口地区占中国出口份额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即这三个地区中最大五个出口国或地区的内部地区结构日益恶化。
根据E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将七个地区分为两类:(1)E指数变大的地区:洲际地区、东盟、亚洲和非洲地区。(2)E指数变小的地区:欧盟、拉美地区和前五大出口地区。根据前文E指数的界定,E指数的分析结果和H指数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表6
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H指数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洲际五大 1.576 1.511 1.503 1.528 1.557 1.679 1.679 1.676 1.693 1.690 1.713 1.735
东盟五大 1.994 2.124 2.168 2.058 2.095 2.017 2.050 2.061 2.068 2.079 2.089 2.100
欧盟五大 2.056 2.051 2.032 2.031 2.033 2.032 2.025 2.023 2.007 2.011 2.010 1.989
亚洲五大 1.729 1.743 1.822 1.854 1.854 1.841 1.884 1.921 1.918 1.936 1.934 1.958
拉美五大 1.872 1.918 1.887 1.941 1.982 2.011 1.982 1.982 1.915 1.779 1.857 1.868
非洲五大 1.439 1.499 1.517 1.455 1.576 1.519 1.667 1.634 1.650 1.709 1.738 1.718
出口五大 1.983 1.986 2.008 2.028 2.019 2.025 2.028 2.030 2.023 2.013 2.002 1.991
表7中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E指数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洲际五大 0.679 0.651 0.647 0.658 0.671 0.723 0.723 0.722 0.729 0.728 0.738 0.747
东盟五大 0.859 0.915 0.934 0.887 0.902 0.869 0.883 0.887 0.891 0.896 0.900 0.905
欧盟五大 0.885 0.883 0.875 0.875 0.876 0.875 0.872 0.871 0.864 0.866 0.866 0.857
亚洲五大 0.745 0.751 0.785 0.799 0.798 0.793 0.812 0.827 0.826 0.834 0.833 0.843
拉美五大 0.806 0.826 0.813 0.836 0.854 0.866 0.854 0.853 0.825 0.766 0.800 0.805
非洲五大 0.620 0.646 0.653 0.627 0.679 0.654 0.718 0.704 0.711 0.736 0.748 0.740
出口五大 0.854 0.855 0.865 0.873 0.869 0.872 0.874 0.874 0.871 0.867 0.862 0.857
同时,根据E指数的数值大小,以2004年为例,在七个地区中,东盟五国所占中国的出口份额最为平均,非洲五国所占中国的出口份额差异最大。
五 结论与建议
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均性。从洲际地区来看,中国的商品出口严重依赖亚洲、欧洲、北美洲;从经济集团来看,主要依赖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从国家或地区来看,主要依赖美国、欧盟、香港特区和日本。中国出口商品在部分地区的内部地区结构表现为不断优化的趋势。洲际地区、东盟、亚洲和非洲四个地区内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占中国出口份额的差距不断缩小,地区结构不断优化;欧盟、拉美地区和中国出口量前五大地区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占中国的出口份额的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结构不断恶化。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业绩。但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性,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使中国现行的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得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应该从战略性的角度继续和更加重视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优化问题。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从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适度的增加战略性进口。适度是指在保证金融安全(外汇充足)、外贸安全和国内市场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进口。战略性是指平衡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额和进口本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要性资源。因此,适度的增加战略性进口,既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平衡进口和出口,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又可以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瓶颈。从洲际地区来看,中国应该增加从拉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地区进口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从国家或地区来看,中国应该增加从美国、欧盟、日本增加技术资源的进口,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增加自然资源的进口。以英国为例,中国可以有选择的从英国扩大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如自控仪器及器具、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流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英国产品都与中国产品有很强的异质性,进口这些产品既可以缓解英国贸易逆差的压力,推动英国游说欧盟解除对中国军售限制和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有利于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徐清军、李岩,2004)。
2.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和培育新的出口商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是指在保持现有出口市场的同时,开拓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内部市场,减少对现有市场的依赖度。培育新的出口商品是指对现有出口商品进行技术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打出自己的品牌,改变目前“以量创利”的粗放型出口模式。产品的培育主要是针对目前主要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潜在的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出口产品。培育新的出口商品,既要注重技术的引进,又要注重技术的自我研发和创新,既要考虑产品的国外需求,又要考虑产品的国内需求,把生产和国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避免生产体系和国内需求体系相脱节的现状。新市场的开拓主要是指加强中国出口比较少的发达国家,以及有出口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一方面要注意目标市场的经济与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要注重出口秩序,避免本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防范产生新的贸易摩擦。
3.加大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显著的新特征。在这种新形势下,贸易和投资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即可以带动本国出口的增加,又可以缓解贸易摩擦问题。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在中国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积极地通过加大对相关贸易国的战略性直接投资来缓解贸易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注释:
①为便于陈述,我们采用缩简方式,如“洲际五大”是指中国商品出口量最大的五个洲,“欧盟五大”则指中国商品出口最大的五个欧盟国家。
标签:经济指数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五大发展论文; 欧盟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