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修课教学论文_贾春玲

浅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修课教学论文_贾春玲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将它融入思修课教学,对于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意义重大。据此,本文首先简述二者融合的意义,然后重点探讨二者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思修课教学 传统文化 融合意义 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文化大前提展开的,因此思政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支撑。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这既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更给高职院校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危机和挑战。因此为了让青少年们健康成长,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如何加强这两项工作呢?我们认为,二者融合是一条成功之路。

一、思修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之所在。高等学校不仅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还应有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支撑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是高等院校的职责之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思政课理应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渠道。

2.思修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合,能充分发挥二者合力育人的功能。在思修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让教师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汲取文化养料,拓宽教学视野,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将教材内容讲深、讲透,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深入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将使讲授内容少几分说教,而多几分现实性,对学生更有教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思修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本课程与传统文化功能的内在互补性,更新教育理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结合教学内容,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充分展现合力育人功能。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

1.充分挖掘《思修》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融合:例如在理想信念方面,思修课程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而传统文化也是一直强调要有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的理想追求,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等等;在爱国主义方面,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名言代代传颂,是我们新时期爱国主义继往开来的支柱,而它也是思修课的核心内容;在人生观方面,《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这些与我们《思政》教材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一致的。在《思修》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每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准确把握各个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最能体现文化精髓、最能深化教学内容、最能激发学生共鸣、最能优化教学效果的价值观念,价值理念、核心命题或经典格言等,来解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并将这些价值观念揉合到教学内容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形式多样,典故、名言、诗词歌赋、对联等俯拾皆是,因此,我们围绕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如在讲授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时,我们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事例、名言、诗词歌赋、对联等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引入“岳飞精忠报国”的典故,还可引入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用对联:蚕食鲸吞,举国不胜今昔感;鹰临虎视,惊心莫作画图看,来讲述1935年《何梅协定》订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图谋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严重危机之时的悲呼呐喊。这样既丰富和充实了教学内容,又做到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宋史·岳飞传》有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岳飞的这句名言对我们很有启发,它告诉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既不可误用,也不可滥用。思政课的教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一是实践教学,因此本文接下来就从这两方面开展论述。

(1)理论教学各环节。以传统文化的道理和经典故事导入新课。如在讲授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时,笔者先引用《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给学生讲通“修身明心”的道理,使同学们明白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把自己塑造为人格丰满,道德高尚之人的道理,然后进入所有讨论的话题。

另如在讲解第一章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时,我们用“从小立志的徐霞客”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并且教导每个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都应切合自身的实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很自然地过渡到教授内容。这种导入不仅具有一定的论证性,更重要的是形式新颖,可达到激发兴趣、引生入胜的效果。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为论证奠定坚实的基石。如在讲解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之《职业道德规范》时,我们以儒家“仁爱”、“以人为本”思想的讲解为起点,进而谈到儒家的孝悌之义、仁义礼智信。其中,在讲“仁”时,笔者先引用《论语》来解释什么是“仁”,让学生了解了它的本质之后,又推及医生的医德,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医德其实是以“仁”为本的,他们由衷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

以经典故事打动学生。故事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传统经典故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来具体、形象地诠释课堂理论内容,并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如在讲授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引入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等,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教育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讲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之《家庭美德》时,引入《孔融让梨》的故事、“能温席小黄香”教育学生要学会仁爱,学会孝顺,学会孝敬父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之《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时,引入《华佗学医》的故事、《大器晚成的百里奚》故事让学生明白“有志者事竟成” 、“立志须躬行”的道理,

以经典名言深化教学内容。在讲授“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时,笔者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讲完宪法第53条规定的若干具体义务后,教师最后以修身、慎独、内省六字作结,让学生明了应该如何履行义务,并且印象深刻。

当然,好的教学内容确定了,还得有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否则教师的教学会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学习、读书指导法等,提高了教学效率。他们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教育,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更具鲜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坚持知行统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理论学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要将所学理论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认知和道德素质,并外化在学生的行为中。因此思修课与传统文化融合,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中也应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指导学生撰写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论文。在《思修》课教学中我们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拟定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题目,让学生思考、探究,撰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小论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诵读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伦理剧表演等。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假期我们专门制定社会调查计划,要求学生对中国民族民俗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进而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撰写小论文,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理想抱负。例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到毕节川滇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毕节烈士陵园等进行参观。

总之,通过一些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将书本上僵死的理论转化为了鲜活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了自己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外化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它有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只有用科学方法认真分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立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贾春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浅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修课教学论文_贾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