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教材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种观点与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此外,教材也不可能成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各种考试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因此,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做到“用教材教”呢?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是“用教材教”的前提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即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一套教材质量再高,它并不能一定能适应不同地区众多学生,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不能“以本代纲”。只有教材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既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由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不难看出要做到“用教材教”,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先吃透课程标准。
二、准确理解教材是“用教材教”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范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核心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理念,非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呢?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转、调、增、减、改、组、挖”七个字上下工夫。
1.转:就是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才能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感,培养他们质疑和答疑的能力,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让“问题”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问题”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下面就展示一下我在《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供大家参考。
问题组一 历史上人们对运动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有什么看法?他的这种看法对不对?他提出这种观点之所以发生错误问题出在哪里?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根据怎样的经验事实,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2)亚里士多德在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上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组二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伽利略是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这一问题的?他是如何得到力不是维持运的原因的观点的?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理想实验的魅力”标题下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总结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步骤和结论。(2)为什么人说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的,结论是可靠的?
问题组三 牛顿曾经说过“我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站起来的”对这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惯性定律”标题下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牛顿第一定律与伽利略、笛卡尔在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对吗?
问题组四 当一个物体受力后是物体的惯性发生了变化还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使静止的物体开始运动,首先要“克服”物体的“惯性”,这种说法对吗?(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哪些情况?
问题组五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请小组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重力可以用来量度惯性的大小吗?
设计这些“问题”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出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方法,进行心智思维和物理方法的训练,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一节课的问题的设计都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主线来展开。
2.调: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调整练习题等
教材提供了适用于一般教学的基本材料和结构顺序,但它不能很好地适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符合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现行人教版《必修1》第一、二章是“物体运动的描述”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材编写符合历史上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突显了探究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渗透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和极限法等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但这两章内容概念、方法较多,而且概念又十分抽象,再加之匀变速运动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变为繁琐的数学求解方程的运算,因此,学生对这两章的学习兴趣不大。为此笔者在第二轮教学时就把第三章“相互作用”这一章放在了第一、二章的前面,这样学生先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时学生就不感觉到抽象和枯燥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有初中的基础和丰富的感性认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尤其从力的概念引入矢量这一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当然这部分也不是没有难点,但相对而言学生学习感觉到不是很抽象,理解也比较容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一定不要把“物体的平衡”内容引进来,以免过早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增: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教学时可依据课标,结合实际,对教材展开、深化、拓宽和延伸,提供鲜活事例,增加物理实验,补充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如《选修3-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但当我们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学生就会说:老师错了,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库仑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是库仑通过著名的扭秤实验,于1785年总结出在真空中的两个静止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那么,库仑定律适用于运动电荷吗?由于运动电荷除了激发电场外,还要激发磁场,可以证明,库仑定律中静止条件可以放宽成:静止源电荷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但不能推广到运动电荷对静止电荷的作用力。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补充说明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源电荷是静止的,受力电荷可以是运动的。
此外,还应尽可能让动手参与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让学生做如下页图1所示实验:
实验器材:鱼缸一个,生鸡蛋一颗,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步骤:如图1放置,用小锤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学习“机械能守恒”一节时,可让学生做“铁球撞鼻”实验,如图2所示。
再如,还可以鼓励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4.减:酌情删减教材内容
新课标教材有一部分内容是超前的,如“康普顿效应”是二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有的是选修内容,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有的内容重复或近似,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初中已讲过,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删减,以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习兴趣。
5.改:大胆改进实验方案
改进实验一 在演示线圈的自感作用时,可让全班学生手拉手地一起尝试一下用几节干电池通过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来触电的感觉。如图3,把电键S置于学生眼前,当老师合上S后问学生:“你们感受到触电了吗?”学生说:“没有。”“下面我断开电键了。”老师打开电键S时,学生们却“哇噻”一下被电得跳了起来。他们惊魂稍定之后,就会提出“为啥电键打开了还会触电?”、“这电威力巨大,从何而来?”等疑问,把问题探究引向深入。
改进实验二 我们还用激光指示器做微小形变的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图4所示,用夹子夹住激光笔,桌上置两平面镜,调整角度使光线经两次反射后照于天花板。当用力压桌面时,桌子发生微小形变,由于平面镜的光杠杆作用,对形变进行了两次放大,而天花板对光线而言则是一个斜面,所以又进行了一次放大,演示效果相当显著。
6.组: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为教材的实施者和创造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深度加工。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而是把教材看作一个可以参照的蓝本,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创新。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并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就可以根据需要改造重组,融于教材。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那么对原版适当舍弃、修改,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
7.挖:挖掘教材中可以发展学生重新思维的因素
新教材版面活泼,图文并茂,插图很多,有照片、实物图、模型图、装置图、原理图等。插图是形象化的教材,表达形象直观,说理简洁明了,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展示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和化解教学难点等功能。
如图5所示是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线,在该图上过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做一条垂直平分线(如图6),这条直线就相当于的x轴,这条直线上电场的分布情况就是图7所反映的情形。显然把图7这个抽象的E-x图象还原为电场线模型,这道题目也就变得很容易了。
题目 (2010年江苏物理卷)空间有一沿轴对称分布的电场,其电场强度E随x变化的图象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充分挖掘插图素材,积极发挥插图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途径。教学中还可以挖掘史实素材的人文教育功能,挖掘实验素材的探究功能,挖掘习题素材的思维功能等。
总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多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各种策略,从而实现真正的实现“用教材教”。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