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非常著名的散文,甚至编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在文章中,余光中词汇特点明显。本文从这些词汇的角度出发,具体在叠音词、近义词,文言词等的运用方面探究了它们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近义词;文言词
引言:
本文以词汇为出发点,选择了叠音词,近义词和文言词对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做了分析。首先,在语言学中,重叠词指的是词的词根词干或者其他部分经过重叠而构成的词,又称作“叠音词”或简称“叠词”。叠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被运用,余光中先生更是钟爱,仅《听听冷雨》一文中,在同样的重叠词不重复计算的情况下,竟然共用了73个,运用数量之多可见一斑。本文具体结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叠词的运用情况,分析了叠词在文章中对读者的阅读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文章主题的传达升华中的重要作用。再者,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却是一个比一个沉重是《听听那冷雨》中的有一特色,对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巨大作用。最后是文言词方面,对于文言的态度正如他说:“所谓‘文白不分’的散文有好几种,有的是坏散文,有的却是好散文。将文白的比例作适当的安排,使文融于白,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而仍维持流畅可读的白话节奏,是‘文白佳偶’,不是‘文白冤家’。”所以毫无疑问,文言词是余光中散文的一大特色,在文章结构和形式上产生很大影响。
第一部分:叠音词
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叠音词运用数量多,构成的形式也多样。如:
1.AA式
像这样格式的叠音词在文章中一共三十九处。如:
①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②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③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2.ABB式
像这样的叠音词在文章中共九个。如:
①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②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③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3.AABB式
像这样的叠音词在文章中共二十一个。如: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②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③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4.AABBAA式
像这样的叠音词在文章中共四处。如:
①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②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③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
5.ABABAB式
像这样的叠音词在文章中共一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
①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6.AABBAABB式
像这样的在文章中共出现了一次。如:
①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叠音词的使用,不仅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也将作者难遣的国家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表现的淋漓尽致,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得以奠定,“乡愁诗人”的形象也更突出。重叠式包含并加深了说话人的感情内在。例如:第一段中“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第六段中“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这些不仅仅是作者对冷雨的描写感受,更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是“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感叹。叠音词音节叠连,更给人们的听觉上带来一种韵律美感,起协调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部分:近义词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在文中该段连用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凄凉”“凄清”“凄楚”,近义词连用但语气却步步增强,从孤单到荒芜再到痛苦,潇潇冷雨,潮潮湿湿的氛围变得可触可感。作者将感情与雨景交融,传达出那秋雨潇潇的悲愁伤感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第三部分:文言词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在语言的使用中常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这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也的有一特色。
例如:“台湾湿度很高,最馈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一段中的“氤氲”“夜宿”“万籁都歇”“岑寂”等等词语;又如“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等长”“无”“沉思冥想”等词语。它们不仅使语言简洁,而且能使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有力,富于节奏感。若用现代汉语就没有这种效果,也失去了原有的意境。除此之外,余光中在散文中大量用到“如”“若”之类的具有文言色彩的比喻词,《听听那冷雨》也不例外。如:
①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碎王,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慎,投壶,共呜的效果都特别好。
②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先逊人的眼晴
以上几句话中的文言词都能用“如同”“好像”之类的次来代替,但是余光中没有这么做,使用文言词,文章就显得简洁紧凑,句子前后也更契合。
总结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文中的词语运用的特征。本文分别从叠音词,近义词和文言词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列举出文章中的典型的相关例句, 还把这些具有特征的词汇放在文章的大背景下,通过词汇找寻文章的主旨,找出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感情。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听听那冷雨》,真正的读懂余光中。
参考文献
[1]柳国栋.《论语》重叠词略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61-63.
[2]潘蔚菲,陈昌勇.英汉重叠词对比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53-56.
[3]重叠之美,思乡之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叠词考察孙东平(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1
[4]余光中散文的比喻研究[J]刘灿忠 扬州大学 2012(6).
作者简介:黄梦怡(1997.12—),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第二作者:吴雯雯(1997.1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第三作者:马伊婷(1998.08—),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论文作者:黄梦怡 吴雯雯 马伊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文言论文; 听那论文; 文章论文; 浙江论文; 散文论文; 作者论文; 词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