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世界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主义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浪潮把世界带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战后,资本主义在各种压力之下进行了调整,采纳了社会民主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它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再一次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正是为了解决这次危机,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新自由主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阶级内涵、政策内容和推广方式
(一)新自由主义的阶级内涵
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偶然的。面对无产阶级力量的上升和6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经济危机,以国际金融资本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只有打垮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彻底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才能改变世界范围内利润率下降的不利局面,加强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实现利润率的上升并摆脱经济危机。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
1.反凯恩斯主义政策而行之,通过紧缩政府开支和货币供给,以压低通货膨胀为名,制造并保持高失业,迫使工人阶级接受低工资。
2.取消和修改各种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限制工会权利,政府直接打击公共部门的工会,并纵容资本家打击私人部门的工会,使劳动力市场变得更“灵活”。工会的衰落进一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
3.用自由贸易摧毁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经济,在制造大批失业、扩大世界范围的产业后备军的同时,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能够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超额利润。
4.推动资本自由流动,方便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动人民;同时,通过所谓“威胁效应”,大大加强各国资本家在工人面前的谈判优势。资本家可以随时以将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相威胁,迫使工人接受低工资。资本自由流动同时也使金融资本实际上成为各国政府的太上皇。哪个政府的政策稍微有些进步倾向,让金融资本不满意,就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金融资本就会对这个政府采取“纪律”措施,以资本外流来惩罚它,直至它屈服。
5.推行私有化和解除对垄断行业的管制,使私人资本能够在原来不能进入的行业赚取垄断利润,又为腐败、权钱交易和国有资产流失大开方便之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全世界国有资产总量最大的国家,却是向其他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最卖力的美国,单是其联邦政府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就达到2.85万亿美元,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1]
6.解除对金融部门的管制,也叫金融自由化,为各种金融欺诈、投机泡沫铺平道路,使金融资本得以从中牟取暴利。“安然事件”是金融欺诈最臭名昭著的例子,但它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7.政府把通过减少各种公共开支“节约”下来的钱,用来为资产阶级减税,以保证资本家的利润率。
(三)向其他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方式
1.通过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近些年来,这些国际组织已经成为迫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主要机构。比如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经济金融危机、急需贷款时,毫无例外地迫使这些国家进行结构调整。而所谓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接受新自由主义政策。
2.通过双边谈判。当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谈判的时候,总是迫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这套政策。
3.通过对第三世界的所谓精英进行各种培训,然后再把他们派回国内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所谓的“芝加哥弟子”(Chicago Boys)。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从拉丁美洲国家招收了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把他们送到芝加哥大学,交给以弗里德曼为首的一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进行培训,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本国经济界的精英,比如著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中央银行行长等。而最后拉丁美洲成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
4.通过支持能够从新自由主义政策当中获利的集团,在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发生影响。这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这些集团往往在第三世界国家内处于强势地位,其意志往往能够变成各国的政策。
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后果
新自由主义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的目标,美、英等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斗争被打压下去,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经济被摧毁,国际垄断资本的利润率有所回升。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缓解,更没有解决,而是激化了。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工人阶级在这个时期的情况。首先,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失业率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攀升。它的失业率在1948年到1973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不足4.8%,而在1974年到现在的平均水平为6.4%左右,上升了1.6个百分点(见图1)。其次,由于统治集团的打压,美国的工会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工会成员率即参加工会的人数占工人总数的比重在新自由主义时期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有近25%的工人参加工会,但是到现在这一数字已低于13%[2](P349~354)。
图1.美国失业率:1947—2004(百万)
附图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www.bls.gov
由于失业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上工会力量的衰落,工人的斗争性急剧减弱。图2反映的是美国从1947年至2003年因为罢工和停工而损失的工作日。劳资双方谈判破裂后,工人拒绝工作为罢工,资方暂时关闭工厂为停工。这个数据是工人是否敢于斗争的一个指标。从图2可以看到,以1973年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平均每年因为工人斗争而损失的工作日在2500万个左右,但是在此之后平均每年只有不到1200万个,而且其趋势是不断下降。
图2.美国因罢工和停工而损失的工作日:1947—2003(百万)
附图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www.bls.gov
由于工人斗争性的减弱和长期较高的失业率,工人争取更高工资的意愿和能力都下降了,以至于美国私人部门的工人现在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1967年的数字。从图3中可以看到,在1973年7月以前,美国私人部门的实际小时工资是不断上涨的,此后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直到90年代后期,经济扩张,劳动力市场相对紧张,工人实际工资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图3.美国私人部门工人小时工资1964—2004(1982年价格)
附图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www.bls.gov
我们再来看看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果”。由于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资本自由流动的政策,其经济被外资控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外国资本存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50年是4.4%,到1973年是10.9%,而到1999年则上升到了21.7%。[3](表4—3)发达国家一方面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市场实施保护。根据英国一个非政府组织的一份报告,富有国家的关税壁垒比贫穷国家要高4倍;北方国家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这些年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上升到了3500亿美元,单是农产品贸易壁垒就让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200亿美元;由于发达国家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要损失1000亿美元。[4](P2)
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把工人阶级的斗争打压下去了,同时摧毁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的利润率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这种回升是以加剧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世界经济发展减速在经济学界已经是众所周知,在1973年到1998年期间,全球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比黄金时代(1950—1973)下降了接近40%,从4.91%下降到了3.01。[3](表13—19)而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与前一个时期(1951—1980)相比则下降了一半(见表1)。我们还做了另外一个统计,在有数据的115个国家里面,1961年到1980年期间只有13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负增长;在1980年到1998年期间,118个有相关数据的国家中有32个是负增长。(见表1)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计算,在有数据的168个国家里面有53个国家2001年的人均收入水平比1990年还要低,他们主要是苏东国家和非洲国家。与此同时,从表1中我们还能看到,平均而言,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在后一个时期比前一个时期要大3倍还多。
表1.战后两个时期的部分经济指标比较
1951—1980
1981—1998
GDP年均增长率
4.5
2.9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2.6
1.3
1961—1980
1981—1998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负的国家数/样本数
13/11532/118
发展中国家(不含中国)和OECD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差距
0.3 1.3
注:即便不排除中国,发展中国家和OECD国家之间的增长率差距仍然很大。
数据来源:Pollin,Contours of Descent:U.S.Economic Fractures and the Landscape of Global Austerity.2003和World Bank,WDI CDROM,2003.
下面我们特别谈谈苏东国家的情况。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了所谓的“休克疗法”,也就是迅速地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个政策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到2003年,在26个苏东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其1989年的水平,而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只有其1989年的40%左右。[5]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认为,这次的“转型萧条”要比30年代的大萧条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大约是相当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6]从表2中可以看到,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地区国家(CSB)和独联体国家(CIS)的产出持续下降的年数分别平均为3.8年和6.5年,而在大萧条中发达国家的产出持续下降的年数平均只有3年。累计的产出下降的差别更明显,CSB和CIS国家分别为22.6%和50.5%,而在大萧条期间,四个发达国家平均只下降了15%。
表2.苏东转型衰退与大萧条对经济的影响比较
产出持续下降的年数
累计产出下降(%) 实际GDP,2000(1990=100)
中欧、东南
欧和巴尔干 3.8
22.6106.5
独联体国家 6.5
50.562.7
大萧条中的产出下降,1930—1934
平均315
法国311
德国316
英国26
美国427
数据来源:World Bank,Transition:the First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2002
“休克疗法”不仅带来了经济萧条,而且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在转型之前,所有这些国家都处于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国家行列,而到转型的后期,相当一部分国家已经成了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见表3)。最为突出的是亚美尼亚,在1996—1998年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达到了0.61,已经接近于所有收入都由最富有的1/3的人占有,而其他的2/3的人没有任何收入的水平。正是由于一方面经济崩溃,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加剧,苏东许多国家出现了人均预期寿命下降的情况。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有8个国家的男性或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02年的水平比其1989年的水平还低,其中俄罗斯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下降了5.7和2.5岁。[5]
表3.部分苏东国家近期收入分配变化情况
国别
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1987 90
1993 941996 98
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地区平均值
0.23 0.29 0.33
保加尼亚 0.23 0.38 0.41
独联体国家平均值 0.28 0.36 0.46
亚美尼亚 0.27 -
0.61
格鲁吉亚 0.29 -
0.43
俄罗斯
0.26 0.48 0.47
塔吉克斯坦0.28 -
0.47
土库曼斯坦0.28 0.36 0.45
乌克兰
0.24 -
0.47
数据来源:World Bank,Transition:the First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2002
在新自由主义给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个国家,包括所有第三世界国家,至少有5%的人生活得非常好,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还在上升。这批人是各国的精英阶层,属于强势群体,正是他们在控制这个世界。但即便是不考虑劳动人民的反抗,由于新自由主义加剧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各种矛盾,这种秩序也将很难维持下去。
三、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一)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泡沫严重
随着金融自由化而来的,是各种投机泡沫的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由于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资本市场泡沫破裂以来一直处于危机和停滞状态外,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泡沫都发展很快,这一点从图4中能看得很清楚。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各个发达国家在2000年的股票指数是各自1995年水平的2.5倍到3倍以上,即便是在2001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而来的各国股价的回落之后,各国资本市场泡沫仍然没有被挤干净,到现在甚至又有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比如说,美国道琼斯指数又上升到一万点以上,和危机之前的水平相当了。
图4.发达国家股票指数:1948—2002(1995=100)
附图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IFS)2003光盘
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下美国股市泡沫的情况。图5反映的是从1881年到2003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所覆盖的公司的平均市赢率情况。所谓市赢率是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也就是说如果以当前的价格买了股票之后,如果不考虑投机因素,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在图5中,中间的水平线代表在这100多年时间里这些公司市盈率的平均水平,即16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长期而言平均大约需要16年就能收回投资。但是,我们看到,在2000年,这些公司的市盈率达到了45,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买了股票以后要45年以后才能收回投资,显然,投机远远超过了投资。从这个图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市盈率是不可能长期处于过高水平的。
图5.美国标准普尔市盈率(1881.1—2003.11)
附图
数据来源: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希勒的个人网站
http://www.econ.yale.edu/~shiller/data.htm
(二)全球范围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
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许多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大众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水平下降、政府支出减少,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世界范围的有效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减少。[7](P361~368)
由于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泡沫的影响,全球生产能力出现了世界性的过剩。1999年2月,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警告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计算机芯片、钢铁、汽车、纺织以及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世界工业生产能力的实际利用率水平接近1930年以来的最差水平。[8]这种悲观情绪同样也反映在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在许多国家和行业中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仍然是金融稳定的一个严重威胁。如果不能有序地减少或者吸收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本回报率将会继续令人失望,甚至会给投资支出和信心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那些为这轮资本扩张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本身的偿付能力变得越来越成问题。”[9]
一方面是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上大部分人民处于相对和绝对贫困化而导致的全球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只要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直接的后果就必然是经济危机。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
(三)作为核心地区的美国国内的结构性矛盾
由于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所以它自身的矛盾发展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矛盾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战以后,美国国内的贫富分化问题一度出现了缓解,但自进入新自由主义时期以来,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到2003年已经达到0.464。[10]与此同时,美国净财富的分配情况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所谓净财富是各个家庭所有的资产减去它的负债后的剩余部分。1998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占有了全美国38.1%的净财富,而最贫穷的40%家庭只占有不到0.2%的净财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令人不安的是其发展趋势,从1983年到1998年,最富有的1%的家庭的净财富上升了42.2%,而最贫穷的40%的家庭的净财富减少了76.3%。[11]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们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对比的变化情况同样反映了这种趋势。在1960年到1980年,这个比值也就是40多一点,但到2000年,这个比值上升到了531,即便是在危机中的2001年,这个比值仍然高达411[12]。伴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而来的是贫困人口以及犯罪人口的增加。目前,美国的监狱人口(即在监狱服刑的人)已经超过了200万,平均每10万人口中就有超过700人生活在监狱中,是全世界监狱人口比重最高的国家。美国总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监狱人口却占到了世界监狱人口的大约25%。[13]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监狱人口暴增了四倍,加利福尼亚州在过去20年中新建了21所监狱,却只建了一所大专院校,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监狱仍然是供不应求。[14]
美国的第二个严重问题是私人部门(包括居民部门和公司部门)的过度负债。现在美国私人部门的债务与其可支配收入(即总收入或总利润扣除税收后剩余的部分)的比值在1.7左右,而在1985年这一比值还只有1.2左右。其中居民部门的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0.8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了1.2,家庭债务已经超过了可支配收入。[14]与此相应的就是债务负担不断上升,美国居民部门需要用来还债的部分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现在已经达到14%,即美国一个典型的家庭拿到收入后,除了交税,首先要拿出14%来还本付息。公司部门的情况就更严重了,现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公司拿到利润以后,首先要拿出一半以上去支付利息。[16]
美国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外贸赤字和公共债务的持续攀升。自1992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外贸逆差,现在每年外贸赤字在5000亿美元左右,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0年时美国的外债就会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即便按5%的利率计,到时候仅仅为了支付利息每年就要花掉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17]另一方面,自2000年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迅速出现并扩大,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根据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和另外两个学者最近的研究,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美国政府每年的财政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50年将达到13~14%,而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比预想的要低,则到2040年,这个比重就将达到15%。[18]这两个趋势显然都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得到解决,或者是主动地解决,或者是被动地解决,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四)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最近这些年来,美国从日本、欧洲大量进口,为稳定其并不景气的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形成了巨额的外债。图6反映的是美、日等5个发达国家在国外的净资产,即它们各自在国外的资产存量与外国在它们国内的资产存量的差额。从该图中可以看到美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由于长期的贸易逆差所形成的外债,美国在国外的净资产为负,而且在2001年时就已经超过了230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日本在美国的净资产。
图6.发达国家在国外的净资产:1980—2002
附图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IFS)2003光盘
巨额的外债以及大量的政府债务大大削弱了美元的地位。而美元币值的稳定是其他个人或者机构愿意借钱给美国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形成了一个死结:美国要减少贸易赤字,就得至少部分地减少从日本和欧洲的进口,而这很可能使两个地区的经济雪上加霜,把它们推入衰退的泥潭,进而把美国也拉进危机。反之,如果美国任由当前的趋势发展,就极有可能带来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失去其霸权地位。但由于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美元的地位,美元大幅度贬值后很可能出现国际金融市场的大混乱甚至世界经济的大危机。
总之,新自由主义的泛滥使得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各种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一场世界性的大危机准备了条件。
标签:新自由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