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组织知识共享的系统分析_绿色供应链论文

链合创新下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系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系统分析论文,组织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链合创新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合作创新,是企业降低研发风险和减少研发成本的重要形式(刘志迎和李芹芹,2012)。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创新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价值互补,形成一个开放的、交互的链合创新系统。现实中大量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少企业都拥有各自顶尖的知识资源,却不一定能给整个供应链带来所期望的成功和创新,通常导致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利益严重受损,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供应链断裂。特别是过去2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环境代价。链合创新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旨在破解这一难题,为供应链联盟通过知识共享进行合作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但是,现有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企业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的探讨上,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与整合还没有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事实上,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复杂性与难度大大超出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与整合。因为知识创新主体越来越多样化与分散化,知识主体在知识背景与行为动机上的差异大大增加了知识整合的挑战(罗珉和王雎,2008)。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研究起初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来抑制“牛鞭效应”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Fiala,2005)。之后逐步延伸到知识共享的机制、提升知识共享效率的途径、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等方面。Wadhwa和Saxena(2005)提出了基于决策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并比较了其与信息共享、预测技术下对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作用。Samaddar和Kadiyala(2007)对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决策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内在机制。林焜和彭灿(2009)运用知识共享阻力、知识价值和知识共享成本三个参数来量化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得出三者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函数。关于绿色供应链组织间合作创新与知识共享已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在链合创新视角下分析绿色供应链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构建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绿色供应链组织知识共享的系统运行过程,揭示绿色供应链组织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机理,为绿色供应链组织成员制定知识共享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

      (一)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但斌和刘飞,2000)。它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涉及从资源开发到产品最终消费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原材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的有机集成。它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流在绿色供应链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是指: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上各节点组织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进行知识互动,并由知识势能较高的知识源向知识势能较低的接受方转移,共同分享知识资源(如绿色供应链管理知识、绿色技术等),促进绿色供应链知识的融合与互补。由于绿色供应链网络组织间知识的共享,在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形成知识共同体(Community of Knowledge)。知识共同体是信息时代的一种中间组织,它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吸纳与聚合其利益相关者进行知识创造与分享,通过特有的组织规则与组织结构实现知识的开放式创新(王雎和罗珉,2007)。由于组织的核心能力与整个系统可使用的集体知识息息相关(Prahalad and Ramaswamy,2004),知识共同体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者、合伙人、投资者和顾客的延伸网络,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载体。

      (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绿色供应链网络组织中形成的知识共同体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存在着非常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和众多信息反馈机制,影响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本文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有:链合创新的动力、知识共享的环境、共享知识的特性、吸收知识的能力。

      (1)链合创新的动力。链合创新与信息共享是绿色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长期选择,链合创新的动力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与环境意识相关的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共享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链合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技术互动学习的过程,成功的链合创新不仅来源于绿色供应链系统各组织内部不同形式的能力与技能之间的多角度反馈,同时也是绿色供应链组织之间及其他知识生产和知识持有机构之间的互动结果。链合创新的动力是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链合创新的意愿越强,知识共享的推动力越大,本文主要从最终客户需求驱动的创新动力来反映链合创新,因为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终客户价值最大化。

      (2)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共享的环境主要由绿色文化竞争力、关系与信任程度、激励与协调机制、共享媒介等要素构成。本文所研究的绿色文化竞争力是指和绿色文化相关的组织学习、创新性、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对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较强的绿色文化竞争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关系与信任不仅是供应链组织合作的基础,更是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绿色供应链组织间关系的建立能够加强绿色供应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动,并相应拓展绿色供应链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深度与宽度。企业为实现组织间创新性合作的绩效,必须有效地“杠杆化利用”与合作伙伴的组织间关系(罗珉,2007),通过知识无形性及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嵌入来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变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Kogut and Zander,1992)。有效的激励与协调机制、网络化多渠道的共享媒介与知识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

      (3)共享知识的特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知识的特性主要包括知识的可表达性、知识的嵌入性和知识作用的可观察性(唐炎华和石金涛,2006)。知识根据其描述属性不同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以编码化形式表达,而隐性知识则难以编码化和形式化。知识的可表达性是指知识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程度。显性知识的可表达性较强,知识的可表达性越高,越容易在组织间共享。知识的嵌入性是指知识通常嵌入在使用惯例、工具中。知识嵌入的程度越深,演化的难度就越大。隐性知识的嵌入性较强,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或意会来实现转移,因此其共享难度较大。知识作用的可观察性是指知识作用的可见程度,如果知识作用是可见的,则知识学习与转移的意愿就会增强,知识共享程度就会提高。

      (4)吸收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是一个行为维度的构念,其是指认识到新知识的价值,并加以同化及应用于商业目的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90)。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与同化的能力、知识转化和利用的能力。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是组织之间互相学习和不断吸收知识的活动,知识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学习和理解,并被同化利用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知识共享。吸收知识的能力受接受者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影响,学习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越高。

      三、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把系统看成一个具有多重信息的因果反馈机制,强调系统的结构,并从系统结构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其研究对象具备以下特征:系统的内部结果是有序的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王其藩,1994);系统的行为和特征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具有相对比较明确的边界(胡玉奎,1988);系统内部要素间有流的存在,系统的动态性不是随机的不稳定的,而是可以预期的、有一定规律的动态性(贾仁安和丁荣华,2002)。知识系统是智能型复杂自适应系统,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结果导向的知识传播活动,是一种包含反馈的双向交流。所以,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可以揭示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掌握绿色供应链系统知识共享的行为特征与机理。

      (一)基本假设及系统流图

      为了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做如下假设:(1)假设绿色供应链组织之间各自拥有的知识资源具有互补性,彼此间相互依赖,不存在竞争性强的冲突,知识共享不但不会削弱组织竞争优势,相反可以提高绿色供应链网络的整体绩效和竞争优势。(2)在绿色供应链知识共同体中存在知识势差,知识从势能高处流向势能低处,即:知识从知识存量高的组织向知识存量低的组织转移。(3)为了保护自身核心知识,组织间知识共享是有限的,知识转移量受知识阈值的约束,当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将不再进行转移。根据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系统内在的因果反馈关系,用Vensim软件绘制出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系统流图(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系统流图

      (二)变量说明及方程设计

      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四类变量:水平变量(Level variable)、流率变量(Rate variable)、辅助变量(Accessorial variable)和常量(Constant)。模型的方程设计见表1。

      

      水平变量(L):知识源的知识存量、接受方的知识存量、知识总量,知识源的知识存量初始值大于接受方的知识存量初始值。知识存量与创新知识量、知识转移量正相关,与知识损失量负相关。

      流率变量(R):知识转移量、供方创新知识量、供方知识损失量、接受方创新知识量、接受方知识损失量。知识转移量存在延迟,采用一阶延迟函数模拟;知识损失是一个遗忘过程,可采用阶跃函数模拟,且供方知识损失量高于接受方知识损失量。

      辅助变量(A):转移阈值、接受方创新知识的正确率、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势差、吸收知识的能力、知识的特性。转移阈值体现了联盟知识转出方对自己最尖端知识进行保密处理的需要,当联盟双方知识水平接近时,转移就不再发生(叶娇等,2012)。

      常量(C):接受方创新动力、供方创新的动力、供方创新知识的正确率、共享媒介、关系与信任程度、激励与协调机制、知识作用的可见性、知识的可表达性、知识的嵌入性、绿色文化竞争力、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接受方知识势能低于供方,需要吸收和转化新知识,其知识创新动力高于提供方。知识提供方是知识势能较高的组织,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因此创新正确率高于知识接受方。

      

      为了对模型进行仿真,需假设一些变量的取值(见表2)。这些变量的赋值及取值范围的确定是在参考叶娇等(2012)、王道平等(2012)的基础上,考虑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具体实践,通过人为反复仿真调试而得。例如:接受方创新动力赋初值0.35,取值范围为[0,0.6];而供方创新的动力赋初值0.25,取值范围为[0,0.45],是考虑到接受方处于知识势能较低一方,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接受方的创新动力大于供方;关系与信任程度取值范围为[0,0.85],0表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与信任程度最差的状态,0.85表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与信任程度很高,已形成战略合作伙伴,但仍然是组织外部合作,不可能达到信息的完全透明。所有这些数据的确定可以结合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自身的实践通过统计分析进行合理预测和假设,这种假设是可行且必要的。在仿真状态下,通过对变量的取值进行反复调试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变量对于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这对于测试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价值非常重要。

      四、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仿真分析

      (一)仿真结果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在Vensmi平台上对模型进行仿真,设定仿真时间为100周,步长为1,初始值的设定及常量赋值见表1和表2。从仿真结果模拟出的曲线规律与现实中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出真实的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因此也能够从模型模拟中得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仿真结果显示:知识总量、知识转移量、双方的知识存量、双方的知识创新量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且增长速率在50周之后更大。

      系统仿真运行结果表明:绿色供应链网络组织中的知识系统构成了知识共同体,通过供应链上各节点组织知识的互动,由知识势能较高的知识源向知识势能较低的接受方转移知识,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知识的不断融合与互补,在知识共同体内进行知识创造与分享,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开放式创新,扩大和丰富了绿色供应链整体的知识资源。

      (二)灵敏度分析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是指:通过改变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赋值,比较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运行结果,得出相关参数对模型及其关键变量的影响程度,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主要对接受方知识创新动力、绿色文化竞争力、关系与信任程度三个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揭示三者对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

      1.接受方知识创新动力的灵敏度分析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接受方知识创新动力依次取值0.4,0.45,0.55,0.6,进行仿真运行,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接受方知识创新量和接受方知识存量如图2所示。可见,接受方知识创新量在20周之后随着知识创新动力的微小变化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存在知识损失,再加上知识转移有时滞,因此接受方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至少延迟30周,50周以后接受方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开始随着知识创新动力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现实中的绿色供应链知识互动与创新的反馈过程相吻合,也验证了链合创新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驱动力。因此,链合创新的动力是知识共享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2 接受方知识创新动力的灵敏度分析

      2.绿色文化竞争力的灵敏度分析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绿色文化竞争力依次取值0.3,0.4,0.5,0.6,运行模型进行仿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存量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60周以后,二者随着绿色文化竞争力的增加而增加;80周之后,二者的增长速度也随着文化竞争力的增加明显加快。说明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文化融合需要1年以上时间,才能形成竞争力促进知识共享,并且这种竞争力在随后的时间内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能力。

      

      图3 绿色文化竞争力的灵敏度分析

      3.关系与信任程度的灵敏度分析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关系与信任程度依次取值0.45,0.5,0.6,0.65,0.7,运行模型进行仿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存量见图4。从中可以看出,70周开始曲线整体呈陡峭增长趋势,说明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存量增长速度加快;90周之后,不同参数值下的曲线开始分散,且纵向距离明显加大。表明随着关系与信任程度增强,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可见,关系和信任是建立在长期战略联盟基础上,关系和信任度对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图4 关系和信任度的灵敏度分析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知识系统看成一个知识共同体,在这个自适应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其中接受方的知识创新动力、知识共享环境中的绿色文化竞争力、关系与信任度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过程,揭示出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首先,最终客户需求引发的接受方的知识创新动力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驱动力,知识接受方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与自身发展现状,及时洞察知识创新机遇,产生创新愿望,形成知识创新动力,驱动绿色供应链知识共同体互动,在绿色供应链组织间进行知识创新与共享;其次,绿色文化竞争力的形成是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浪潮下长期与组织文化融合形成的,绿色文化竞争力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成为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最后,关系和信任导向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石,为实现组织间知识共享与创新,必须有效地“杠杆化利用”组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绿色供应链组织间关系的建立能够加强绿色供应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动,并相应拓展绿色供应链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深度与宽度。

标签:;  ;  ;  ;  ;  ;  ;  ;  ;  

供应链创新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组织知识共享的系统分析_绿色供应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