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先进学术研讨会综述_信用风险论文

中国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先进学术研讨会综述_信用风险论文

中国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高级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信用风险论文,信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7月13~14日, 由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动态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高级研讨会”在天津财经学院召开。证监会顾问、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教授,前人民大学校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戴园晨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谢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刘连葛副司长,清华大学宋逢明教授、蔡继明教授、厦门大学张亦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杰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教授主持了会议,全国金融专家汇聚津门,围绕现代信用理论发展、信用风险防范、信用机制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大会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的界定以及在金融学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1.信用的内涵和外延。有金融学范畴上的信用和社会学文化范畴的信用两种不同观点。李扬教授认为文化层面的信用固然重要,但不是经济学、金融学所研究的,也不是现成金融学理论所能解决的。金融学研究是有边界和前提的。金融范畴的信用,是指金融要支持经济发展,并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信用风险。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涉及到对金融功能的基本认识,反映出信用体系是否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发展。曾康霖教授认为诚信、信誉、信用虽有共性,但更有特性,三者不能相提并论。诚实守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信誉是一种形象标识;而信用是一种动态的经济过程。诚信是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信誉”、“信用”具有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无形资产,“信用”是一种交换手段。马君潞教授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权主体发生变化,多种产权形式的并存,信用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信用和诚信不同,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而信用交易制度的建立要经历一个长期、逐渐积累的过程。潘英丽教授阐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与金融学意义上的信用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信用环境是信用文化和信用制度的总和,它与社会经济演进密切相关,是金融学信用关系的基石。王松奇教授认为历史发展顺序就是逻辑顺序。传统信用理论是信贷资本运动的方式,在当代,信用的范畴扩展了,金融学和社会学相融合,使信用理论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潜力。刘锡良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和社会学上的信用越来越变得密不可分,从发展趋势来看,单独研究某一部分是不够的,应把社会、经济、哲学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朱新蓉教授认为,研究信用问题要宽口径大交叉,把信用和文化、信用与法律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科学价值体系。

2.信用理论研究在金融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黄达教授指出在金融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学派,有人认为风险分析是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有人主张研究金融要把握效率问题,有人从流动性角度去研究,有人从信用平台入手分析问题。正是在这些不同学派的竞争中,推动了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家从不同视角,对金融这一大课题进行观察、分析、做出各种判断并得出结论。这说明金融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可供研究之处。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去挖掘、探讨。

二、信用风险防范和测度模型

1.如何看待信用风险。刘鸿儒教授认为信用风险和效率的关系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风险和效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因为防范风险,不讲效率,两者的结合点要找好。市场经济必然有风险,只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各国处理风险问题都有各自的方法。整个市场发展过程就是风险不断滋生、爆发的过程,也是监管不断深化、规范、提高的过程。李志辉教授认为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代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之一。它给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1)全球债务规模急剧扩张,信用风险暴露越来越大。(2)作为信用主体的商业银行潜伏着危机。(3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出现的巨额亏损事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引人注目的现象。(4 )作为信用资金重要来源的机构投资人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王荫乔教授认为承担风险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风险的发生是一个必然现象,要鼓励银行敢于承担风险,支持经济建设。这并不是说鼓励银行冒险发放没有把握的贷款,而是力争把工作做到风险发生前面,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谋求最大的利益。

2.信用风险的测度方法和度量模型。厦门大学郑振龙教授对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测度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评述、并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主要模型有:J.P.Morgan(1997)建立的Credit Metrics模型,KMV公司建立的KMV模型,Mckinsey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Credit Risk模型,RAROC模型,KPMG公司的贷款分析体系,死亡模型等等。指出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是,(1 )信用损失计量范式的选择。(2)信用资产估值方法的选择。(3)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有效性检验。孟生旺教授认为信用风险评估:(1 )不仅要关注个体客户信用风险,而且要从关心总体风险上去把握。(2 )信用风险的管理要区别对待,不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不同,危害程度不同。有资料表明,银行机构信用风险达55%,保险公司信用风险仅占5~10%。(3)研究信用风险要考虑相关性,综合进行研究。

3.国家信用风险的特点。刘连葛副司长指出信用在一国参与国际竞争中起着基石作用。国家信用风险的特点是:(1 )国家信用风险是宏观概念,涉及整个经济运行中各种要素。(2)国家信用风险政治、 外交色彩浓。(3)国家信用风险主要针对回旋空间大、 正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同时,他还指出参与国际金融制度的制定,也是一种金融资源。如果一个国家整体信用水平差,就失去了参与制定国际金融制度游戏规则的资格。因此,我们要在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竞争中,建立起信用文化。

三、我国信用关系的特殊性以及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张亦春教授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从采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使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得以维持,关键在于内部的“契约威权”观念的形成与外部的“法制规范”的建立。(1 )契约化交易虽然日益占据交易的主体地位,但微观经济个体缺乏对契约规定有效性和最终仲裁性的普遍默认,换言之,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契约文化底蕴”。(2)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法律系统不得不经常随之变更, 而法律系统的不连续性则使其强制性信用维持机制功能被大大削弱。(3)充分认识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立足于自身的具体特点,寻找一种既延续中国传统、符合中国特色,又能有效保证契约化交易顺畅进行、市场半径扩张有序展开的社会信用体系构架。张杰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指出中国信用关系起源与西方不同。中国是从非匿名血缘关系找支点;西方是从匿名非血缘关系找支点,然后向外扩展。两者之间起点上差别不大,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路径的不同导致分歧越来越大,在中国亲戚、朋友、熟人之间是无数个特殊交易群体,内部交易成本低、相互受益,但各群体间差别大,不交往、交易无法沟通,甚至形成歧视。因此,研究中国信用体系,要考虑其特殊性。谢平教授分析了中国信用表现,呈现出各地区分布不一致特征,回归分析证明不良贷款高低与经济增长不相关。由于地区政府行为的不一致,各地区信用风险系数不同,信用授权也不同。不讲信用的地方,由于得到巨大的好处,又传染给其他地区,造成信用转移,因此要加以约束,政府要带头讲信用。刘鸿儒教授认为认识观念要转变,要从建立完整系统的信用体系角度出发,全面地分析问题,改变目前存在的局部分割状态。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管理,分别监管,就使思考问题从局部和主管部门决策角度出发的情况多,而考虑全局少。使信用体系各构成部分,各因素之间不能有效地互动、促进、协调和发挥作用。高正平教授认为发育程度低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直接和间接地导致经济危机:(1 )缺乏信用基础导致交易成本大大地增加,进而会使人们之间的交易无法进行,市场机制最基本的交易功能被损坏。(2)缺乏信用基础还会破坏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损坏市场经济的效率。

四、信用形式多样化问题

李扬指出我国目前全社会有22万亿的金融资产,90%属银行资产(2002年5月底的数字)。现在存在“惜贷”现象,1996年前贷差, 1996年后存差,而且迅速增长。2001年底存差达到22%。贷款对存款比重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究其原因,(1)随着金融深化, 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大企业不再依赖银行体系筹资。(2)银行功能发生变化,传统银行筹融资和分配资金功能弱化,银行支付清算功能得到保留和强化。(3)国内外银行的贷款户存续期在不断缩短。因此, 要想让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不能仅仅靠贷款,应大力发展银行信用外的其他信用形式,以支持变化了的金融环境,重点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抵押贷款债券市场,以及互助性的信用合作形式等。

宋逢明教授从金融创新角度论述了金融风险转移和银行功能的问题,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潮流。开始是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应收款、消费贷款,欧美银行业95%的信贷资产都可以通过证券化卖掉,这使商业银行功能发生变化。银行把自己的资金交给借款人经营,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须进行监控。1997年以后,开发出了信用衍生品市场,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每年成倍增长,2001年全球交易量达15000亿元。信用衍生品市场将银行承受不了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广大的投资者,实际上是给贷款买了保险,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转移,结果使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住信贷资产,只是卖掉了贷款的风险。

五、现代信用理论新发展的探讨

张杰教授从斯密定理到纳什均衡谈信用在经济学中的位置。指出主流经济学中讲的斯密均衡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将个人利益加总成社会利益,即1+1>2,其重要前提是信息被假定掉了。 而纳什将信息和信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彻底改造了主流经济学,是对斯密-瓦尔拉斯均衡的一场更彻底的革命。王爱俭教授探讨了在信用演进中金融虚拟化问题,指出:(1)从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历程看, 金融业既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更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信用发展中,信用本身已成为一种商品,成为一种可以快速获得利润的工具。(2 )货币的发展与信用形式的演进密不可分。信用行为下的货币制度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物物交换、商品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货币、法偿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货币是信用的载体,它的本质就是信用。(3 )信用发展对金融业向虚拟化演进起到决定作用。金融资产是金融虚拟化的基本要素。信用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产品,金融资产独特的价格决定机制,决定了在信用演进中金融逐步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实现虚拟化趋势。任碧云教授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指出:(1)决策的不确定性使信用风险的产生成为客观必然。(2)信息的不完全性破坏了市场的自动均衡机制。(3 )信息的非对称性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4)信息成本的存在削弱了信息的反馈功能。(5)信用风险与约束激励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紧密相关。

六、中国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问题

1.信用制度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谢平教授指出:(1 )信用正负外部效应的关系。正的外部效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负的外部效应所带来的社会交易成本的递增速度比我们的想象要快得多。(2 )信用制度和产权制度的关系。信用制度是产权制度的外生部分,产权制度决定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设依靠产权制度的明晰。(3 )透明度和真实性的关系。透明度和真实性不是一个财务账目问题而是一个信用制度问题。一个国家的信用制度和透明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要保持真实性也取决于透明度,我们要求不做假账,是在时间序列上真实地保持交易行为记录并按时公布。这需要用透明度来约束真实性,企业本身有隐瞒信息的冲动,透明度建设对金融监管非常重要。因此,制定信用制度必须要建立一套透明度惯例。

2.个人信用评价信息系统建设。赫国盛教授认为对个人信用评价应由政府的官方或半官方评级机构来承担,以公正性为主。其主要工作是对个人信用进行管理,特别是个人信用的记载。胡炳志教授认为信用系统的建立要有市场惩戒机制。谢平教授认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人民银行全国贷款登记系统为基础,利用工、农、中、建个人信用贷款记录,把这种信息资源放在平台上,进行联网,进而建立个人、企业联合咨询系统。刘锡良教授认为中国信用制度存在逆向选择演进,信用社会基础脆弱,解决方式主要有:(1)明晰的产权关系。(2)具备建立在财产关系上的信用基础。(3)信用制度多元化。

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郭明奇教授认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2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农村的融资结构。(3 )着眼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推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完善。(4)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4.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戴园晨教授认为,诚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现代信用制度已经发展为一种经济关系、借贷关系,这种关系仍然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我国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现在信用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建立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体系,并且遇到信用信息传递、信用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造成社会经济运行不正常,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1 )构建一种良好完备的信用体系。(2)多方面下力量形成以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和风气。(3)建立完备的信用档案。(4)创造一系列信用工具。(5)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和担保机构。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先进学术研讨会综述_信用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