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语文学科论文,功能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其性质和功能,因为学科性质和功能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向明确。
根据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作为学习语言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早在我写的《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是这样提的,现在我仍这样认识。最近又学叶老的著作,小学语文还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语言是工具,作为学习语言的小学语文学科必然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语文是什么样的工具学科呢?这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
(一)对语言性质和功能的理解
1.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文化。从学生学习语言来讲,特别是从语言的运用角度来讲,语言的功能有:(1)语言的自我表达作用。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就要牙牙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长到入小学就要学习书面语言,通过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作文。(2)语言的交际作用。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儿童的学习离不开与父母间、师生间、同学间的口语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3)语言的解释作用,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解释。解释主观行为、解释客观事物都需要语言能力。如没有师生间的语言解释和交流、师生与教材的解释和交流,就谈不上教学活动;各种社会活动都需要语言的解释作用。(4)语言的记忆功能。以语言为媒介助人记忆信息;学生学习靠语言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谈不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人类的发展。以上这些功能,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认知功能,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所以有人说,语言是人类的智慧。人生聪明识字始。
2.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就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尤其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1)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即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言的解释作用,忽视了语言的交流和记忆作用。例如,教师的讲解过多,而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则有所忽略,对学生通过语言记忆积累语言也重视不够。《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加强。(2)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因为语言是载体,它载负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同时也会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设想学生学六年语文,读了三四百篇课文,学生能记得多少个故事?积累多少文化科学知识?汲取多少思想?这方面是重视不够的。(3)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相统一的,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学方法的过程。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语言有此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这段话充分说明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二)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都是基础性的,这是由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所决定的。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语文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要体现两个特点。
1.全面性。
语文基础应该是全面的,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样样都要学习训练,不能偏废某一方面。如有的重读写,而忽视听说训练,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有所改进。所谓“全面性”并不等于要求过高,而是要牢牢把握每项训练都是基础入门这一特点。目前,有些提法和做法,如超前发展、作文要求过高等等,都是失当的。
2.牢固性。
语文基础应该是牢固的,每一项能力训练都必须扎扎实实。例如,写字不在小学打好基础,甚而形成陋习,到中学再作要求、再纠正,则为时已晚。又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上了中学依然是朗读不成句,默读抓不准要点,读速很慢,又怎能阅读长课文和文言文呢?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
以上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工具学科。
二、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
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小学数学也是工具学科,二者在工具性上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在如何体现工具作用上又是不同的。数学是通过计算形式体现工具作用;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三、小学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先生早在八十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曾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他说:因为“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继而,他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方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注: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以上两段话不仅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儿童有了情思,才有表达情思的要求;而情思不畅,笔头自然就干涩了。同时,更主要地说明:根据语言的特点,语言和思想、思维密不可分,语文学科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通过语言学习,发展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心智、发展儿童的情思是非常重要的,使儿童学习语文要越学越聪明才是。然而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忽视发展儿童心灵、甚至是摧残儿童心灵的做法还不少,例如语文教学不与发展思维联系,不善于启发儿童的情思,学生当然也就写不出具有真情的文章。不少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精思、联想;只会模仿,不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看来八十年前叶老讲的话至今仍对我们的工作有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情感性、二者是统一的。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是当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科学界定。
在“人文性”的理解上,首先要明确人文的含义,“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1)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有了人才有语言,离开人还谈什么语言学习。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既不把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不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不断发展的儿童。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使儿童的人格受到感化。教学成了一种无生命活力的活动,语文学习成了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作业。提出人文性,语文教学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2)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过去我理解人文性包括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因为思想、情感、审美是融于人类文化之中的。这样理解也是正确的。但是今天理解人文性,不能不考虑到我们的历史。由于“文革”长时期的“左”的思想干扰,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在年轻一代人中非常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语文学科中不太重视文化思维及文化的积淀,更不重视情思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育。因此,使语文教学变为苍白的缺乏人文精神的空洞说教。这也就是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意义所在。只有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充实学生的头脑,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化水平。自从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情况有了改变。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人文精神还需要做长期工作。最近听到一名高中生在呼唤:“我们的社会少了什么,很少有人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如今的高中生眼里一文不值。我是热爱文学的,我崇拜和景仰鲁迅,但在现实里考大学我还是去学经济。”(注:王柏玲《谁让我们选择无奈》(《文汇报》2002.2.25.))这样的学生恐怕不在少数,他们的理想比较务实,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说明我们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多么缺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固然,对学生进行人类文化教育不是语文一科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当然地应该担负起其中的重要任务。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此处文字指书面语言)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注: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讲得很清楚,他说:“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之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他举例“《项羽本纪》,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注: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注: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这就是说,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的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寓教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