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社会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教育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研究者认为,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进行美术教育,对其的审美、个性以及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被视为一种美术活动,而应成为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良好个性和各种潜能协调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还应成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职责。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课堂应更广更阔。
一、自然即课堂
大自然不仅是森林,海洋、田野、山岭,而且身边的公园、绿地、弄堂、阳台,也都是我们赖以成长的土壤,那里有我们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天地之间,万物生长,迥异的四季带给我们绚丽的色彩;水石云天,带给我们万千的形态,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就会探索出无数美的奥妙,云是怎么飘的?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山石河流怎么形成?就连一片小小的树叶、一只小小的甲虫都是一门大学问。大自然即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它不仅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人类认识的过程,首先起源于观察,通过人的视知觉去感知事物的色、形、空间,它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人之上。”(注: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健康心理80题》第105页)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有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每个生命的成长不同阶段也都有其不同的美。启发幼儿去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不同特征,或是同一事物类型的不同形态,发展幼儿思维,如观察柳树的生长,长芽→长叶→变绿变长,需要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又如在下雨前让幼儿观察一系列的变化,天色变灰→刮风→闪电→打雷→小雨→大雨。在成人引导观察下,幼儿不仅增长了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还积累了生活经验,以便作为创作的素材。
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局部,发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仔细地观察金鱼游动的形态,引导幼儿发现金鱼游动的尾巴、方向。在作品中,幼儿画出不同形态的金鱼,游动方向各异,有的尾巴象裙摆,有的吐泡泡,这种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对幼儿完成作业时的持久性也大有益处。
2.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意象的。(注:摘自《中国美术教育》97年第4期第6页)单纯将现实存在的物形搬移并不能成为艺术,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及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对物象的准确把握还处在象征期,他们画心中所想,而并非所见。抓住这一独特的发展时期,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对物象进行变形,如观察云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中的奇石,观察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孩子根据不同特征说说象什么?利用天然资源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二、生活即学校
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它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
陈鹤琴在《谈谈儿童绘画》一文中提出:小孩子喜欢画图,是因为他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借图画表达出来。(注:摘自《中国美术教育》97年第5期第23页)我们生活着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都是我们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课堂,孩子们通过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创作素材,我们应创设更宽大的学习空间,让孩子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自己的生活。
1.审美个性化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文和自然的结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结晶,所以生活中蕴含着无数智慧的美。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权力,但各人受社会环境、生活经验和自我修养的影响,对美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带领幼儿走进社会生活,观察房屋造型,观察橱窗布置,欣赏服装美、家居装饰美,形成自己对美的理解。平时,成人要给予幼儿选择自己服饰的权力和选择玩具的权力,让他们发表对色彩、造型喜好的意见,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个性化。这种审美的个性,还直接运用到装扮自己,教会幼儿懂得什么叫美。孩子的打扮应崇尚简洁、自然、大方,体现孩子纯真可爱的天性。
2.广泛观察生活,积累感性经验
一个交际能力强,接触面广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开阔,想象力丰富。让孩子走进人群,大胆地与人交往合作,在交往中注意观察人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引导幼儿发现人是活动的,是有感情的,每个举动每个表情都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生活,走在马路上,注意观察来往汽车、红绿灯;到商店、超市购物,观察货品的分类摆放;到公园、动物园游玩,观察动植物、风景、游客。在生活中教会幼儿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把这些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就可成为幼儿创作的素材。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多看、多问、多想,把现实生活和想象联系起来。幼儿期对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直觉反应的层次上,这是本能的,生理的,同时又受个性气质的影响,他们力图用最直接的方法表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心绪,我们应适当以成人生活世界作为他们的参考,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表现自己理解的世界。
通过交往和观察,从而让幼儿热爱这个生活着的环境,热爱周围的人们。正是有了这种热情,才使幼儿产生绘画的欲望和激情以及创作的灵感。
三、学校即社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是指把生动的社会生活引进学校,使校内学习,校外学习连接起来。校园里种植的植物,饲养的小动物,应当成为幼儿经常接触的自然,经常带领幼儿到校园或是幼儿园附近的小区及绿化带散步,有组织地系统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幼儿园的老师与同伴也是幼儿分不开的生活伙伴,师生关系融洽,同伴间互相学习、借鉴,都是一种小型的社会机能。幼儿园的创造性角色游戏更是幼儿再现社会生活、想象、创造的良好机会。班级创设的环境布置,师生共同收集、利用废旧材料,共同布置,使幼儿感受合作的愉悦,参与的成就感。
美术课的课堂可成为一种集体创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材料的提供者、计划的实施者,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的提供要广泛
不同材料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启示,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自然材料与废旧材料的巧妙利用,更有利于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勤俭利废的品质,把这种思维的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就会发现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块废布边角料、一块石头或木片、食品包装的再利用。在紧密地接触生活中,既增长知识,又带给幼儿创作的灵感。
另外在绘画活动中提供的纸张应注意尽量大些,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散,鼓励幼儿尽量把形象画大些,画面饱满,不要拘泥于细节和有限的小天地,在绘画中培养幼儿心胸宽广,视野开阔的个性品质。在一些活动中,幼儿画边框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条边框线也框起了孩子的思维,使幼儿在创作中有所顾忌,想象思维受束缚。
2.形式多样
组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摆脱传统课堂式教与学的局限和束缚,让孩子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玩中画,画中玩。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宽松环境中发展想象和创造,教师应大胆地开拓地设计活动,如用油彩和面具装扮自己,装扮同伴,从中体会活动的乐趣等等;美术教学应走出场地的局限,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中去,如带领孩子到公园、动物园或马路边写生,不仅只会运用手中的笔和纸,还应学会利用自然材料创作。日本的孩子常常赤足到沙滩上去绘画、泥塑,使用的工具是手指,信手捡来的石块、树枝,同时还可以是自己的身体。在和大自然的充分接触中,不仅了解了自然材料的自然属性,体会了生活的情趣,而且创作天地是那么的大,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也将变得与天地大海一样的开阔。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创设尽可能大的活动环境,如泥地画、沙地画、大操场上的粉笔作画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发展各方面的潜力。
3.多种想象训练
创设轻松环境,如课前播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与孩子谈论身边的趣事,有利于放松幼儿身心,唤起幼儿对自然和生活中已有经验的回忆,让他们遨游在自由想象的空间。
①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将无形的感觉用线条、颜色、图形来表达,这是一种有趣的小训练。通过画声音、画味道,将听觉、味觉变换成形象的视觉,幼儿把轻松的音乐节奏用跳跃的曲线表示,用强烈的对比色表示醋的刺鼻酸味。
②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如奇怪的鱼、奇怪的树、奇怪的汽车等等,激发幼儿充分地想象,他们创作出小房子鱼、音乐鱼、汽车鱼、长灯泡树、长裙子树、长布娃娃树等等,教师应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保护这些宝贵的想象资源。
③鼓励孩子突破传统物象的模仿,大胆地变形是很重要的。习惯了模仿成人的示范作品,在幼儿脑海容易形成对物象认识的传统定式,并很难走出定式的框架。所以要鼓励幼儿抓住物体的特征,大胆地夸张变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每位孩子对物象认识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如要求儿童突破传统的小兔画法,于是启发要求幼儿将橡泥做的小兔塞进比它小的方盒内,会变成什么形状呢?作为教育者,应鼓励幼儿突破传统模仿,大胆想象。
4.活动评价
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应用“象”与“不象”、“对”与“错”成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是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幼儿的作品,有利于树立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挖掘潜力。在幼儿自我刚萌芽的初期,亟需得到成人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果否定他们的作品,则会扼杀他们的自尊心,教师以个人喜好和自我审美观点主观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则会误导幼儿思维创作的方向。
其次,活动后老师应听取孩子自己对作品的表达设想,也可运用互评的方法,同伴间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幼儿宽容的合作精神以及包容的审美鉴赏力,敏锐的感觉判断力。老师还应给予每位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并可将作品布置于环境中,从而肯定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的社会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现实要求,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我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需要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塑造跨世纪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