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扶贫发展的路径优化选择
王 文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精髓。我国产业扶贫方兴未艾,成效显著。然而,如冰山一角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通过梳理一系列个案,分析产业扶贫其中的薄弱节点,包括:产业项目选择主观随意、产业趋同;项目发展后续乏力甚至半途而废;产业链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低、市场空间小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主体间的互动机制不畅;产业资金来源碎片化,使用力量分散且浪费;抗风险能力弱与利益分配失衡。文章进一步提出,只有坚持市场导向,建立主体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广开资金来源,强化使用合力;精准产业项目,强化科技支撑,培植优质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等等,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精准扶贫的效益。
【关键词】 产业扶贫;乱象;路径优化
0 引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如果说精准扶贫解决“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难题,产业扶贫则是针对“怎么扶”的更深层的探索。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方式之一。产业扶贫的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因找不到合适的产业项目或因资金匮乏的贫困户[2]。实践中,有成功的模式、范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与危害。总结产业扶贫的宝贵经验,以利于推广学习借鉴;反思其中诸多乱象及其成因,以唤起政府、学界乃至实务界的关注,尽早寻求解决之道,使贫困者能够借产业发展顺利脱贫走向致富。
1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项目选择主观随意、产业趋同
笔者在阅读报刊、观看电视等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扶贫产业项目选择主观随意,没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科技产量低,与相邻村镇邻县邻省发展相同或相近产业,许多地方都把养猪、养羊、养鸡、种植大棚蔬菜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林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初级加工业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没有主动引导市场消费的能力,只能被动地受制于市场环境,使得供求关系失衡价格波动大,有的甚至严重滞销。
1.2 项目发展后续乏力甚至半途而废
山西大同市天镇县某公司投资45万元,获得财政扶贫资金补贴200多万元,建成后屠宰生产线都处于闲置荒废状态。某贫困村在“整村脱贫”中,规划种植500亩魔芋,贫困户每亩一次性可得财政扶贫资金补贴200元。由于政府规定必须种魔芋才能得到补贴,当年规模得到扩大。但是,当村里脱贫后,农民失去了这些补贴,也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魔芋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不到100亩。结果又回到了贫困的起点②。笔者在参加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中,亲眼目睹一个投资200多万元、占用大片土地的奶牛养殖场搁置荒废。
1.3 产业链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空间小
在农产品市场上,蔬菜、水果等季节性强的初级产品,产业链过短,下游的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市场行为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买”与“卖”,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末端,应对市场价格起落变动的能力很弱,深受价格大起大落之害。例如,在某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曾鼓励贫困户种植黄连,高峰期黄连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但由于没有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黄连只能以原料被外地企业低价收购。后因价格剧烈下跌,种植黄连的贫困户连年亏损。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组织承诺测量的研究在三四十年的历史中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国外学者(Porter,1974;Meyer & Allen,1990,1991等)的研究成果,尽管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毋庸置疑,但是样本的选择大多基于具有外国文化背景的居民,这就使得研究结果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而我国学者凌文辁、张治灿和方俐洛、刘小平与王重鸣、崔勋等人根据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将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指导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产业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政府扶持资金,二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这两类属外部融资,三是内部融资。实践中表现这些资金尤其是外部资金分散量小且争取难度大。我国扶贫传统运作模式是上级规划,下级实施。县里等待省市安排,乡、村等待县里安排。现在,虽然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下放到了县一级,县里有了决策权,但乡、村作为具体实际的使用者还依然需要等待县里的安排。尤其是扶贫专项金涉及农业、民政、水利、道路等多个部门,各自有各自的扶贫资金和扶贫计划,彼此独立只关注自己的分工范围,致使不同部门同类型的项目,比如道路修建等存在重复补贴、各资金使用力量分散浪费的现象。而内部融资(包括会费、提取盈余公积金等)是主要资金来源,但由于其成员多为贫困户,所以资金的数量很受限,制约合作社、企业等带动组织功能的拓展,使之自身的发展与资金彼此受制。
2 产业扶贫中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主体间的互动机制不畅
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为目标的 “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投入的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进入带动性的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只有使用权,其收益权都属于贫困户,所产生的利益主要由贫困户享有,继而逐步提高其发展能力。为此,政府在确认各市场主体扶贫地位,促进其良好有序运转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与贫困农户实现利益共享。唯其如此,才能将政府的扶贫意志真正转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扶贫行动。鼓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市场主体经营,使其实现保值增值,不断提高贫困者在产业链与价值链增值收益分享中的比例[3]。像贵州省六盘水市那样,在全市推行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用多种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连接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
2.2 产业资金来源碎片化
一周的时间后,小区又恢复了安逸平静,就像一位患病的人又迅速康复了。绿树细语,鸟儿清唱,轻快的舞步,悠扬的旋律……大半辈子亲历的一场灾难,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伤痛和无奈。
2.3 抗风险能力弱与利益分配失衡
广开渠道,集中优势资金,追求使用成效。其一,不仅要逐年增加产业扶贫资金的比例,而且要将扶贫计划补贴项目进行统一归集,由扶贫办进行专门管理,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地用于最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其二,不断优化产业扶贫的融资渠道。引导国企、私企或分别或合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其三,通过市场化运作,吸纳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
扶贫深处是赋权。让有情怀有能力的扶贫者,带着情感诚意帮扶贫困户,激发其自主参与的热情,在产业选择、产业实施、产业监督等方面,充分尊重其意愿,培养其所能,尤其要保障其公平权益,以政府、企业、合作社等扶贫主体,与以贫困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反之,“官帽”倒逼式扶贫,“谁让我的乌纱帽掉了,我先下掉他的乌纱帽”③,军令如山的层层布置任务式扶贫,很难激发其真正的扶贫热情,只会陷入盲目指挥、效益不高甚至产生负效应的境地。
3 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选择方向
3.1 建立主体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
呼吸机的撤离需在患者的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且自主呼吸能力能够满足身体需求的时机。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得到改善之后,逐步减少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并最终撤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患者自身呼吸能力锻炼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患者康复的标志性事件,所以对于撤机时机的选择也尤为重要。
3.2 广开资金来源,强化使用合力
企业等经营主体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利益机制,但经营主体不可避免地具有较强的自我逐利性,并依其优势在与贫困户合作中易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如此关系下的经营管理,必然导致运行体制机制不畅,各方责、权、利不对等,利益分配失衡。有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的订单,没有实质性的产品标准、价格等条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在经营失败后将极易影响农户利益乃至扶贫产业。当遇到市场价格波动,某种产品大量积压滞销,经营者往往采取压价或毁约,带动贫困户增收成为一句空话[3]。
3.3 精准产业项目,强化科技支撑
产业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实际需求,又要在短时间内让贫困户看到增收效果,为此,精准产业项目非常重要。地方政府注重深入实地调研,广泛听取专家、贫困者的意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精准、细致、合理规划、实施,找准突破口。首先,通过政策精准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布、利益格局,避免相同产业过于集中,也避免彼此间恶性竞争;其次,通过政策精准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关系和分布,避免同一地区内相同产业过密降低收益。再者,必须依托科技的优势设计与落实项目,提高产业经营的技术含量。
3.4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BIM运维平台可为改造和二次装修等工程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和直观准确的空间分布关系展示,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保障施工安全。
各试点地区按照 “四个率先”总体要求,积极践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各项试点任务,试点建设全面展开,试点成效逐步显现。
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许多农牧水产品的加工链条逐渐延伸,其价值也被一环一环地挖掘出来[4],比如,湖南邵阳县白仓镇塘代村联合专家深度分析并通过企业投入300万建造红薯粉加工厂,并由企业包销产品。贫困户除了获得种植红薯收益外,还能在企业就业并参与分红,1500多人实现脱贫。可见,产业链的延伸的根本目的,实际是在谋求产业利益的拓展与深化,让产业与产业之间能够对接互动,通过精准规划其建设,扩大产业的效益范围,培养出优质农产品,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立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3.5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所谓主体是指在扶贫过程中的多方参与者,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笔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主观意志过强,贫困者唯有顺从,往往是产业扶贫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扶贫的专项资金由政府自上而下投入,政府是唯一或支配性的主体,产业项目由政府确立,贫困对象由政府决定。其他的主体尤其是贫困户这一主体,或是缺位,或是被动参与,较少有发言权、决策权、监督权,在扶贫各环节中只是应付、顺从。——贫困户也唯有顺从才能拿到扶贫资金。这种运行机制必然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尊重贫困户的意愿,习惯于主观至上、权力做主。贫困者这一主体意志弱化,地方政府扶贫者如果不尊重客观市场规律,不经扎实的调研,不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盲目主观随性地引导产业投资。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动,就不能有效应对,或者根本无法应对。
4 结论
“产业”是方式,“扶贫”是核心。 只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从本地资源条件和贫困户经营能力出发,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明晰产业区域定位,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科技集中使用资金,进行差异化扶贫;深化农产品的产业链;主体间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等等,循序渐进扶持有特色的产业项目,逐步推进重点产业的规模化,才能有效实现脱贫致富。
注释
①http://news.cctv.com/2017/05/22/2019-5-1访问.
②http://www.chuhe.com/_chuheguanzhu/_2019-5-1访问.
③笔者参加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之耳闻.
【参考文献】
[1]王婷.阳光保险的智慧扶贫之路[J].中国保险,2019(01):25-28.
[2]蒋永甫,龚丽华,疏春晓.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J].贵州社会科学,2018(02):148-154.
[3]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4+20
[4]黄江泉.我国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机会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9):192-197.
中图分类号: F323.8;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3-0251-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124
作者简介: 王文,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扶贫方向研究。
标签:产业扶贫论文; 乱象论文; 路径优化论文;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