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照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_心理健康论文

苏州: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未成年人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动员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州市着眼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坚持治未病和治已病并举,以实施“阳光心育”工程为载体,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努力打造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成立指导中心,搭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社会化工作平台

2006年5月,我们成立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了三大优势。一是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队伍。中心有160多名“苏老师”志愿者,来自全市多个行业。他们都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在经过面试、培训、实习等层层考核后,成为“苏老师”。二是搭建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中心积极倡导“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的工作理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面向未成年人及家长的电话热线、短信联系、QQ沟通、预约面询、夏令营、冬令营、亲子活动;面向社区的系列公益讲座、广场咨询;面向学校的“知心伙伴计划”;面向社会的市福利院结对计划、媒体合作计划等,多方面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是产生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示范引领效应。中心每年组织课题研究,分析未成年人心理状况,为开展未成年人工作提供依据。先后完成了《苏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报告》《苏州未成年人网瘾状况调查》等调研文章。针对阶段性比较突出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及时组织“苏老师”讲师团深入学校、社区等进行宣讲指导。同时,以“中心”建设为龙头,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分中心和社区“苏老师”分站建设。目前,5个县级市全部建立了分中心,全市近30个条件成熟的社区相继成立了社区“苏老师分站”,建立了“中心”与各“分中心”“分站”资源信息共享,教育服务活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使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基层。

二、强化学校作用,努力提升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

推动市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连续开展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达标验收工作,全市577所中小学全部通过验收,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辅导等心育课程系统,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三渗透,即“向日常教育与管理活动渗透,向班主任工作渗透,向各相关学科教学渗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构建校园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建立了校园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网。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初级监护网:全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监护和疏导。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主体的中级监护网: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和管理学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对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转介。以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为主体的高级监护网:负责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接受转介、提供支持。二是着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优质课评比、经验交流、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方式,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2007年至今,全市1500多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咨询上岗资格,实现了每个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者2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均持证上岗。三是着力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各中小学校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这项极具科学性、专业性特征的教育活动生动具体、易于接受。如苏州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和心理剧展示、工业园区星海学校的户外心理拓展训练、木渎中学的心理健康节、市一中的心理口袋小书、敬文实验小学的“知心姐姐”等都坚持多年,成为品牌。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筑覆盖面广、运转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网络

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发挥部门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市卫生局每年负责组织中小学校的校医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儿童心理咨询与沟通技巧、家庭系统训练等业务培训,提升校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市疾控中心负责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健康危险行为的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市儿少基金会每年组织“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专题讲座。市法院成立诉讼心理辅导中心,聘请心理专家义务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等,都收到了很好社会效果。二是依托社会组织,丰富工作内容。委托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开展教育研究,运用科研成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组建由心理教育专家和指导老师组成的家庭教育“林老师”团队,专门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困惑和疑难。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阳光家庭顾问中心”等开展公益心理咨询,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困惑。三是强化社区功能,拓展工作领域。依托社区未成人活动中心,设立“亲情街道”“成长驿站”“青少年成长之家”等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站,就地就近对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四是注重媒体互动,营造工作氛围。我们重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市广电总台开办广播栏目“阳光地带”,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分别开设辛菲心理信箱、青春沙龙、小荷名师热线和商报心理咨询室等,成为广大未成年人与心理教育专家沟通的桥梁,成为宣传和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阵地。市文明办制作发放了《阳光花季》心理健康教育片,包括十个心理剧、十节心理示范课、十个心理团训游戏。还与《现代苏州》杂志社联办了专门面向未成年人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家庭百事通》,进一步扩大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

心理咨询室

(图/文明苏州网)

标签:;  ;  ;  

苏州: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照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