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八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八点论文,建议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议一:今天不买明天买,利用闲置资源造明天
面对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西方国家在经济工作中有过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学对策中有过凯恩斯理论。无论罗斯福新政还是凯恩斯理论,其政策要点为:百姓不买政府买,消费不买投资买。
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疲软,我们政策要点的思路不应是鼓励超前消费,更不应鼓励政府的奢侈消费,即主要应当通过投资启动市场,特别是通过扩大生产性投资启动市场。启动市场的政策要点是:今天不买明天买,利用闲置资源造明天。
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所面临的以下几个现实:第一,我国的失业人口很多,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要为这么多的人创造就业岗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第二,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体来看还不是很高。要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如果一年一年、一代一代都吃光用尽,综合国力是很难提高的。第三,要解决经济生活中许多“瓶颈”问题。如交通、教育等,都需要扩大投资。
所以,面对当前的市场疲软和资源闲置,我们不应当鼓励高消费和超前消费,而应该趁老百姓消费比较谨慎时,将今天闲置的东西,变为明天发展的基础,为下一个世纪的经济起飞创造更好的条件。
建议二:拓宽优秀大学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
大家都在讲下一个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我们很难想象让众多的文盲去搞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的素质,是全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如果问中国现在什么最短缺,我看首先是大学。现在人们到北京、到省城跑关系的主要是“两上”,一是公司股票上市,二是子女上大学。这说明大学严重短缺,严重供不应求。
中国现在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可以不买彩电、不买汽车,但不能不让小孩读书,哪怕是倾家荡产。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人们花钱培养子女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巨大的需求。
因此,面对当前的市场疲软和大量的资源闲置,我们应该将这些闲置资源用于“造人”,在全国开展一场大规模地“造人”运动,通过大规模地“造人”来启动市场。如果我们再造一百个北大,我不相信我们的市场启动不了。关键是在教育方面要解放思想,要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有教育产业意识,不要把大学教育搞得那么神秘,不要把文凭看得那么重,要把办大学视同办工厂,即对大量高中生进行深加工的人才加工厂。许多高中生因为高考差一两分,而被排斥在大学门外。如果让他们上大学深造三年、五年,就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其次,要改革大学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由财政出资、政府办学,变为民间办学为主,政府办学为辅。大力鼓励民间办大学。通过一整套鼓励性措施,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吸引到大学教育上来,而不是引导到造烟、造酒、造VCD上去。好的学校可以上市融资。通过上市, 一夜之间融到几个亿,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张。
通过大规模地办学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于国、于家、于今天、于未来都是需要的和有益的。于国,能为国家培养人才;于家,为子女提供上大学的机会,能为一家人解决后顾之忧;于今天,能启动市场,大规模地建造大学,能形成多方面的社会需求;于明天,能为下一个世纪中国进入知识经济年代奠定人才基础。
利用闲置资源大规模地办学“造人”,对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也是非常有益的。这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大学迅速增加,一大批从停产半停产企业提前退职或下岗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可以改行当教师,参与“造人”的行列;第二,许多中学生因到大学深造,就业时间延迟了3—5年;第三,世界劳务市场的正常需要高达两三千万,我国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20%以上,而劳务输出不到1%, 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素质较差。随着大学的增加,我们将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
建议三:将大量闲置资源和闲置劳动力引向造地
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突破16亿。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耕地,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造地。
中国造地的潜力很大。西部许多沙漠,沿海许多滩涂,或者可以改造成良田,或者可以改造成渔场、牧场或森林。
当前市场疲软,大量的资金闲置,大量的劳动力无事可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将大量闲置资金和劳力引导到造地上。耕地、渔场、牧场、森林,这些都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怎么造也不会过剩,也不会有重复建设。通过大规模的造地,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
造地是一项长期投资。社会资金是否投向造地,关键在于政策和法律能否使投资者有足够的安全感,在于投资的效益对于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可以考虑实行新造土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政策,即新造的耕地、牧场、渔场、林场,具有多种受益方式;其次,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支持,如给予贴息贷款,对新造土地上所形成的收入实行长期免税的政策等等。有了这些政策,许多人就会由投资于纺织、VCD 等重复建设,变为投资于造地;我们就会由上一轮的扩张导致大批积压的房地产和耕地的大量浪费,变为新一轮的扩张导致西部地区大片的沙漠、荒地变为良田、牧场、渔场和森林。
建议四:加快电脑网络建设,促进网络经济形成
美国经济近年来的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主要得益于电脑网络和由此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大量的物质资源将由不同形式的信息媒体转向增进人们的福利。经济活动的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一大批行业将趋于萎缩或消失,人们的福利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应利用当前市场疲软和资源大量闲置的机会,加快电脑网络的发展,促进网络时代在中国早日到来。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支持低价、实用电脑的开发和大批量生产,将上网电脑的价格尽快降到每台2000元以下,使多数家庭都能买得起电脑;第二,加快光纤入户,拓宽信息通道,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第三,实行电脑和网络知识全民义务培训工程,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英国实施“人人拥有计算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对全民进行计算机培训;第四,进一步降低上网的各种费用,为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考虑由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电信进行补贴;第五,扶持中国自己的网络,如中国C网, 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网络技术,其先进性、实用性优于英特网,已经得到国家有关专家和机构的认可。国家应通过扶持性的措施,使这种网络在全国迅速推广。
许多今天看来必需的东西,在网络时代将会成为多余。我们要用网络经济的思维,重新审定中国的产业结构,重构中国经济。不要去造那些今天看来必需,而在网络时代则是多余的工厂、房屋和道路。这些东西今天造得越多,今后的损失就越大。
建议五:适当进口一些先进设备,进行企业技术改造
根据国外经验,经济萧条时期,一般是企业大规模进行设备更新的时期。通过设备更新,带动经济由萧条转入复苏,进而走向高涨。
我国许多企业设备老化,特别是一些关键性设备,技术性能差,使产品质量上不来,成本下不去。一旦对这些关键设备进行改造,整个企业就会起死回生。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比新建工厂,其投资具有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等优点。
我国在1994年以前,外汇储备一般不超过200亿美元, 最小时只有几十亿美元。之后的几年内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1400多亿美元,成绩确实不小。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在不影响各种必要支出的情况下,适当动用一部分,用于进口一大批先进的设备,对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可以提高这些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口设备需要部分国内投资配套,从而可以带动内需。
建议六:加快下放出口经营权,鼓励企业到国外拓展市场
大量生产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外贸经营权,不能直接与国外客户建立联系,不能积极地、主动地开拓国际市场。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非没有销路,只是由于对外经营权被中间商垄断,许多潜在的市场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如果让生产企业,特别是让那些具有较强开拓精神的民营企业直接到国外开拓市场,许多产品是可以找到销路的。
在美国从事代理进出口的企业以小的居多,如美国专业代理进出口的企业6人以下的占大多数,12人以上的只占30%; 德国从事外贸代理的机构拥有6万多家,规模为1个人的占21%,2—3个人的占50%,6 人以上的占8%。他们的外贸企业不是以规模大, 而是以专业性强和机制灵活取胜。因此,尽快赋予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鼓励他们到国外找订单、找饭吃,应当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一项重要措施。
建议七:适当降低税费,扩大有效益企业的投资需求
我国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负担较重,从而单位产品中分摊的税费多,降低了人们的购买需求。
以商品房为例。全国积压六、七千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主要原因是房价高。而房价调换主要原因是房价中包含的税费高。如果没有那么多税费,有些地方的房价可以降低一半以上,许多城市居民就可以买得房子,数百万农民就可以进城造房。农民有了收入,又可以大量购买洗衣机、电视机等等,城里的许多下岗职工又可以有事做了。于是,农民为城里人造房子,城里人为农民造洗衣机,整个经济都启动了。
又如,有的地方因拖拉机和农用车的税费高,从而运输费用太贵,有的农民宁可肩挑背扛,也不要用拖拉机。如果拖拉机的税费较低,从而运费较低,农民的运输需求就会大量增加。
商品房和拖拉机的道理可以推及许多商品。这个道理就是通过减负降价,扩大需求。
在目前许多企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扩大需求主要寄希望于有效益企业。效益差企业自身难保,也交不了很多税费,于是税费的任务主要落在效益好的企业身上。效益好的企业上交的多了,自己留的就少了,需求萎缩,自我扩张的能力就减弱。而降低税费,主要受益者是好企业。好企业本身有市场,有销路,有较好的收益。如果让他们多留一点,他们的投资和扩张能力就会强一些,他们就会买更多的设备和原材料,从而对整个经济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扩张。这种扩张不是用贷款扩张,而是用自有资金扩张;不是低效扩张,而是高效扩张。
适当地降低税费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矛盾。例如,我们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可以通过增加税收解决,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解决。项目本身的收益短期内不足以还本付息,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加以解决。这样比财政直接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少得多。通过这种办法,财政用同量资金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政府所要开展的项目。
建议八: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为居民创造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方式
去年以来,金融扩张仍然主要是通过银行增加贷款来实现。这种办法主要受到以下制约:第一,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国有企业,而许多国有企业已经有较多呆帐,还贷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以往每次贷款扩张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所以银行普遍慎贷。这种慎贷行为正是银行管理加强、风险意识增加的表现。第二,银行贷款要求资产抵押,而一些好的项目,一些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恰恰是没有资产抵押。第三,面对上述情况,当前效益比较好、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更多的是那些民营企业。而由于种种原因,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当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效益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成长较快的民营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如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融到所需资金,其投资需求就会迅速增加,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需求扩张。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扩大投资,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从广大老百姓手里拿钱。很显然,只有那些被公认的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才能获得资金支持。他们使用这种资金也会受到资金所有者的直接监督和制约。一般来说,这样的投资扩张,不是低效企业的扩张,不是滥上项目的扩张,而是高效企业的扩张,是在投资者自我约束下的扩张。
所以,这种扩张方式与通过银行贷款扩张相比,具有两个明显优点:第一,扩张迅速,从而启动市场的速度比较快;第二,新一轮的扩张主要是通过有效益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来实现,因为效益较差的企业很难从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