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国的多元价值取向_德国历史论文

现代德国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人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是一个西方大国,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的哲学对德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为直到19世纪前期,德国还是一个分裂的、以封建制为主的国家,而欧洲的其他大国像英国、法国早已成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直到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才建立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与法国相比,德国封建统治的时间更持久漫长。就像一些德国学者所说的在德国不像法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文化,因此在德国就不可能发生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运动,就不可能形成不带阶级和阶层特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注:Kechuang Zhang:Wertorienrierung bei Studierenden.Ein Vergleich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Verlag Dr.Kovac,Hamburg,2002,S.40.)

虽然,现在德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但是德国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又和其他欧洲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不取决于民族的生物性特征,而在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因素。(注:N.Elias:Studien über die Deutchen.Machtkaempfe und Habituseutwicklun im 19.und 20.Jahrhundert.Suhrkamp,Frankfurt a.M.1989,S.8.)因此要理解德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德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就要从德国价值与文化的发展历史着手进行分析。

一、德国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发展

提到德国人和德意志的民族性,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许多特征:严谨、组织性、纪律性和善于服从、讲求原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在现代社会“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成了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这的确反映了德国人的特征,它们是德国人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不过价值取向是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面所提德国人的某些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某些特征在慢慢地失去它的活力。

为了对现代德国人的价值取向做系统的了解,我们就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德意志帝国时代和纳粹时代的价值取向来看德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

在帝国时期,一个好的德国人也是一个最大限度的对国家尽到自己责任的人。是否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是否效忠于君主就成了衡量一个军人、一个公职人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责任和义务意识标志着一个人要能不断地工作、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提高,标志着一个人能自我控制和具有自我约束力。在帝国时代,服从和顺服被看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最大的优点,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展现个性和追求自我。(注:Kechuang Zhang:Wertorienrierung bei Studierenden.Ein Vergleich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Verlag Dr.Kovac,Hamburg,2002,S.42.)在那个时期,人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考虑自我和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就会引起社会的混乱,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会使社会保持秩序和和谐。

军队和公职人员将最大限度的服从和尽职尽责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在社会上其他阶层和一般的市民身上有所体现。在帝国时代德国人的德国统一和强大之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这就极大地鼓舞了德国人的士气。那个时候的德国人普遍相信国家,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帝国的信赖与热爱。一般德国人普遍认为,服从国家和尊重权威是最为重要的品质。因此服从和权威主义就成了当时德国人最为明显的价值取向。直到19世纪末期,平等和公民的自由这些价值在德国还处于萌芽状态。与法国人的善于批评、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怀疑和质询不同,绝大多数德国人幻想的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因此在帝国时期德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确定的教育子女的目标不是独立、自由平等,而是希望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具备“灵活的技巧、勤奋和能力、对上帝的敬畏、顺服和忠诚”这些品质。(注:H.Pross:Was ist heute deusch?Wertorientierungen in der Bundesrepublik.Hamburg,Rohwohl,1982.S.47.)

在当时的工人身上,也表现出类似的价值取向。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也同样是服从权威和尊重权威、尽职尽责和讲求秩序。有关德国工人运动与法国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表明,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工人罢工的次数远远少于法国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的过程也与法国工人不同。德国工人在罢工和抗议活动中,有良好的组织和纪律性,讲求一定的秩序和善于服从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指示。(注:H.Pross:Was ist heute deusch?Wertorientierungen in der Bundesrepublik.Hamburg,Rohwohl,1982.S.44.)这充分表现了德国工人的价值取向带有德国民族性的特点。

德国人的善于服从、尊重权威和讲求组织纪律性的特点在纳粹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1933年选举中,希特勒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德国开始了民族发展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纳粹当局建立了许多严密的组织。他们确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的人”,即具有纳粹特色的“新的世界观的人”,就是“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他们提倡服从和组织纪律性。纳粹时期“德国学校必须培养政治的人”。(注:Th.Wilhelm:Padagogik der Gegenwart,S,Auflage,1977,S.128.)这种政治的人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并把提高自己为整体服务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这种政治的人是一个对领袖驯服的人,是时刻准备着为领袖战斗的士兵。纳粹统治集团提倡的学校教育不再需要让青少年学会思考,而仅仅要使他们学会服从,学会遵守纪律;纳粹的教育目的是不让学生具有理智,学会批评,学会想象,而是让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由于希特勒的纳粹化教育使德国人的服从意识、权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以纳粹时期的德国人不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独立,而自愿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和国家,那时的德国认可的价值观念是服从和把自己交给国家。

二、当代德人价值取向的主题——自由、独立和个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德国人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改变。从战争中清醒过来的德国人经过了长期的反思,最后从痛苦中挣扎出来,使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一个“受伤的国家”的人民,德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不得不重新找回失落了的民族认同感和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特征,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注:E.Noelle-Neumann,R.Koecher.Die verletzte Nation. den Versuch der Deutschen,ihren Charakter zu ndern.Stuttgart,Deutsche Verlagesanstah,1987.)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德国人今天又找到了自己,又找到了自己的民族性和自己的价值取向。

许多德国学者认为,现在的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国家,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虽然与历史上的德国人的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新型国家的特点。B.维尔姆斯认为,第二次世界之后德国最)(的改变就是“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形式——议会民主制度在德国得以确立,这就使德国社会的安全存在有了保障。”(注:B.Willms:Die Deutsche Nation.Kln-lvenich,Hohenhaim,1982,S.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纳粹化和自由主义思想对德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思想。自由和独立作为十分重要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现代德国人的普遍认同。在社会生活领域,自由的思潮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的自由和个人独立性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自由、民主、独立、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是当代德国人的价值取向。(注:T.Gensicke:Deutschland im Wandel,Sozialer Wandel und Wertwandel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der Wiedervereinigung,Speyerer Forschungsberichte 154.Speyer,1995.)这种取向在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我们就从不同的方面对当代德国人的价值取向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述。

(一)传统家庭角色和家庭生活模式的消失,新的家庭生活模式的出现

在德国,虽然大多数人还认为家庭和婚姻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方面,认为家庭幸福和婚姻美满是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但是今天认定的家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现代家庭已经丧失了其原来所具有的功能和角色。从家庭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传宗接代功能、养育子女功能、养老功能和休息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养育子女功能和养老功能。但在现代德国社会,许多家庭功能被社会机构和服务机关所代替。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机构部分地代替了家庭的养老和对子女的养育功能。在现代家庭,妇女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与法国的妇女相比,德国女性更喜欢选择不要孩子,更喜欢外出工作。一项调查发现,38%的法国已婚妇女认为养育孩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而只有18%的德国妇女持这种观点,相反36%的德国妇女选择外出而不愿意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而只有20%的法国妇女选择外出工作。(注:C.Attias-Donfut:Genarationenverhltnis und sozialer Wandel.In:R.Kcher,J.Schild(Hrsg.),Wertewandel in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Opladen,1998,S.184-186.)关于家庭角色和家庭功能的变化,M.温根在他的《家庭政策》这本书中做了详细论述。他通过大量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德国18%的成年人是单身,他们是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家庭单位而生活的。(注:M.Wingen:Familienpolitik.Grundlagen und aktülle Probleme.Bonn,1997.)在这样的家庭,其养老功能、传宗接代功能和教育子女的功能都不再具有意义。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结构类型上,还表现在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和对待子女的态度方面。现代德国家庭的人际关系更为自由和松散,夫妻之间更讲求相互尊重和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对待子女更加民主和平等,权威性和服从等价值观念在现代德国家庭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注:Kechuang Zhang:Wertorienrierung bei Studierenden.Ein Vergleich zwischen China nad Deutschland.Verlag Dr.Kovac,Hamburg,2002,S.48.)从而也能够清楚地看出,现代德国人追求独立、自由的价值取向。

(二)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是现代德国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德国人追求个性和独立的价值取向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确立方面,现代德国人认为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他们把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与帝国时代和纳粹时期相比,德国人价值取向最大的变化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当代德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C.亚提亚斯—顿福特的研究表明现代德国人追求的是自我发展,是个人独立性的提高。家长认为独立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应该具备的素质,相反,许多原来被公认的社会价值,如顺从、勤奋、大公无私等已经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注:C.Attias-Donfut:Genarationenverhltnis und sozialer Wandel.In:R.Kcher,J.Schild(Hrsg.),Wertewandel in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Opladen,1998,S.187-195.)

其它的研究也表明,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是现代家长和青少年自己首选的教育目标。托马斯·齐尔在他的《时间比较——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现代德国的青年对教育的要求:“孩子必须在权威面前得到保护,孩子不应该受到成绩的压力。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有什么禁忌,孩子不应该受到竞争的伤害。”(注:T.Ziehe,Zeitvergleich:Jugend in kulturellen Modernisierungen.Weinheim und M ü nchen,1996,S.58.)今天这种思想不但是孩子们的思想,同样也是许多家长的要求。在现代德国社会,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自由、独立和能形成良好自我概念、自我信心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孩子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人的独立自主要求也比许多国家强烈。有关德国与日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与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表明,日本父母以培养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体意识为教育目标,而德国父母以培养子女的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子女的个性为教育目标;在日本服从和关系的和谐是家庭教育关注的重点,而在德国独立、自由和平等地对待任何人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注:G.Trommsdorff:Sozialisation und Werthaltungen im Kulturvergleich.In:G.Trommsdorff(Hg.),Sozialisation im Kuhurvergleich.Stuttgart,1989,96-121.G.Trommsdorff:Familie und Eltern-Kind-Beziehung In:B.Nauek,U.Schoepflug(Hrsg.)Familie in verschiedenen Kulturen.Ferdinand Enke,Stuttgart 1997,S.44-63.)。另一项有关社会化的研究表明,当母亲与子女发生矛盾冲突时,现代德国的母亲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感情,会告诉子女这样做不对;而日本的母亲以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出发点,采取委婉和不讲求原则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使孩子从中学会在团体中生存的技巧。(注:G.Trommsdorff:Sozialisation und Werthaltung im Kulturvergleich.In:G.Trommsdorff(Hrsg.)Sozialisation im Kulturvergleich.Ferdinand Enke,Stuttgart 1989.)

现代德国家长和青少年对传统的教育目标,如勤奋、遵守纪律和秩序、听话等不再推崇和重视。青少年也把独立性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作为最主要的个人目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只有28%的青少年和成人认为培养独立性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到了1988年60%的人持这种态度,而到了1998年这个比例到达87%。(注:A.Regenbogen:Sozialisation in den 90er Jaren.Lebnesziel,Wertmassstbe und politische Ideale bei Jugendlichen.Opladen:Leske und Budrich,1998;M.Haeder:Eeziehungsziele 1992-1996.In:Meulemann(Hrsg.)Werte und nationale Identitaet im wvereinten Deutschland.Opladen:Leske und Budrieh,S.197-212.)

(三)教会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失去其权威性,走向世俗化

基督教在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的历史上,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就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教会是权威的象征,在历史上,教会在人们的价值选择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教会提倡的价值目标和生活准则一直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教会发挥的功能是社会行为准则的校正功能。它提倡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选择、政治选择和生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会在社会生活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教会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降低。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来看,教会的权威性已经丧失,教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完全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德国基督教信仰的传统已经被打破,1999年4月德国《焦点》周刊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德国仅仅有12%的人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注:Wie Deutschen Gott vorstellen.Eine Focus-umfrage.In:Focus Nr.14 April 1999.),为此宗教社会学家艾贝尔茨认为,在德国宗教已经走向世俗化,教会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威性。(注:Interviews bei Religionssoziologe Herr Ebertz.In:Focus Nr.14 April 1999.)笔者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现代德国绝大多数人认为教会的作用就在于从事社会服务和慈善工作,认为教会更应该表现出它的宽容和仁慈,更应该表现出博爱、平等的思想,更应该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日益接近。(注:Kechuang Zhang:Wertorientierung bei Studierenden.Ein Vergleich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Hamburg,Dr.Kovac.,2002,S.49)

教会也正在走这样的路,现在的教会越来越多地从事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性的工作。教会把自己的劝喻和教导功能日益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组织和教育青少年一代开展各种社会慈善事业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活力。利用假期许多教会团体就举办各种以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主题的夏令营或冬令营,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培训。另外教会还举办弱势群体关爱活动。他们组织青少年儿童参观老年中心,参观残疾人福利院和医院等场所,组织青少年开展对老、弱、病、残的各种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学习尊重他人和爱护他人,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新体验。(注:S.Stier,u.a.:Erziehung gemeinsam gestalten.In Kornwestheim beteiligen viele Partner am Projekt,Erziehungsziel"In:Magazin Schule 5.Herbst/Winter 2001/2002.,S.12-13.)可以看出,在现代德国人对教会的要求和期待,以及教会在社会中的职能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自由和民主不但是现代德国的政治价值取向,也是德国人普遍的价值观念

自由、民主和独立性作为价值取向,在现代德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赞同。

与帝国时代和纳粹时代相比,现代德国人特别重视自由和民主。在政治生活领域,德国人首先选择的政治价值不是权力而是民主。现代德国人认为,要保持德国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要避免再次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悲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持政治上的民主。民主有利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能够避免发生极个别人专权和独裁,有利于确保国家的稳定,有利于保证社会舆论、各种观点的自由。现代德国人认为,保持民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各个团体能够充分表达团体的思想和意识。自由和民主不仅仅是政治生活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个人生活领域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意识。(注:Wipfelder,H.J.:Wertwandel und RechtsbewuBtsein.In:F.Dulisch und H.-L.-Schmahl(Hrsg.),Wertwandel und Wertvermittlung.Br ü hl:Fachhochschule des Bundes f ü rffentliche Verwaltung,1996.)

民主意识、自由和平等价值观念作为现代德国民族精神教育的部分,受到了不同组织机构和团体的广泛重视。(注:G.Breit,S.Schiele(Hrsg.):Werte in der politischen Bildung.Schwalbach:Wochenschan Verlag,2000.)在这种普遍重视民主与自由价值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氛围作用下,现代德国青年对民主、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认同程度较为强烈。一项德国青年与波兰青年的研究和一项德国青年与拉托维亚青年的价值比较研究都表明,德国青年对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赞许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国家。(注:W.Melzer,W.Lnkowski,u.a.:Deutsch-polnischer Jugendreport.Weinheim und M ü nchen:Juventa,1991.I.Plande:Wertorientierungen Jugen Dlicher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Lettland-Deutschland.Hamburg:Dr.Kovac,1999.)德国大学生与我国大学生的比较也显示,德国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取向要强于我国大学生。(注:张可创:《中国大学生与德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比较》,《德国研究》2003年第4期。)

作为价值取向的民主、自由在个人生活领域主要体现为现代的德国人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个性的自由。他们不是按照他人的准则去生活而是按照个人的喜爱程度选择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这种价值取向表现在家庭教育和家庭人际关系方面就是父母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与孩子平等的身份出现;这种价值取向表现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就是提倡民主管理,提倡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学生的独立参与,而不是一切由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总之,现代德国人的价值取向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德国人价值取向的核心就是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这些价值观念表现在政治生活方面就是强调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强调选举制,表现在对教会的态度方面就是教会权威性的丧失和宗教生活与世俗社会的逐渐接近,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就是人们更加追求多样化的家庭生活方式,表现在对待教育的态度方面就是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标签:;  ;  ;  ;  

现代德国的多元价值取向_德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