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论文_宁琬

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论文_宁琬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117000

摘要:纪录片摄制中的“道德问题”作为纪实片的美学原则,与其他影视艺术的制作有所区分,重点在于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情况。道德问题直接关系到纪录片质量,纪录片制作与被摄像者间细微的互动关系从而激起的道德伦理问题。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既是创作理念的外在体现,又是艺术形式的起点。下文主要以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以庆;纪录片;坚守;超越

通过分析张以庆导演的作品得知,其不仅重视纪录片的艺术形式与创造风格,而且善于把握影视作品背后思想的挖掘。其制作的多部作品都饱含艺术性,此种艺术风格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现实为基础,反应社会现实与文化思想的作品。事实上,纪录片的道德问题即制作人的道德素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其只能借助制作人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来达成某种约定,以此为前提获取预期的制作效果,并不断降低被拍摄者受到的伤害。

1.张以庆纪录片概述

1.1个人简介

张以庆,1954年生人,曾在武汉做过十年的工厂工人,1987年被调入湖北省电视台工作,任职纪录片编导工作,是一名独立的制作人[1]。自推出15分钟的短纪录片开始,他陆续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个人代表作有《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发现,他非常擅长从细节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这一能力也使他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了业界的领头羊。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震撼,而且能激起受众与圈内外人士的热烈讨论。不论如何,纪录电影作为记录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记录者、被摄像者、受众三者间观察与被观察、理解与不理解间存在一定鸿沟。批评与赞赏都是令人感到欣慰的,因为受到关注已是不易。

通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发现,张以庆为人非常低调,做事勤勤恳恳。正是因为他具备导演应具备的素质,才能在物欲横流的发展环境下,保持平静[2]。以《起程•将远行》作品为例,时长60分钟,张以庆与他的团队拍了1200多分钟素材。《舟舟的世界》时长虽然是50分钟,拍素材却用了2100分钟。张以庆曾说:“优质的作品并不是拍出来的,而是精心推敲出来的,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

2.张以庆导演纪录片创作风格

张以庆的创作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其一,题材选取视角独特。通过分析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作品,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制作者对于生活的崇敬与约束,大胆舍弃主流媒体宣扬的摄像潮流,采取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将记录目光集中在生命个体上。以《舟舟的世界》这一作品为例,张以庆将镜头放在了当时被社会无意或刻意漠视的孩子舟舟身上。舟舟是一个不起眼的孩子,却又是少数中患有先天性愚型病的病人,主人公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种种难题,积极的生活。张以庆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感应力与敏感能力,完美记录了作品,使原本没有亮点的题材变得非常吸引人[3]。从侧面看出,导演对于题材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与洞察能力。其二,注重思想文化的挖掘。张以庆讲到,任何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都是思想文化的外现过程。翻阅张以庆的作品我们发现,他非常重视思想内涵的挖掘。舟舟作为一个在乐团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却患有先天性愚型病,音乐对舟舟而言至关重要。在音乐中,舟舟既找到了快乐的源泉,明确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与发展方向。简单的说,音乐给了周周又全新的生命。舟舟与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令人感到温情的是舟舟与给予他关心人的关系。舟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他的成长环境与三观形成受到多种限制,总能用一种温情的手法化解问题。从影响效果来看,张以庆的作品已经延伸到一个非常宽广充满人文情怀的领地。其三,充分体现人物主体性。初期,纪录片制作人对电影制作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现实社会现象的刻画,在叙事手法上,主张的是平铺直叙,显现自然现实,而并不是个性化的创作。但是在张以庆的作品中,更注重人物形象的直观展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英和白》,主要讲述了一个女驯兽师与熊猫的故事。但是导演并没有将这一故事看做是简单的纪录片,而是添加了许多自己的主观臆想。在讲述创作心路历程过程中,作者曾说:“整部片子一直都是围绕两个主体展开论述,由画面与字幕组成,两部分素材经过了精心筛选与剪辑,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在录制作品过程中,需要利用音响、灯光效果、镜头、蒙太奇变换效果,吸引受众视线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社会现实。如:《英和白》中,导演使用故事的手法,记录驯兽师与熊猫的日常。驯兽师有喷香水的习惯,导演则有意记录这一细节,而《闻香识女人》电影中,一个身姿曼妙的女人正在擦香水,对面站着等待她的男人,对比两组镜头,受众似乎又感受到一层深意。

3.纪录片《舟舟的世界》道德探究

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作为关乎质量的因素,记录片的制作区别于其他影视类作品,更注重受众的体现感受与事实的还原。张以庆主张尽可能还原社会现实,保证空间时间结构的合理性。由此得知,纪录片的道德问题并不仅是关乎个人创作理念,更是决定作品艺术起点的关键要素。在实际制作纪录片过程中,需要设身处地分析被摄像者的想法。在录制前,与被摄像者进行沟通,为其介绍安全距离,提醒其注意相应要素。在纪录片制作、被摄像者、受众三者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人员组合[4]。不论怎样,张以庆导演将镜头聚集在此种“关键人物”上,都是一种对于社会发展与道德文化的挑战。在此之前,观众很难接触此类人群,即便此类人群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也很少会主动研究并了解他们。

舟舟作为一个活跃在音乐世界的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在他的世界里,他纯真烂漫、善良可爱,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体质情况上看,舟舟是特殊的,但是在舟舟的眼中,我们也是特殊的一个。俗话说得好,好事之徒看表象,善良之人看本质,卑鄙小人看病态,此部纪录片可以说直接改变了舟舟的生活。一部经典的纪录片价值体现在于还原社会现实的同时改变社会现实。现实中的“舟舟”彻底被商业化,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成为了真正了乐团指挥家。此种改变到底是好是坏,作为第三者的我们无法评判。有人谩骂张以庆抓住人们猎奇的心理去记录“特殊人群”,但是观看整个影片我们能够轻易感受到导演旨在表达自己对于舟舟的同情之情,对舟舟坚持梦想的认可,甚至有意刻画舟舟的形象,此类细节无不显现导演对于拍摄者的尊重。事实上,就道德素质这一角度来看,纪录片的制作要求则是围绕我们如何处理影片中的人物角色这一根本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在于传递正能量,以纪录片的手法来吸引受众的视线,将受众带入至影片的世界,去体验多种人物的真实想法。正是由于制作人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需求,才进一步拉近了作品与受众间的距离,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基础,还原社会现实。但是,身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必须要端正心态,保持职业操守与道德,尊重各种“人”,才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洁. 与心绪共生共进的纪录——兼论张以庆纪录片作品的形态[J]. 中国电视,2015(04):63-69+1.

[2]亢海玲.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主观与表现”记录片——以张以庆作品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5):142-143.

[3]罗晓静. 主观性和个人化的真实表达——张以庆纪录片综论[J]. 长江文艺评论,2017(02):51-55.

[4]陆敏. 纪录片艺术性的受众解读初探——基于张以庆纪录片“豆瓣影评”的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6):103-106.

论文作者:宁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论文_宁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