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郭华邦[1]2003年在《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概念的基础上,对澳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应用模式、基本经验,以及对澳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澳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澳门进行教育改革等关键性问题。 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对研究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作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从教育设备、课程发展、教育理论等角度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澳门中小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第叁章从课程发展、电脑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发展及遥距教学等各方面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澳门中小学的发展现况。第四章从教育改革、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对澳门中小学传统教育的影响。第五章从教育经费、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师资培训及总体规划等五方面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在澳门中小学的发展经验。第六章则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面对的困难、趋势进行分析,并试图为此题出应对的策略。 本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现代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对澳门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程茹[2]2016年在《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与新世纪以来的教师教育改革相伴相生,已经进行了十五年的改革探索,对师范大学、中小幼学校及区域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改革实践,聚焦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采取归纳路线和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改革实践作出理论回应,提炼本土经验,给予理论解释,发现基本规律,构建实践模型,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的自然主义传统和对研究资料的情境化分析,再现了叁所案例学校的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实践图景,提炼出六条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本土经验;基于质性研究的释义主义传统和对研究资料的类别化分析,对业已建构的本土经验进行解构分析,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的互动认知和解释性理解中,生成了基于经验事实又超越经验事实的新的意义建构;循着扎根路线,进一步生成“多重一体化”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理论。就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外部概念类属关系而言,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既是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实现路径,又反向推动了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幼学校的组织功能改造,其性质不是局部意义的调适改良,而是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型。就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内部概念类属关系而言,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是学习型联盟的组织间学习活动,其发生需具备主体、受体、资源、需求、交换等五种基本要素;大学(U)、政府(G)、中小幼学校(S)是多元参与主体中的叁类基本主体,在具有“教师教育第叁空间”性质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跨界平台上,以“伙伴学习共同体”为基本工作单元开展伙伴合作,形成了以U—G—S为基础的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集群,并在教师教育第叁空间开放性、创造性、衍生性等特性作用下,具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受到基质性和制度性两类因素影响,凸显出我国具有国际区分意义的“多重一体化”基本特征。本研究建立的扎根理论揭示,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教师教育伙伴合作也将随之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新常态的发展趋向。如何在我国十五年改革实践基础上,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并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对六条本土经验进行了系统化整合,建构起包括内涵界定、基本原则、结构样态、运行样态、组织样态、发展样态、质量样态在内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实践模型,并从基础坐标、基本框架、基本格局、统筹联动、体制构架等五方面提出了系统化政策建议。

孙海娜[3]2006年在《我国国家通用语》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作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促使通用语发生变革的因素不仅没有减少,某些方面还有增强的趋势,比如汉语的内部矛盾——方言差异、转型期社会人们的母语情结。随着社会发展,政策、措施与现实状况的摩擦加剧、全球化信息化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冲击,使得我国通用语的普及与发展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 本文重点放在国家通用语推广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方面,分为以下问题,一是推广普通话宏观方针政策的调整,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二是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机构沿革;叁是四大领域推广普通话策略的发展进程,从学校、党政机关、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推普策略及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四是微观推普管理工作措施的演进,考察城市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叁大措施的实施;五是港澳台地区的普通话普及进程,对叁地历史与现状进行考察与分析。 在系统梳理和局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工作的较为系统的思考,主要结果是,一、国家通用语言观的阐释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实现经济投资效益有着相当的影响,是进入信息时代人机对话的阶段的重要路径,体现着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提出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从理论观点到具体实践的脱节问题;二、应处理好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即国家通用语和国际强势语、民族语、方言的关系;叁、国家通用语推广建设应定位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辅助工程。要建立规范发展观。通用语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要合力推进事业的发展;四、推普政策制定迫切需要科学的依据,以保证其有效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五、国家通用语推广的两大重心——学校与农村的通用语普及形势严峻,推广工作亟需采取有力的措施;六、国家通用语言的推行与提倡需要刚柔并济,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使矛盾逐步显现,宣传提倡和教育亟待加强。七、要努力创造国民对掌握国家通用语的需求,配合主体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朱鹏[4]2009年在《私校公助:澳门的视点与问题》文中指出私校公助是澳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国际私立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围绕着“政府该不该资助私立学校”和“政府如何资助私立学校”这两个问题,不同的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研究以澳门私校公助政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私校公助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对澳门私校公助政策的历史进程、模式特点、绩效表现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估,并指出当前澳门私校公助政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通过提供澳门私校公助政策“不一样的实践与经验”,探讨和分析私校公助政策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新自由经济理论、福利经济理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理论构成了私校公助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政策实践中,私立学校办学同时具有“公利性”和“私利性”的双面特征,成为人们拥护或反对私校公助政策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私校公助政策的意义在于能否平衡或者如何平衡私校办学的“公利性”和“私利性”。私校公助政策在国际范围内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本研究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五个不同国家私校公助政策,指出这种差异性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各国私立学校在教育体系内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差异以及各国政府教育决策者对私立学校作用的认识差异有关。随着全球性私校公助政策的发展,各国的私校公助政策也出现了某些趋同性的特征,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私立学校进行生均经常费的资助、对不同的私立学校采取差别化的办法、将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条件结合起来。澳门私立学校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对澳门私校公助政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体现在私立学校在澳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私立学校的重要程度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高。澳门私立学校承担了大约95%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任务,这一特点对澳门私校公助模式特点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得澳门私校公助政策更加关注私立学校办学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目标,这与其它国家或地区更为关注私立学校的教育效率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私校公助的模式上,澳门采取了免费教育津贴模式对提供免费教育的私立学校进行资助,这可以视为澳门私校公助政策更为关注教育公益性问题的重要体现。然而,澳门免费教育津贴模式在政策设计上是有缺陷的,本研究分别从国际比较和政策运行机制的角度对这些缺陷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具体包括免费教育津贴的资助标准、资助条件、私立学校的成本界定、各校资源水平的差异等等。从私校公助政策的绩效表现来看,澳门私校公助政策由于过于强调免费性和教育的公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私立学校在教育效率上的表现。本研究从澳门私校公助政策的价值取向出发,分别分析了澳门私校公助政策对教育的公共价值、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影响。由于免费教育津贴模式在政策设计上的缺陷,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无论是对于教育公平还是教育效率的实现,澳门私校公助政策都在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私校公助政策的实施还对澳门政府和私校的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政府需要对公共财政经费进行问责,加强澳门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这将对私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很大的挑战。本研究分析了政府对私立学校问责的意义、方法和途径,并指出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权具有相对性与有限性的特点,提出只有加强教育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健全相关教育法律和制度,才是构建和谐政校关系的根本出路。

熊建辉[5]2005年在《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文中认为双语教育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后者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知识内容的教育。我国现阶段正在兴起的双语教学属于狭义双语教育范畴。目前,双语教育在我国各地高校和不少省市的中小学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但却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双语教育政策就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理论、比较、实践等维度对双语教育政策做一初步探讨,以为决策者和关注双语教育的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为导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比较研究部分、实践研究部分、个案研究部分以及思考和建议部分。导言部分对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概述,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研究、相关概念、政策功能与分类等。第一章主要探讨与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相关的叁个经典理论,即麦基的双语教育类型学理论、麦基和比德的双语教育政策理论以及鲁宾的双语教育规划理论。本文认为,上述双语教育类型、政策与规划理论为我们理解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脉络。第二章按照由远及近、从国外到国内的顺序,首先对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香港和文莱的双语教育政策进行概述,然后对新加坡和香港的双语教育政策进行深入地探讨。第叁章从双语教育政策视角出发,对我国大陆,特别是上海当前的双语教育进行解读,分析其来龙去脉。第四章为个案研究,对上海市杨浦小学贯彻实施双语教学试验政策、开展双语教学试验近五年的探索进行介绍。第五章为思考与建议,对双语教育在我国的兴起进行了一番思考,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初步的建议。 最后,站在国家战略利益和地区、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本文作者坚信,无论困难有多大,经费有多昂贵,实施双语教育都将比不实施双语教育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雷佳男[6]2013年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从2003年起成都市武侯区就开始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几年来,区域城乡学校教育质量整体不断提升,各学校都步入了内涵式特色发展的道路,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特色学校,音乐教育也在武侯这片教育热土上繁荣发展起来。然而,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历史原因、音乐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态度、学生生源情况的差别,区域音乐教育还是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音乐教师教育意识落后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简单传统;学校音乐实践活动没得到有效开展;学生音乐素养差异较大等等。201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标准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并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学习并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还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区域音乐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例证等方法,对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音乐唱歌教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旨在为区域音乐教师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学音乐歌唱教学质量,以真正实现区域音乐教育均衡发展做一些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概述。第二部分:以成都市武侯区中学音乐唱歌教学实践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分析成因。第叁部分: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中学音乐唱歌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探索及案例分析,并提出推进区域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佚名[7]2013年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文中指出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

王松[8]2004年在《港澳台教育管理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港澳台教育是我国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叁地教育一直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又依具体情况而各显特色,在教育管理方面尤为如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港澳台教育管理的异同,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有益启示。 本文第一章从分析教育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分别介绍了叁地教育管理的基本情况。在香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办学体制的多元化进程,同时,其咨询及法定机构在实行教育管理职能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澳门,政府对教育由从前的“消极不干预”政策逐步转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在促进官校和私校共同发展的方面,澳门政府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始终强调以法治教,采取各种立法形式规范教育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还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等等。 第二章则是在介绍叁地教育管理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港澳台叁地教育管理的共同特点:在叁地早期的教育管理中都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随着二十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宏观管理力度,并不断地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同时,叁地的教育管理法制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在办学体制方面,由于港澳台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出多元化的办学特色;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叁地都在不断完善教育监督与评价机制;此外,不断加强与大陆教育的合作也是近年来叁地教育管理呈现出来的共同之处。 第叁章分别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行政管理法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指出了港澳台教育管理存在的差异,在对叁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时,主要是以其各富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作为个案进行专门研究。 第四章是对港澳台叁地教育管理的经验总结。一方面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教育经济互动,服务经济发展;办学主体多元,经费来源多样;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引导社会重视,强化科学管理。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叁地在处理集权与分权、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文章最后从教育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机构、教育经费、办学体制五个方面得出了港澳台教育管理对我国大陆教育管理的有益启示。

方家峰[9]2011年在《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教育现代化理论和现代系统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系统研究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早期发展历程,能够丰富和深化中国教育史学科以及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并为当代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王朝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残酷的事实证明,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及其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及其教育,已经无法为封建王朝摆脱内外交逼的困境提供足够的物质、技术和人才支持。以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人为代表的先驱者学习西方工业科技的探索和呐喊,圆明园无情的大火,以及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对新式武器威力的体验,共同构成了洋务派以军工制造为开端培养新式技术人才的推动力。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用和民用工矿企业,使实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经过他们的抗争与努力,一批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培养高级工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学堂、学馆在古老的中国陆续建立起来。这些新式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源头和开端,也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缺乏本土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起步阶段的中国高等工业教育具有诸多先进与落后、新与旧并存的特点。从甲午战败、维新运动兴起到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最终发展成型,并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得到进一步扩展的重要时期。维新运动期间不仅发生了盛宣怀等人参用美国学制创设中国第一所正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这样的历史性事件,而且掀起了各地改革旧式书院、创设新式书院、广泛实施科技知识教育的风潮,并出现了创立近代学制系统的设想与计划。这些都为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外,从鸦片战争开始出现的教会教育到这一时期也逐渐发展成熟,教会及传教士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对晚清高等工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多方面重要影响。新政时期,清廷进行了步子更大的教育变革,对高等工业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高等工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在学制、层次、课程这些关键问题上从此有章可循,这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成型的标志和教育机构数量大增的原因。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也使高等工业教育更快地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成为可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直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过,由于缺少精通高等教育办学实践的专门人才,民国初年高等工业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为机构和人员称呼的变化,而层次结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基本因袭了清末的做法。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实施,才使高等工业教育完全摆脱了清末学制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民国前期尽管长期存在经费匮乏这种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但高等工业教育仍然艰难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在彻底实现制度现代化、壮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出现了教会大学开始创办工科、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向独立工科大学转变等值得关注的现象,从而奠定了中国高等工业教育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中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基本格局。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以“西方化”为手段实现国际化、以传统文化和教育为本土化诉求的基本资源、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贯穿始终、社会影响多元化特性明显等总体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既留下了适时改革,逐步提高现代化水平;重视人文,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严格要求,建设高水平学校与专业;学习先进,大胆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设现实针对性强的学科专业等宝贵经验,也留下了因工业生产落后、社会动荡而使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干扰,以及总体布局不合理加剧各地发展失衡、官本位管理严重影响教育效率效果、忽视创新导致未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等令人深思的教训。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高等工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前提,提高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是高等工业教育发达的基础,合理布局是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则是提升高等工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王大磊[10]2011年在《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师政策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并努力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通过对近现代及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主要实现了叁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进修的一体化;二是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叁是由中专、大专、本科构成的传统叁级师范教育体制向由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新叁级师范教育体制转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国际化、教师教育公平等将是其发展的趋势,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师和教育的需求。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叁、四章,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为教师准入政策、教师任用政策和教师待遇政策叁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要把好中小学教师的“入口”关,从政策上规范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第叁章的教师任用政策,从教师培训政策、教师评价政策、教师评聘政策、教师激励政策4个方面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教师任用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中在教师激励方面的政策制定很不完善,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在激励教师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从而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章的教师待遇政策从教师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工资、教师福利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强调了教师待遇政策在整个教师政策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叁部分是第五章,以W区为个案具体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教师编制改革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新教师统一招聘政策、严禁聘用代课教师、大规模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些政策在W区得到很好的执行,然而仍有不足之处。文章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建国后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实践中的广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明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政策执行者及相关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尽快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政策之间的兼容性。同时要重新定位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切实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政府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到教育政策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D]. 郭华邦.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 程茹.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 我国国家通用语[D]. 孙海娜.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4]. 私校公助:澳门的视点与问题[D]. 朱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D]. 熊建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6].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雷佳男.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7].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 佚名. 全国新书目. 2013

[8]. 港澳台教育管理比较分析[D]. 王松. 武汉科技大学. 2004

[9]. 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 方家峰. 河北大学. 2011

[10]. 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 王大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澳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