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_商业论文

20多年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_商业论文

20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逐步推进的,20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为起步阶段;1985~1991年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推展阶段;1992~1998年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化改革阶段。

一、起步阶段

1978年开始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针对原有流通体制的种种弊端,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扩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经过1978~1984 年6年多的改革,使长达30年的高度集中的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转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流通格局。

在商品购销体制上,国家几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统购、派购农副产品的品种由1978年的46种减少为1984年的12种。日用工业品的计划商品,由原来的135种逐步减少到1984年的26种,增加了订购、 选购、代购代销、联营联销等购销形式,小商品价格全部实行市场调节。

在社会商业结构的调整上,按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商业的方针,在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的同时,开放了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积极鼓励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独家经商和渠道单一的状况。1984年社会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网点915万个,比1978年增长6.2倍,其中:国营网点27.2万个,减少40.1%;集体网点159.4万个,增长55.86%;个体728.1万户,增长将近40倍。购物、用餐、住店、理发、缝衣、 修理难的状况得到大大缓解。

近几年还着力改革了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1980年3月, 原商业部提出要坚持按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商品流通,打破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减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1984年原商业部将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的日用工业品一级站下放到所在市;省属二级站也同时下放为市属企业。同年还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一批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作为一种探索。

在国营商业企业的调整和改革上,1979年至1981年试行经营责任制,1982年至1983年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4年试行小型企业的“改、转、租、卖”放开经营,探索企业改革的途径。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从1984年10月起,在“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指引下,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前6年的基础上,在商品购销体制、 批发体制、企业内部体制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

进一步改革商品购销体制。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起,取消粮食、食油、棉花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大多数城市放开了蔬菜市场,开辟了多条流通渠道,方便了购销。除成品石油仍实行计划供应外,其他工业品逐步全部敞开供应。

改革多层次的批发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打破了国营批发企业延续30多年的以行政手段层层分配、调拨商品的旧运行机制,改变为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开放经营的新运行机制,这是批发体制带有根本性的改革。

商业企业体制改革有所进展。1985年,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地全面推广,1987年末,全国实行各类承包经营的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达到13324个,占总数的61.2%。 突出的弊病是出现某些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到1989年,小型企业实行“改、转、租、卖”的面已超过90%,在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活力,方便群众生活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试点的基础上,率先推进了“四放开”(即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企业的自主权较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商品流通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建立商品市场体系、国合商业企业改革、非公有制商业进一步发展、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对商品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

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全国性及区域性批发市场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粮食、钢材、木材、肉类及其他重要商品批发市场以及商品交易所等有100多个。 大中城市和主产区果菜批发市场集散量达到当地流通量的50%左右。1992年以后,零售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形成了百货商店、专业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民店、连锁店、仓储式销售、邮购、直销等业态并存的局面。

公有制商业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1992年,全国以国有商业企业为基础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有200多家。1992年, 山东省青岛市商业局改组为商业总公司,形成产权运营管理机构。1995年7月, 上海市撤销第一商业局,建立上海一百、华联、友谊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它们是国有商业资产投资主体机构,依法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国有小型商业企业试行股份合作制比较早的是四川省广汉市,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各地大量实行。

非公有制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以后,个体商业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1994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商业企业14.46万户,投资人29.8万人,雇工13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1.3%、85.5%和89.5%,私营商业和服务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已超过半数。

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始试办。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先在北京、 上海等11个城市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1995年10月,国务院允许北京或上海试办两家中外合资的连锁商业企业。这些合资企业的建立,对中国商业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的探索。1993年,撤销原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打破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流通长期分割的局面。1998年,将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成为国家经贸委员会管理的主管国内商品流通行业的行政机构。1992年以后,中国的商业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相继颁布实施,为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1993年,制定了粮食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以后几年,陆续建立了粮食、棉花等商品储备及其管理机构,还建立了粮食、食油等重要农产品风险基金,初步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经过20年的逐步推进,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商品上,1998年对最后一个重要商品粮食的购销体制作了重大改革,至此除极少数品种外都已放开购销、放开价格,使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在商品经营上,彻底改革了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垄断城乡市场的局面,实现了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并试办了一批中外合资商业企业。在商品市场体系上,有形市场建设、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市场竞争等诸多方面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规模。在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服务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年的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也历经坎坷和曲折。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先是推行经营承包,对于股份制和小企业的转制有些犹豫,批发企业改革丧失了良机,商业行政部门的改革多有滞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仍是目前的难点,商品市场的无序状态还相当严重。

今后5年和15年,中国商品流通行业的发达兴旺, 最重要的契机是深化改革。积20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构建一个在国家间接宏观调控下商品自由流通、商业企业自主经营、商品市场畅通有序的商品流通体制。中国商品流通行业的前景是美好的,中国商品流通行业必将不断发达兴旺,进一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10多亿人民进入小康做出积极贡献。

标签:;  ;  ;  ;  

20多年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