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石门 4153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小儿发热患者于不同时期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6月~2017年08月收治的102例小儿发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护理方式期间,对照组(51例):选择基础护理方式展开;观察组(51例):选择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展开;最终就两组小儿发热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护理总有效率(74.51%)对比,观察组(98.04%)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缩短(P<0.05);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69%)对比,观察组(1.96%)获得明显降低(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小儿发热患者于不同时期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于护理总有效率提升、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小儿发热患者病情康复。
【关键词】循证护理;小儿发热;不同时期;干预效果
小儿发热属于临床发生率较为显著的一种疾病症状,临床通过有效护理对于患儿发热症状的缓解可以做出充分保证[1]。本次研究将确定有效方法于不同时期对小儿发热患者进行护理,以此说明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06月~2017年08月收治的102例小儿发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对照组(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岁~9岁,平均年龄为(5.29±1.25)岁;观察组(51例):男19例,女3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岁~10岁,平均年龄为(5.33±1.26)岁;此次研究均获得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对于知情同意书,所有小儿发热患者以及家属均完成签署;对两组小儿发热患者性别以及年龄展开对比,结果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小儿发热患者在进入医院后,选择降温贴外敷以及温水擦浴等系列方法加以干预;此外,选择药物以及激素等展开降温处理干预;研究护理方式期间,对照组:选择基础护理方式展开;观察组:选择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展开;对于对照组,护理人员通过完成病房卫生清洁工作、患儿心理疏导工作以及输液反应观察工作等展开;对于观察组:
1.2.1 对患儿给予前驱期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发热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通过准备少儿节目进行播放以及对患儿抚触等,将患儿的个人情绪进行舒缓,避免呈现出哭闹的现象。此外,需要就小儿发热诱因、采取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案等加以讲述,以将患儿家属对于发热疾病了解程度显著提升[2]。
1.2.2 对患儿给予体温上升期护理干预
主要准备降温贴贴于患儿头部,并且准备温开水要求患儿饮用,合理展开降温处理干预。针对呈现出畏寒症状以及手脚冷症状患儿,需要做好保暖处理工作,此外就体温变化需要定时监测,避免高温导致患儿呈现出系列并发症的现象。患儿一经表现出高热惊厥症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协助患儿进行平卧位选择,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后,给予吸氧干预等,对呼吸道通畅性做出保证,并且合理选择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防止脑组织呈现出缺氧的情况[3]。
1.2.3 对患儿给予高热持续期护理干预
对于表现出较大体表面积、较少皮下脂肪以及发育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患儿,需要选择通风以及宽衣等系列方法进行物理降温,禁止选择药物降温方法进行干预,此外需要就温度下降幅度认真观察。如果患儿表现出腹泻症状以及呕吐症状,需要合理进行补液,防止呈现出虚脱症状[4]。
1.2.4 对患儿给予退热期护理干预
对于患儿的饮食情况,护理人员对其家属进行指导,于多饮水方面需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告知,如果需要,遵循医嘱于临床对患儿展开输液补液干预。如果表现出出汗现象,需要将衣物进行及时更换,防止因为受凉等呈现出肺炎症状以及腹泻症状,并且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小儿发热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判断标准
显效:小儿发热患者完成护理4h,观察患儿腋窝温度降低的幅度在1℃以上;有效:小儿发热患者完成护理4h,观察患儿腋窝温度降低的幅度在0.5℃与1℃范围内;无效:小儿发热患者完成护理4h,观察患儿腋窝温度降低的幅度在0.5℃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小儿发热患者护理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护理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以%形式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组间比较以形式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护理总有效率(74.51%)对比,观察组(98.04%)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69%)对比,观察组(1.96%)获得明显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对于小儿发热患者,如果高温症状未获得及时降低,则较易呈现出高热惊厥的现象,从而使得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呈现出死亡结局。并且小儿在发热期间,往往会呈现出哭闹、烦躁、精神萎靡以及拒食等现象,从而使得患儿呈现出倦怠感,期间配合给予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儿自身消耗获得显著降低,从而对于脏器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呈现出系列损伤。
本次研究中,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护理总有效率(74.51%)对比,观察组(98.04%)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缩短(P<0.05);同对照组小儿发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69%)对比,观察组(1.96%)获得明显降低(P<0.05),充分证明于不同时期选择循证护理方法对小儿发热患者进行干预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于小儿发热患者于不同时期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于护理总有效率提升、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可以显著促进,从而促进小儿发热患者的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熊欢欢.情志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小儿发热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173-174.
[2]赵春华,丁慧丽.优质护理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228-229.
[3]肖月.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促进小儿发热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0):130+133.
[4]李晓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4):236-238.
[5]曾佑利.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促进小儿发热康复中的作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193-194.
论文作者:皮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患者论文; 呈现出论文; 发生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