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孩子的逆反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反心理论文,直面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3岁,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 也被称为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心理发展的危机期是指孩子在某一时期逆反心理严重,常与人发生冲突,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当这一时期到来时,孩子会出现一种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心理反应,就是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3岁以后,孩子常常以“不、 就不”来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令家长不解和困惑的是,有时越不想让孩子做的事,他就越要做,而且任性、“反抗”及破坏性行为表现明显。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些家长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打骂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改变孩子当时的行为,还会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就儿童心理发展而言,三四岁的孩子最常见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一般会有以下几种:
1.任性、倔强的行为。当孩子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自己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时,如果家长干涉的话,就会导致孩子出现任性的行为。星期天,爸爸要带小明去公园玩,小明找出两双自己喜欢的袜子,每双选一只穿在脚上。爸爸一看,小明不仅把袜子穿反了,而且穿的还不是一双,就要给小明重穿,小明很生气,无论爸爸怎么说都不行。爸爸一气之下把小明刚穿上的袜子脱下来,又给他穿上一双袜子,小明又哭又闹就是不出家门。爸爸没办法,最后还是让小明穿上刚才的那两只袜子去了公园。
2.“反抗”的行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要求,而家长又不能满足他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要求,甚至做出令家长难堪的举动以示“反抗”。妈妈带朵朵到书店里买书,朵朵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非常开心,刚买了一本《灰姑娘》,她又要买《白雪公主》,妈妈觉得先买一本回去看,等看完了再来买另一本。朵朵一看妈妈不买,马上坐在了地上,摆出一副“非买不可”的架势。无论妈妈说什么,朵朵都听不进去。周围的人都对朵朵的妈妈说:“您就给孩子买这本书吧!”妈妈觉得很难堪。没办法,妈妈只好不理朵朵,自己生气地走出了书店。朵朵看到妈妈走了,赶紧从地上站起来去追妈妈。
3.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是指孩子故意损坏东西的行为。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想发泄心中郁闷的情绪时,往往会表现出破坏性行为。一次,小强想买一把玩具手枪,妈妈没有答应,他就不吃饭,妈妈生气地说了他两句,小强随手把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玩具汽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小强,小强非但没有改正错误,类似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呢?逆反心理是处于危机期的孩子心理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一般来说,处于危机期的孩子的需要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家长往往还用老眼光看待、要求孩子。当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需要产生矛盾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逐渐把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要求独立做事的愿望。3 岁的孩子已具备了基本的生活与活动能力,希望按自己的喜好独立做事,如自己走路、吃饭、穿衣服等,而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太小,不能让他独立做事。有时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想法正确与否,也不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总是希望孩子做事情时遵从大人的想法。小明喜欢穿两只自己喜欢的袜子应该说未尝不可,但家长总要用传统的想法束缚孩子的行为,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就不”成了孩子的口头禅,孩子开始表现出任性的行为,这时家长又不得不让步。由此看来,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产生的矛盾,是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防止三四岁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适应孩子的心理变化,更好地促进他的健康发展呢?
1.不要简单地否定或制止。
三四岁的孩子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总是不知疲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孩子还喜欢模仿家长做事情,看见地上有菜叶,就会拿起扫帚扫地,结果扫得满屋子都是菜叶。孩子看见妈妈收拾碗筷,赶快跑去帮忙,结果把碗摔碎了。家长常常责备孩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家长要看到,这是孩子在探索、在学习,他在了解自己的能力。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否定或制止,会阻碍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仅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还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扼杀了他正在萌发的自信心。
家长要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正确引导。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了解他的行为动机有无合理性。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事,给他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不要总是消极地制止他乱跑乱动。家长让孩子学做事可以避免他产生逆反心理,可以促进他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培养他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限制孩子的活动往往是怕孩子出危险,怕他损坏物品。其实,家长只要把一切有可能伤害孩子的东西收起来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
2.合理限制与及时疏导。
闹“独立”是学龄前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有时家长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孩子经常会一扭身子,表示不采纳家长的建议。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会变得任性。所以,此时既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危机期,家长的教育是关键。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家长不能一味的满足,也不能过多的限制。一味的满足,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过多的限制,会使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不要和孩子“对着干”,这样不仅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主要是基于人所具有的一种模仿的天性。对于小孩子来说,许多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说话是从模仿开始,吃饭是从模仿开始,连孩子倔强的行为都不能不说是始于一种模仿。模仿可以表现在孩子向榜样的学习中,也可以表现在孩子经验的积累中。当一个孩子明知自己的做法是过分的,而仍以无理取闹来达到某个目的时,那一定是这个孩子曾有过类似“成功”的经历。这说明孩子是非常善于积累经验的,并非成人想像中的有意作对。
因此,当孩子的意见和家长的意见相矛盾时,家长不要和孩子硬顶,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疏导。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对他进行教育。另外,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家长的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的人也要配合,不能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否则,日久天长,孩子摸准了大人的脾气,家长就很难对他进行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