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发现变化,积极应对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理解变化
变化,是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场所的变更和数量的增减,即指事物自身量的变化;二是指一事物转变为他事物,即量变过程的中断,具有新质的事物的产生,这就是质变。量变也好,质变也好,都是事物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谁否认了事物的变化,那么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存在本身。
然而,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由于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时候,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状态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有渐进性、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等特点。所以,这个量变过程,不仅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且还会给人造成一种“现状依旧”的错觉。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的几个人物,他们找到了奶酪,便陶醉在享有奶酪的安逸生活之中。他们觉得现有的奶酪,是足够享用一辈子的。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在C站尽情地享用它。他们看不到变化,也不去想变化将会发生。
面对变化,不能及时察觉和发现,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反映往往带有滞后性。因为事物的变化与人们对事物变化的反映并不是完全同步和同时的。人对事物变化的反映,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客观事物在其量变过程的初始阶段,其变化并非带有十分显露的状况和特征的影响。就拿高等教育来说吧,我们说高等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办学,可是今天,现代化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工业化就是包括了信息在内的新型工业化。如果我们局限于满足传统工业化的要求办学,那就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了。
第二,人们对于已有的成功(得到奶酪),总是表现为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面对事物的变化,由于受习惯心理、拒变心理的影响,也使人的主观意识常常不能立即反映出事物本身出现的变化,或者拒绝承认变化。或者不愿意随变化了的情况而改变。今天,时代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多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可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就难以适应这一要求。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尖锐指出的:“当我们在火辣辣地谈论创造和创新教育的时候,在大学课堂里依然是冷冷清清的局面。在这里,依然无法产生大脑风暴,依然是陈述式的教学……,这是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的。”[1]。如果高等教育不能积极适应变化,暂时还不能说要关闭“店铺”,但起码是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第三,人对事物变化的反映受思想方法的制约和影响。斯宾诺莎指出,方法引导我们走向智慧。思想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事物会沿着一定的思想轨迹行进。在人对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中,主体(人)与方法、客体形成一种认识链,方法处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部,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方法沟通主客体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体通过方法这个中介去观察客体的变化,积累各种关于客体变化的材料;另一方面,方法又使主体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客体变化的材料进行加工,揭示其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主体和客体就处于分裂状态,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事物发生的变化。相反,还会完全不承认事物的变化。所以,对事物变化不能及时察觉,既有对运动、变化、发展是事物固有属性这一点缺乏理解的原因,也有由于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制约和影响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变化的原因。
适时发现变化
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仅要在观念上承认它,而且还要适时地发现和认识它。所谓适时发现变化,是指对事物自身已经出现的变化,要在人的自我意识中适时地、正确地反映它。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们的主观意识不正确反映不行,不正确认识不行,而且反映不适时、不灵敏也不行。
1、适时发现变化,才能及时调整心理,正确应对变化。工作和生活就像不断翻滚的浪花,各种变化都在时时发生。人们生活在其中,只有适时发现变化,才能及时调整心态,正确应对变化。美国深孚众望的NBC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琼斯的故事,就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点。查理·琼斯早期主要从事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报道工作。由于他的努力,在这项工作中,他一直干得很出色。突然,老板改变了他的工作,告知他下届奥运会将派他去报道游泳和跳水项目。面对变化,他当时有一种挫折感,觉得自己不被重用和赏识,并为此愤愤不平。于是,愤怒与不平情绪使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后来,他听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他觉得面对改变,应该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变化。从此,他的工作和行为就大大地改善了,也极为出色地做好了游泳和跳水项目的报道工作。再后来,老板又分派了更多的、新的、富于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他也同样都取得了成功,因此,他成了名人。琼斯的故事,真实地说明,只有适时发现变化,及时调整心态,才能正确面对变化,并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去工作,从而取得成功。
2、适时发现变化方向,才能及时掌握应对变化的主动权
事物的变化总是有一定方向的,总是可以问“它会向哪个方向变去的”。当事物发生变化时,对一般人而言,你不必去追问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只须要问它会向哪个方向变化去。我们说,面对变化,头脑简单一点好,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去细究变化的原因。过于复杂地去思考“为什么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留恋过去、拒绝接受变化的情感等等,都只能成为应对变化的阻力。
3、适时发现变化,才能把握变化,抓住机遇
机遇作为一种偶然的存在形式,它总是与事物的变化相联系的,人们也总是在发现与把握事物变化时去抓住机遇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发生,机遇也就无从谈起。只有适时发现变化,才能把握变化,抓住机遇。适时发现变化,才能把握机遇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1996年12月15日,世界头号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Boeing),宣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它兼并了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美国麦道(McDonnell Dounglas)。麦道有着76年的辉煌历史,曾与波音势均力敌。1994年,麦道的总资产为122亿美元,雇员67760人,销售额232亿美元。然而,在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麦道没有在技术投资与技术创新方面适时随之变化,因而,无力保持在技术上的前沿地位。而与之相反,波音则用50亿美元的投资开发出了550座加长型747飞机。麦道自己的大飞机则“努”不上去。330座MD-Ⅱ型飞机无力与波音的747竞争。随后,波音又开发出了777,使得麦道由于产品系列过窄而更显落后,于是,在世界上,它只占到了10%的市场份额。结果,波音由于适时把握住了变化,抓住了机遇,便吃掉了麦道。
几点启示
第一,要跟踪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揭示: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才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跟踪变化,应对变化,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必然王国奔向自由王国的前提。当今世界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是任何行业的发展所必须关注的,没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勇气,就意味着落后和淘汰。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但高等教育必须跟踪、甚至还要预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并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变化的情况,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使之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各高校更不能安于目前的状况,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将永远会按计划分配教育资源,所有高校都会按计划分到一杯羹,从而“陶醉在享有奶酪的安逸生活之中”。可以这样预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计划多于市场,将来有可能是市场多于计划。如果不能跟踪变化,积极应对变化,难免会面临奶酪一天天减少,生存受到威胁的状况。所以,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从高校的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模式和方法、管理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落实教育创新工作。借鉴产业的成功运作方式,借鉴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将高校逐步由计划转向市场。
变化总是在发生,需要我们去预见变化,追踪变化,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最终才能享受变化。
第二,要排除依恋心理。依恋旧的东西,依恋已有的成绩,这是一种保守的心理定势。具有保守心理定势的企业和个人总是不承认变化,拒绝改变。最终则会“自酿苦酒自己饮。”美国麦道航空公司,它依恋于昔日的辉煌,MD-Ⅱ型300座飞机,曾经获得过年110多架的订单。麦道也曾经生产出著名的F-15和FA-18以及猎兔狗战机等军用飞机。然而,这诸多辉煌,只能说明过去。过去的成绩可以作为今后应对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但决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这不,麦道在世界快速发展与多变的形势面前败下阵来了,一个偌大的世界级公司,竟然在今日的茫茫商海中消失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高等教育更是这样。我们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人才观念、培养方法和手段、培养规格和要求等等,都要站在时代变化的前列,不能有半点懈怠和依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担当起为时代前进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
第三,要激发勇气。英文勇气一词为courage,可以解释为“心”。所以,勇气可以阐释为把你的心放在你的努力当中去。中文的勇气一词,表现为一种勇于探险及敢于面对危险、恐惧和困难而去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应对变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勇气去冒险、去拚搏、去奋斗。
第四,要坚持不懈认准目标去奋斗。而奋斗,则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固然,谁都想不必费多大的劲,就可以闪电般地迅速获得成功,但那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要使自己良好的愿望得到实现,则在于行动,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个人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摔几次筋斗,但那不要紧。要紧的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了,应马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奋斗。否则,也许你的奋斗就会终止在你摔倒的那个地方。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下去。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十次起义,累累失败,然而他仍坚持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他上万次对用作灯丝的材料进行试验,最后,终于“造”出了钨丝,发明了电灯,给人类以光明的照耀。
没有什么比坚持不懈的毅力更重要——才干不能比,因为没有什么比有才干而未成功的人更普遍了;能力不能比,因为尚未取得成功的能力几乎就是一个笑柄;教育学历不能比,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就存在着学历高但与成功相去甚远的人……。而坚持不懈的毅力则永远是万能的。
标签:麦道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