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现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贝丘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学遗存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700年左右,代表该地区一个新的考古学类型,对于探讨西江、北江、东江古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处理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本项目思考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古耶贝丘;桑基鱼塘
1、项目概况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泰兴村委会古耶村鲤鱼岗,以所在古村古地名命名该遗址。遗址东距西江约1.8千米,其东北部为南蓬山脉,西南部为圣堂山。遗址在三水盆地的边缘,地理位置独特,面积约180000平方米。场地现状以农田和水塘为主,属于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桑基鱼塘大地景观,地势平坦开阔,遗址文物埋藏于地下。根据广东省考古所《古耶贝丘遗址保护规划》,场地内的遗址保护范围由遗址本体区、文物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四重区域组成,每个区域对开发建设都有不同的限制条件。
古椰贝丘遗址的发掘荣获“2006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2006-2007年田野考古奖”二等奖。2007 年2月16日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 月5日,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设计思路
根据200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定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同年在杭州举办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通过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共识》总结了考古遗址公园突出两个重要职能:“一方面,为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能够促进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系统化、人性化的展示设计,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和直观的考古教材,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有助于遗址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场地现状为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桑基鱼塘大地景观地貌,目前经考古勘探所确认的大部分文物遗存均埋藏在桑基鱼塘之下,除考古发掘外受到的人为干预较少,文物保存良好。
古椰贝丘的场地本身就体现了“沧海桑田”式的时空图景变幻:五千年前,这里是海陆交界处,原始聚落聚集地,人们捕鱼狩猎,农耕文明刚刚萌芽,人们使用最多的工具是石器,周围堆积着一片片贝壳……现如今,这里是岭南水乡,稻田,鱼塘,还保留这缓慢的生活节奏和泥土的气息,但不远处高速公路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正在一步步逼近……未来,这里将建立一座考古遗迹公园,考古学家在探方中挖掘探索,游人在公园里徜徉,面对考古遗址静静沉思……
从国内众多遗址公园的实践中观察发现,许多设计根据“模糊不定的”考古资料,企图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这种做法不仅无异于捕风捉影,而且忽视了遗址的“第二历史”,即遗址被埋藏于地下之后场地的自然变迁与人们在此生活的印记。桑基鱼塘与贝丘遗址共同组成了场地完整的时空变化轨迹,是场地的精神所在,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设计原则:一、轻触场地,非过度的设计。公园规划要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区,通过谦和的建筑尺度以及与环境协调融合的构造逻辑,营造低干预、可逆的公园游憩系统;二、重视与遗址相互依存的周边环境。比如同样重视作为“第二历史”的桑基鱼塘大地景观,对场地外高速路、城市天际线等突兀画面的视线遮挡,以及对场地周边地块开发的协调控制;三、留有想象空间与动态发展的可能。古椰贝丘考古遗址公园应当鼓励人们对于历史的想象和思考,并且伴随考古工作的进展而生长、灵活可变。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对古耶贝丘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规划方案由三个步骤生成(见图1)。
图1
首先,对整个场地的公园基底进行梳理:我们完全保护遗址本体区土地现状,并保留整个场地内桑基鱼塘的水土格局不变,在此基础上营造优美的湿地公园与生产性农田景观;沿场地边界营造密林植物群落,对周边突兀嘈杂的城市干扰进行遮蔽,还原一个纯粹清净,足以寄托古之幽思的公园环境。
第二步,在场地内谨慎引入一条低干预、功能复合、弹性多变的线性叙事景观带:它既是引导交通、提供休闲空间与公共服务的公园设施景观带,也是人们观察、了解、思考考古线索的线性长廊。景观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公园建设对遗址保护的影响。
第三步,在线性叙事景观带周围的恰当位置处,设置“切片花园”式的活态博物馆:“切片花园”可以是30m×30m底层架空的博物馆建筑,也可以是与古耶贝丘考古遗址有关的博物馆花园、公共艺术或者大地艺术作品。所有“切片花园”都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并且可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而生长变化。
3、规划方案
古椰贝丘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布局主要由遗址本体区、博物馆管理服务区、公园景观带、水塘湿地区组成。遗址本体区位于场地中心,以遗址保护功能为主,不进行任何干扰遗址本体及景观环境的建设,未来有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博物馆管理服务区位于场地南侧的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协调区范围内,是集展示、教育、科研、管理运营、公共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区域。公园景观带位于公园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由考古思索长廊和考古主题花园群组成,是公园游憩体验与景观设施集中的主要路径。水塘湿地区位于考古遗址与公园建设以外的区域,由场地现有的水塘农田保留形成,是公园的生态基底。
我们对线性叙事景观带的空间序列进行了设计,首先人们从主入口来到了遗址博物馆,里面包含古耶贝丘考古遗址的介绍、影像、文字、文物陈列、数字化展示、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公园公共服务等功能;然后人们进入考古线索长廊,认识“古椰贝丘”的来龙去脉,了解考古工作的开展过程;接下来进入水塘湿地栈道,感受桑基鱼塘的大地景观,体验自然生态;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花园群,包括陶和石花园、古环境复原花园、探方花园、贝丘花园……让游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展开想象;之后来到了考古探方区,了解了真实的考古工作现场,感受考古工作的亲身体验;最后经由思索长廊再次拉近往事,退出当下,并留下自己对于考古的思考和记录。
公园内的考古博物馆位于环境协调区内,近期建设三处分散式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模块的建筑面积约900㎡(30m×30m),总面积约2700㎡,未来伴随考古需要,可增加博物馆模块。
总结
遗址公园需要展示给人们的不应当只有“遗址物件”,更重要的是可以切身体验到的“历史感”,而“历史感”来源于遗址与当下真实土地状态的联结,来源于遗址从诞生到消亡的几千年来的变化与沉淀。因此,考古遗址公园不仅要重视遗址,更要重视与遗址相互依存的环境的当下状态
论文作者:薛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遗址论文; 公园论文; 场地论文; 鱼塘论文; 景观论文; 博物馆论文; 花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