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旦绘画的起起落落_年画论文

兴衰之间说年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画论文,兴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有人向我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你从小就喜欢上美术?”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年画。”年画是过年装饰环境的美术形式,小孩子盼着过年,因为新年里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买年画和贴年画就是其中的项目之一。以前刚刚迈进腊月,卖年画的摊子就开始在街头出现,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画张首先向人报告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为了送旧迎新,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买两张年画装饰住房,最穷的人家也要贴一对门神以图来年平安。北方有“不贴年画过不了年”,“贴上年画才有年味”的说法。那时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几张年画终年供人欣赏,人们从中获得了历史知识,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曾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响极大。

悠久的历史

年画是最普及的民间美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远在先秦文献《山海经》中就记载着两位捉捕恶鬼的神人神荼和郁垒的神话传说,于是产生了在新年时将他们的形象画在门上祈求保佑平安的风俗,这就是最早的年画和门神画。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不止有除邪赐福的神像,更创作出表现美好形象和事物的吉祥图画,描绘如娃娃、美女、五谷丰登、平安吉庆及民间传说小说戏曲故事之类的内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年画大量普及提供了技术条件。宋代开封和杭州的岁末市场上有刻印的门神财马等吉祥神像出售,城市里还有一种叫纸画儿的生意也包括着年画。明朝后期彩色套版印刷技术开始成熟,很快用于年画生产,加之清代前期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给年画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年画生产中心,规模最大的当数天津的杨柳青镇和苏州的桃花坞,两地画店聚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其中不乏资本雄厚并聘有高超画工和雕版工的年画作坊。

“南桃北柳”说作坊

北方的杨柳青地处天津西郊,贯通南北的运河流经此地,在明清时是手工业商业繁华的市镇,以它为中心包括周围三十二个村庄,多数农户都从事年画业,成为“人人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的年画之乡。杨柳青年画风格细腻,色彩鲜丽,一张年画的印制除经过起稿、雕版、印刷、套色外,在人脸等细部还要用人工描绘。清代中后期,杨柳青聚集画师、雕版师达数百人,还曾重金聘请上海著名画家钱慧安创作画稿,生产的年画也有不同档次,创作和生产数量极为可观。

苏州明清时期的年画店最早分布在阊门外的虎丘及山塘街一带,但这里的画店多在咸丰年间清兵和太平军的战争中被焚毁。后来城内的桃花坞成为主要的画店集中地,最盛时有画店五十余家。苏州年画主要是雕版套色,大多不再用人工赋色,洗练明快,柔丽典雅。除吉祥神像外,多是表现江南风俗景物及民间故事,还据南方养蚕等需要印制“蚕猫避鼠”之类图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桃花坞年画除供应南方各省外,有的还销售到东南亚一带,它还被一些外国来华的商人及旅行者着意收购,现今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博物馆中就保存着不少桃花坞早期的年画。

除“南桃北柳”两大年画生产中心外,全国各地还有众多的产地,如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和汉中、山西临汾及晋南各地、四川绵竹、湖南邵阳、福建漳州和泉州、广东佛山、台湾台南等地,也都有大量生产,如再加上一些地区的零星印刷,其数量就更为可观。这些地方的年画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新明快,符合当地的民风民情,具有各自不同的乡土气息,而且售价低廉,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农村的经济水平,满足着节日的需要。

几度兴盛

现代印刷机器和技术在清末传入我国,首先在上海及天津等商埠开始印制石印年画,它虽缺少木版年画那种质朴之美,但生产数量巨大,售价便宜,使木板年画受到严重冲击而走向衰落。本世纪初,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有些公司开始随商品赠送印有美女花鸟山水的广告画片,上面除附有商品图样外,还印有当年的月份牌及节气表,借以扩大商品宣传。石印年画的出现特别是月份牌画的流行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木版年画占领了市场。

但是在抗战期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创作了一些表现反映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的新年画。当时因为根据地缺少现代印刷设备,采用了传统的木版套色形式,这种新年画流行于抗日根据地,使民间木版形式又一度复兴。全国解放后,更多的画家投入到年画创作队伍,一时成为美术创作和出版的重点项目,画法趋向多样,上海的月份牌年画内容也经过改造,题材多表现工农兵新生活,这种年画统称之为新年画。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全国有二百多位国家参加了新年画创作,32个地区出版新年画412种,发行量达7,000,000份,到1958年出版年画546种,印数激增至136,130,000张,其中月份牌年画占75%。上海仍是最大的年画市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年画在十年动乱中也被加以“四旧”的罪名而横遭禁绝,在这场大劫难结束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农村经济迅速好转,年画又一度焕发出青春。思想解放使年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印数急剧上升,至1981年印刷量跃升至七亿张左右。一些优秀作品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如描绘杨开慧形象的年画《忽报人间曾伏虎》发行到千万之数。1982年文化部还召开了全国年画工作会议和年画评奖。年画创作和出版工作都出现热气腾腾的局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自八十年代后期年画销量开始减少,虽然以挂历形式的成本“年画”在市场上一度活跃,供应农村的大幅中堂画也曾流行一时,还出现了供新的住房装饰的“沙发画”(一种横长幅的供挂在沙发上端的年画)。但总的趋势是逐年衰退,截止目前,年画仅在部分农村中还有些市场,城市里已经看不到年画的踪迹了。

走向衰落

年画是一种节日艺术,是依附于过年的风俗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的欣赏对象是广大农民和城市市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传统式的陈旧房屋渐渐为现代的新住宅所替代,传统的年节习俗日益淡化,住房中从节日贴画发展到更注意日常装饰陈设,趣味也趋向高雅,在这种形势下年画的发展未能密切和时代合拍,出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木版年画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已几乎处于衰灭之中,原来生产年画的作坊早就纷纷倒闭,有的仅是刷印一些供人们新年贴用门神灶神之类的神像。建国以后由于对民间艺术的提倡,将遗存的旧版进行搜集挖掘,对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年画加以重印,也鼓励创作一些新内容的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地又成立了木版年画社,但这些产品销路并不广。十年动乱结束后,人们一度对传统年俗显示出很大热情,木版刷印的门神和有的传统年画曾在部分农村获得一定销路。国外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表现了相当的兴趣,木版年画几次出国展出受到欢迎,也有不少艺术爱好者购买木版年画收藏,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等地还建立了年画博物馆,木版年画仿佛有振兴之势,有些地区又出现了木版年画刷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木版年画在群众年俗中越来越没有市场,一些年画产地像天津杨柳青画社,目前成为经营书画等艺术品的画廊,仅刷印极少量年画,清代兴旺一时的杨柳青镇现在只有几个老艺人的后代自行开设玉成画店,刷印一些过去的画样。山东潍坊年画曾借当地风筝节的机会大力宣传,销路也是日渐萎缩。凤翔南小里村有一家世兴画店创自清代乾隆年间,在西北颇有名气,其后人不希望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失传,办起了凤怡年画社,开拓市场,还曾应邀到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展销表演印制技巧,受到国外华侨欢迎,但在业务上也是惨淡经营勉强支撑而已。苏州曾建立桃花坞年画研究所后来也是名存实亡,其他年画产地如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情况大致相同,福建漳州等地则早已完全没有年画刷印了。年画应用于年节装饰,但现在人们过年早已不张贴木版年画,它已失掉了群众基础而变成了旅游商店的纪念品。严重的是木版年画不仅没有创造新稿的能力,传统的刻版印刷技艺也已后继无人,随着仅存的几个老艺人相继谢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严酷的现实表明它仅能在博物馆中显示过去的辉煌。

其实,我认为从长远考虑,年画这一在历史上有着最大群众基础和生命力的美术样式,在将来应有着广阔前途而不该是消失的命运,试看现今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等)在室内外环境的装饰布置是多么富有节日情趣和民族特色,问题是我们如何使年画从内容到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勇于革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来。

标签:;  ;  ;  ;  ;  ;  ;  

论元旦绘画的起起落落_年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