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不间断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工业等对水资源多渠道的大量利用让不可再生的水资源出现了相应的生态问题,而如今所造成的河道水、地下水污染更是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出现了问题,在短时期内虽然无法完全解决,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改善,总会得到一定的成效。
1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特性
一套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由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共同组成。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是通过栽培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方法来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和水质的目的。具有以下特性:净化效果好,水生态修复技术比较侧重于预处理,前期对河道中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并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后的河道水体清澈见底,水质可到《地表水环境标准》Ⅲ类标准以上。景观效果好,在污染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通过建立生态河道,可保持一定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并且还具有很强的景观效果。修复成本比较低,河道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他治理技术难以对整条河道进行全面治理,同时系统设备运行、管道、水泵等投资费用也远远大于生态系统建设的成本,而水生态修复技术则无需这些设备的支持也可以很好完成河道治理任务。
2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
2.1河岸生态修复
河岸生态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强调通过对河岸环境进行处理,避免水土流失、优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的多样性,改善区域小循环。如在河道周围种植各类植物,以高大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低矮灌木形成多元绿化系统,直接提升河道观感,也能利用植物的固水、固土能力,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植物活化了周边土体,使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树木的落叶以及其他植物均可形成腐殖质,改善土质环境,为水生动物、植物提供更多营养来源,最终借助河岸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的综合修复。
2.2生物修复
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是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边环境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生物修复也因此广受重视,较为多见的如水生动物修复。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各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质会进入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氧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为应对该问题,可投入以植物为食的鱼类,尤其是草鱼和鲫鱼等杂食性、好活动,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低的常见淡水鱼,可有效改善水体状态,避免水生植物无限制生长导致的水下氧气不足、动物死亡等问题。生物修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工作中,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均得到了重视。
2.3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是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物理修复,是通过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借助于机械来清理河道内的藻类、淤泥等措施,以此改善河道的水体环境,使河道生态得到有效修复。物理修复需要建设相应的水工建筑物,以此优化和改良过水构筑物,使河水在流经过水构筑物过程中能够产生搅动、翻腾等水流现象,进而使空气能够更多的融解于水中,使河道的复氧能力与自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实现对河道水质的改善与修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是将适当的化学药剂投放至污染河道中,以确保化学药剂能够与污水内的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借助于化学反应,能够生成对河道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内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进而实现对河道生态的有效修复。当河道内的污水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物质时,便可采用化学修复方法来进行修复,通过在河道内投放能够与重金属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化学药剂,可使重金属物质得以被吸附或氧化还原,进而使河道内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得以显著降低。例如,利用铁盐来对污水内的磷进行沉淀,利用石灰来对污水内的氮进行处理等。当河道内存在较多的藻类植物时,可利用含铜制剂来清除这些藻类植物。通常来说,采用化学修复方法,非常适用于突发性水污染,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化学修复方法只对污染河道内的重金属形态进行了改变,但却并未对金属元素进行改变,在某些情况下,金属元素可能会重新活化,进而给人体或动植物带来危害。
2.4水体自净强化
河道水环境若是有足够的自净能力,那么水环境的恢复就会更加迅速。生态系统对水体自身是有强化效果的,在河道水环境的实际修复工作中,需做好水体自净化工作。水生植物群落河道水环境的管理中,不仅可以起到景观效果,还可以辅助进行水质的维护。建立水生植物群落,帮助河道水环境维护好生态基础,这也是河道水环境水体修复以及生态恢复的核心。因此,需要了解河道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物质能量,并做好对植物群落的科学构建,让河道水环境具备更强的自净能力,这样对污染也会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对于河道水环境的长期维持是有一定帮助的。现阶段看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群落从整体上构成了水环境的生态链,然后经过降解以及转移等作用,可以让水中的污染物得到一定的处理,让河道水环境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下。
2.5修复技术方案
要想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其工程无疑是长期而艰巨的,因此在修复河道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应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原则,以此制定出科学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结合某河道的实际情况,为了使某河道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应采取以下技术方案:首先,需要通过污染源拦截技术将某河道的上游与下游进行隔离,以此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拦截,该技术属于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物理修复方法,可有效避免水体交换过程中污染物的扩散,并对被修复区域内的水体起到稳定作用,同时也便于采用其他修复方法。
2.6人为管理修复技术
首先,是对湿地环境条件的借鉴和利用。湿地环境可缓解其生态环境压力,主要在它自我本身的层层过滤环节,而对这些环节我们便可予以效仿。河道往往是长长的,不同于湿地的整体化,所以可以根据河道长度进行分区地加过滤网,定期或不定期处理污垢。其次,是对污染造成主体的管理。工业环境造就的生态问题,再以产业去修复,现今国家也逐渐开发以绿色产业为主的产业链,而对已经形成的在河道周围的化工产业,需加大监管力度,注重合理排放。而对于河道周围的日常生活污染,则采取定期检查的同时,实施惩治措施,让污染责任人去进行清理。完善监管体系,保障长期水治理。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城市河道中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将修复技术与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对河道生态环境的永久性修复。
参考文献
[1]马颖卓.上海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迈向“有实”全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J].中国水利,2018(24):142-145.
[2]史玉成.流域水环境治理“河长制”模式的规范建构——基于法律和政治系统的双重视角[J].现代法学,2018,40(06):95-109.
[3]刘秀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OL].河南建材,2018(06):402-403.
[4]彭虎跃,罗海洋.城市河道治理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156-158.
论文作者:熊文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河道论文; 水体论文; 生态论文; 技术论文; 水环境论文; 自净论文; 污染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