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应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朗诵能力,使其从小培养好的朗诵习惯,本文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诵 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精挑细选之后的良好语言学习材料,有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特征。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同古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描述出“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语文教学道理。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以情动人,树立榜样
提高小学生的朗诵水平,老师范读是关键。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自觉向老师树立的榜样和标准靠拢。老师在范读过程中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榜样的兴趣,自觉发现改正自身朗诵中的错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朗诵水平。小学语文老师在朗诵训练中,应当首先范读,努力做到身临其境,依靠自己的动作和声音,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情不自禁地进入该场景,教师、学生、作者的思想在这一情境中产生共鸣。老师在范读时,应当要求小学生闭上眼睛,揣摩意境,边听老师朗诵边思考文章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想法,这样才能听出文章的节奏,尤其是类似《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情感色彩浓重的文章,更应当以朗诵体悟课文中的情感思路。假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范读得平淡无味,甚至磕磕绊绊,那么如何深切表达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送别周总理的时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如何能够感受到周总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达到此效果,老师在阅读训练中,就应当自己先在范读中进行情感充沛的朗诵。唯有如此,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历程。
二、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朗诵的习惯
1.静思默想,培育语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的朗读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那么即便是阅读千遍万遍,也很难充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应综合采用“朗读”“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并反复读、细细品文中的重难点语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引导学生沉静读文,并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尝试着从各个角度解读文本,并体会其中所产生的各种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活动如同在语言的天空里放飞一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在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变化之间体会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一定的感情朗读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思考,以获得深刻的感受,其朗读活动也才具有灵动性。
2.认真阅读,身临其境
如同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阅读时,尽管能够明确地感觉到他的存在,然而你却看不到;尽管你能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见他的声音,因此,你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幻想能力,以填补这个空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阅读活动,长久以来便是一项“寻言以明象”的活动,只有在朗读之间,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阅读者,随着作者语言的引导,进入作者所勾画的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感触文本中人物细腻的情感,聆听文字之下作者的心声。这便是语言所具有的画面情景再造功能,很多人便是被语言的这种魅力而深深吸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展开自己的联想,透过文字的描述,体会文字之下的人物特征,并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
三、开设朗诵比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朗诵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好朗诵部分的内容,对朗诵的兴趣是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引路明灯。教师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一形式的朗诵,学生会感觉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出更为有趣、生动的朗诵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教学形式灵活起来,产生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激发学生对朗诵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主动钻研、体会朗诵的要诀和真谛,这对学生的朗诵学习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诵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准备朗诵的材料,依次走上讲台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朗诵的效果进行点评,综合评价,得出优胜者。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进行及时改正;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胜心理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这种形式更好地参与到朗诵课堂中来,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好朗诵,享受高雅艺术
学习艺术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可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朗诵,在他们看来朗诵并不是艺术,只是说话、只是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朗诵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首先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次,朗诵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地把语言文字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把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表达。再次,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次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所以,学好朗诵,就是学好语言表达艺术。
语文教学中朗诵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它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郁舒琳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2]叶茂云 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读写算,2012,(12)。
[3]王连华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3,(7)。
论文作者:江有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感论文; 语言论文; 艺术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