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咆哮”作为一部现实与理想的作品_狮子吼论文

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咆哮”作为一部现实与理想的作品_狮子吼论文

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吼》为现实与理想之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作论文,狮子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生于清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元1875年 3月 6日)① 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新化资江书院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新化实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实书院游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与黄兴等人在长沙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计划发动起义,光绪二十一年(1905)在日本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首任书记部负责人。并参与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任撰述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反对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即《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为使国人警动,力学爱国,毅然于12月6日投日本大森海湾,以示抗议。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天华灵柩运抵长沙,革命党人组织千人追悼大会,议公葬岳麓山,为清大吏所阻。因而激发广大群众的义愤,全城万人白衣白旗渡湘江送葬。民气之盛,前所未有。当时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记述:“义葬陈、姚……惊天动地可记的一桩事。”“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沿途军警,为之震慑,呆若木鸡,莫敢谁何。”可见陈天华之死显示了这位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迹,产生了反封建的惊天动地的巨大反响。

陈天华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他创作的弹词、杂剧、小说、散文表现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具有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理想的积极意义,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在当时是四部影响最大的作品。如冯自由《革命逸史》所说:“所著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皆能读之了解,故其文字小册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就中以《猛回头》、《警世钟》二种为效力至伟。”《大坂每日新闻》载《东报论中国革命党之历史》中说:“而彼等自此遂专于出版物鼓吹排满主义,故虽东京,发刊此种杂志之数不下十余种,就中最有功于革命者为四川邹容、湖南之陈天华两人,故当时可称为革命文学之最盛时代也。”可见陈天华的作品曾得到极高的赞誉,在我国近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天华于1903 年撰写了著名的《猛回头》、《警世钟》,效果极为深广,曾在辛亥革命中起到震憾人心的鼓动作用。1904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狮子吼》,强烈地表现了反帝反封建思想。至1905年作者蹈海自尽时,仅完成八回,全书未完。陈天华逝世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从第二号开始连载,始得公开于世。整部小说虽未完成,但内容却异常丰富,描述亦生动感人。所以辛亥革命领导人谭人凤说:“陈天华小说动众。”②不仅如此,陈天华创作小说是要强调宣传鼓动民主革命的作用,重视小说创作的地位和影响。这在《狮子吼》中表达了他的小说观点:

绳祖道:“现在求学,固是要急,但内地的风气,不开通的很,大家去了,哪一个来开通风气?世界各国,哪一国没有几千个报馆!每年所出的小说,至少也有数百种,所也能够把民智开通。中国偌大的地方,就应十倍之了。不料只有近海数种腐败报,有新理想的小说,更没有一种了,这民智又怎么能开?民智不开,任凭有千百个华盛顿、拿破仑,也不能办出一点事来,所以弟想在内地办一种新报,随便纂几种新小说,替你们打通一条路,等你们学成回来,就有帮手了。”众人叫道:“很妙很妙!赞成赞成!如今的事,复杂得很,大家只有分头办理的法,我办我们的,你办你们的,倒是并行不悖的事了。”③

他认为创作小说能够开通民智,改变国内的风气,使民众了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意义。提倡新理想小说,与改良派不同,不是宣扬保皇主义,而是要实现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理想,至于小说的作用,与革命工作是互相配合,并行不悖的协作关系;与改良派不同,没有片面夸大小说的作用。从以上几点看来,陈天华的小说观较之改良派更为完整全面一些,符合革命派斗争的实际需要。由此看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于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实践方面,《狮子吼》均有相当深钜的历史意义。在我国近代文学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

《狮子吼》于1904年开始创作。第一回有“西洋以耶稣降生之年为年号,到今年是一千九百零四年了”④ 一段文字。又见《警世钟》1904年增补本卷首有化名“狄必攘”的《题辞》⑤ ,狄必攘则为小说《狮子吼》中的主要人物。陈天华约于1905 年10 月写的《国民必读》一文中说:“在我们国民,要认清结会的事,为富强中国的根源。无论如何禁治得严,都要冒禁结立的。但要仿照文明各国结会的办法(在下后日当另有一书详言之),注眼政治上、学问上、事业上,不要仍如从前的结党营私,及为不正之事结合,这是顶当记着的。”⑥ 此说“另有一书”,当指《狮子吼》。这本小说写了“强中会”、“岳王会”结会的情况及办法,是从政治上、学问上、事业上着眼描述的。这说明小说《狮子吼》于1905 年10 月仍在写作。陈天华于1905 年12 月8日投海身亡,全书并未写完,亦未出版,故作者生前无人提供这部小说的任何信息。

发现小说《狮子吼》手稿本的是陈天华的好友和同志宋教仁。这位撰写过《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及《烈士陈星台小传》的作者,于1906年1月22日至东新译社查询陈天华遗文时,得《狮子吼》小说原稿。他在《我之历史》记述了事情经过:

(1906年)一月二十二日,巳初,至会馆与门番算代售《民报》帐。巳正,至东新译社方曾抟九,询陈星台遗文存者有几,遂得其《狮子吼》小说及所译《孙逸仙传》,余皆欲为之续竟其功者,遂持回。抟九欲再刻其《绝命书》,乃偕抟九至秀光社,属该社用《民报》中该书之纸型印刷焉。⑦

宋教仁得陈天华《狮子吼》手稿后,在《民报》“小说”栏分期连载,共刊七期,即从第二号至第九号,只第六号未刊。从《民报》第二号与宋教仁日记对照来看,宋教仁是立即在第二号发排的。日记说用《民报》纸型再印陈天华《绝命书》,而在这期上刊登了《陈星台先生肖像》、《烈士陈星台小传》、《陈星台先生绝命书附跋》、《祭陈星台先生文》和《狮子吼》。陈天华的《中国革命史论》是续第一号的未完稿⑧。看来编辑者有意使这一期《民报》成为纪念陈天华逝世的专号,是有目的地发表小说《狮子吼》的。

从发表的《狮子吼》来看,不仅全文未完,已写成的也有残缺的情况。如第三回的《爱祖国歌》缺了歌词,第五回樵夫的歌词原略,第八回中缺一段。《民报》发表时,还见有眉批,但也不全,第三回以后没有眉批。看来这些眉批是作者加进去的。如《狮子吼》楔子中说:“自古传下些什么忠君邪说,不问本族外族,只要屁股坐了金椅,遂尊他是皇帝。”⑨眉批说:“混沌种族之灭,端为忠君邪说所误。”⑩《警世钟》中曾说:“中国自古以来,被那君臣大义的邪说所误。”(11)这些说法大体一致,都象作者的口吻。又如《狮子吼》楔子眉批:“以此景象,莫道系小说摸拟之辞,试问今日之东三省,去年之西藏,究何以异此?”(12)沙俄早就侵略我国东北,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整个东北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1903年4月,沙俄背约拒从我国东北撤兵,并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新要求,企图永久霸占东北。1904年2月,在我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1905年9月,日俄双方签订“和约”,日本从沙俄手中取得侵略我国南满的所有特权。小说眉批据此则说“今日之东三省”。1903年12月,英国军队入侵西藏,占领春丕。1904年8月,英国侵略军攻陷西藏拉萨。小说眉批据此则说“去年之西藏”。由此看来,眉批应作于1905年。又如:“我亦可以担保,没有只字参入。”(13)视今日之义勇队、拒俄会何如?”(14)似乎也是作者口吻,可视为作者陈天华自批。《民报》自1906年刊出,编者有可能忠于原稿,将陈天华自作的眉批与正文同时刊出,未作改动。

小说是经过一番精密的艺术构思和详细的写作计划的,这可从《楔子》中看出端倪。关于《狮子吼》的篇幅、体制、书名,在《楔子》中作者有过大致的说明:

又一大册,用黄绢包裹,表面画一狮子张口大吼之状,题曰《光复纪事本末》,共分前后两编,总计约有三十万言。前编是言光复的事,后编是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稍为翻阅,书中的大旨。已知道大半:只恨卷帙太大,一时不能看完,而又不忍舍。恰好此书有正、副二册,遂将副册私藏袖中,匆匆出馆。背后一人追起出来,大呼:“速拿此偷书贼,送警察局!”前面已有警吏二人,把小子一把扭住。小子惊吓欲死,大叫:“吾命休矣!”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急向身边去摸,那书依然尚在,仔细读了几遍,觉得有些味头。遂因闲时,把此书用白话演出。中间情节,只字不敢妄参。原书是篇中分章,章中分节,全是正史体裁;今既改为演义,变为章回体,以符小说定制。因原书封面上画的是狮子,所以取名《狮子吼》。(15)

作者所云据《光复纪事本末》正史改编,乃小说家虚诳之言。但说“只字不敢妄参”,眉批也说“我亦可以但保,没有只字参入”。那么,全书约三十万言,显然是一长篇小说的规模。小说计划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言光复的事”,后部为理想之言。即就前部所述,以陈天华的经历和生活基础,也无法都能“言光复的事”,至多写到“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以后首义之举亦为理想。就现在完成的前八回书中,是现实之作,但在《楔子》中,通过《黄帝魂》杂剧的描述,乃“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全是作者的理想,就是说作者在描述现实斗争时也是以理想作为思想指导的。所以说,长篇小说《狮子吼》是现实与理想之作。

小说《狮子吼》第一回之前写了一段“楔子”,楔子中撰写了一个单折杂剧《黄帝魂》,只有小生一个角色,没有姓名,自称是新中国之少年(16)。全剧由他一人说唱,以浪漫主义的幻想形式,回首当年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勋迹,歌颂中国之独立自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意图唤醒黄帝子孙的革命意志,发扬民族的斗争精神,可以明显地看出,剧作通过新中国少年的说唱,旨在宣扬作者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表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愿望,这是剧作描写的中心内容。充满着炽烈的爱国热忱、充沛的革命激情和乐观的必胜信念。剧中的反对清朝反动统治是与抵抗帝国主义侵略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外国激烈竞争,使中国在世界先进国家之林中雄踞崇高的地位:“三色国旗,雄飞海外”,“现万丈光芒于世界”。剧中幻想的理想国已经实现,但革命流血牺牲,艰苦立国,来之不易,作者号召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胞,同胞!还要大家猛省则个!”要求人们“忧深思远”,“忧乐关怀判后先”。不忘过去,放眼未来,黄帝子孙要大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陈天华提出的理想国在小说《狮子吼》中得到具体的描写,小说第三回描绘的“民权村”就是作者理想的具体写照,这与《黄帝魂》杂剧的理想愿望是相一致的。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是陈天华主要的政治思想,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也作于这一时期,文中大力宣传民主自由的共和政体。他说:“使中国而改共和也,当兴立兴,当革立革,雷厉风行,毫无假借。”(17)认为想要建立共和,必须采取革命手段以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当时陈天华与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相通的,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呼吁把中国“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18)在《与陈天华等的谈话》中也指出:“一旦发难,立文明之政府,天下事从此定矣。”(19)这种用革命建立共和的政治理想,与《黄帝魂》中的建立独立民主、繁荣昌盛、超越列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雄心壮志是相同的。这种思想倾向在当时是进步的,它不同于盲目排外和政治改良的理论观点,而是达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思想的高度。但是,囿于历史和阶级的条件限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也很难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政治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胜利地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三)

现存八回的《狮子吼》最为精彩感人的是描述现实社会的部分。作者生前了解到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自立军起义,苏报案;经历过拒俄运动,参加“华兴会”并联络会党党首领马福益,留学日本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乃至于作者青少年时代的家世、求学与交谊关系,都能在小说作品中找出明显的痕迹。《狮子吼》提到过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义和拳攻打公使馆,各国联军占领北京等事。描写了舟山民权村开办学堂,狄必攘附学,成立自治会,举行运动会,狄同仁得病身亡,孙念祖、孙承先、孙女钟留学,孙绳祖开时新报馆,马世英、康镜世成立“岳王会,狄必攘到内地远游求学、联络会党、成立“强中会”,汉口会党开工厂、办半日学堂、开时事新报馆,联络了十几起会党、东西洋的留学生都联为一气等情节。也插叙自立军起义,日本留学生拒俄会,共和学堂,破迷报馆案,审血诚案等重大事件。由此可知,作者在《狮子吼》中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汲取众多的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事迹,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较为真实、真体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前社会在转折时期严酷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最为激进的反满反帝的民族主义思想。这就是前八回中最基本的主题。

《狮子吼》第二回是全书发扬种族主义最为重要的总纲性的文字(20)。作者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中,阐述了民权思想和民族主义。描述的重点放在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表明“大中华沉沦异种”。叙述清朝建国之初,大肆残杀汉人,并大段引录了《扬州十日记》。眉批云:“读此篇而不怒发冲冠、拔刀击案者,必非人也。”(21)同时也表彰一批反清的爱国志士,首引南明福王覆亡,一乞丐题诗于桥,跳河而死(22)。次叙阎应元守江阴,郑成功开辟台湾抗清等。另一个重点是叙说清道光以来,西洋各国屡次侵华引起冲突;尤其是那拉氏擅政,丧权辱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无穷无尽的民族灾难。如法国灭了越南国,英国灭了缅甸国,日本占领朝鲜国,以上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同时在中国本土割让盛京省及台湾省给日本,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德国租借山东胶州湾,巩固租借山东威海卫,法国租借广东广州湾。“各国又从中国索得各省的铁路权、矿权、航权、制造权,中国人民的生命没有一件不为所制。一十八省,各归各国的势力范围内。”(23)直至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廷又是大量地割地赔款,弄得民穷财尽,国势日危,广大人民群众蒙受奇耻大辱,而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受熬煎。作者陈天华在这回书中,历叙清王朝的腐朽窳败,帝国主义侵华的累累罪行,表现了极为强烈的反满反帝的爱国思想。所以冯自由在《〈猛回头〉作者陈天华》中指出:“又其所著《狮子吼》小说,发扬种族观念,尤感人至深。”(24)这一论断是中肯的,“发扬种族观念”正是小说《狮子吼》的主题思想。

《狮子吼》前八回的主要篇幅描写了“会党联络”的经过情况,这与当时的形势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所以写来真实可信。两湖地区在清代末期是开风气之先的省份,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最有生气的。而这一地区的会党的活动非常活跃,会党此起彼伏的群众斗争,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中,是起着组织和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尤其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会党联合举行武装起义,强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样“会党联络”的斗争,激荡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小说《狮子吼》中插叙的自立军成员沈荩故事与“会党联络”有着密切的关系。1900年湖北的自立军起事,是两湖地区由资产阶级革命志士领导的反满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唐才常、沈荩、吴禄贞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各会党群众的联合斗争,起到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锋作用。

《狮子吼》在描述“破迷报馆案”中据实插叙一段“审血诚案”,通过强烈的对比,表彰了沈荩的大无畏精神,鞭挞了吴式钊卖友求荣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慈禧太后残酷与狠毒。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审血诚案”:

喜保领了那拉氏的旨意,向九门提督衙门点了二百名兵丁,在西河原联陛栈,拿获一个人,一直送交刑部。那时刑部六个堂官以及司员,不知为着什么事情,慌忙接了懿旨,懿旨上写道:“逆犯审血诚,前在湖北谋逆,事败之后,访闻潜逃来京,着喜保拿交刑部,严行拷讯。钦此!”堂官领旨之后,即同坐大堂,把犯人带上。问案官问道:“你是不是审血诚?”答道:“我不晓得什么审血诚。”问案官道:“你到底名叫什么?”答道:“我名叫审不磨。”问案官道:“你是不是读书人?”答道:“我是读书人。”问案官道:“你既是读书人,为何要入革命党呢?”答道:“我不是革命党,是一个流血党。”问案官道:“这‘流血党’三字,从没听见讲过,怎么就叫做流血党呢?”答道:“现在国家到了这样,你们这一班奴才,只晓得卖国求荣,全不想替国民出半点力,所以我们打定主意,把你这一班奴才杀尽斩尽,为国民流血,这就叫做流血党咧!”(25)

小说中的“审血诚”就是沈荩,“吴齿”即是吴式剑,“喜保”即是庆宽,这些都是当时实有的人物。其中沈荩,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0年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事,担任右军统领。起事失败后,只身赴北京从事新闻活动。曾在报纸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卖国协定,1903年7月19日被吴式钊出卖被捕,于7月31日被刑部杖死,其状极惨。沈荩之死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激愤,纷纷抨击清朝的暴虐,表彰沈荩为反清革命宁死不屈的精神。秋瑾于1905年12月归国后即投入民族解放斗争,意以生命献给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他给王时泽的信中说:“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26)说明沈荩之死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有影响的,许多革命志士表现了为革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陈天华对沈荩的革命行动是大力肯定的,他在小说中据实写出,这是他民族民主思想的自然表露,也具有时政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主人公狄必攘联络会党的故事是小说前八回的中心内容,写来更为亲切感人。依据作者的安排,同在民权村中学堂念书的孙念祖、孙承先、孙女钟去国外游学,而狄必攘却入内地暗结英豪,联络会党。他首先到上海,原因是“平日听说上海是志士聚会之所”。不想一到上海大失所望,原来上海的志士身价不高了,志士与政府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被世人讥讽为“野鸡政府”、“鹦鹉志士”。已无反满爱国的气味了。之后他乘船去了汉口,会党如林、风气大开,结识了陆地龙、张威、饶雄、石开顽、周秀林、杨复清、王必成、陈祖胜等头领。各路头领召开秘密会,公推狄必攘为总头领,成立“强中会”,并另立十条新会规。其宗旨为“富强中国”,提出“人人当以救国为心”,“会规中所谓国家,系指四万万汉人公共团体而言,非指现在之满洲政府”,“严禁保皇字目,有犯之者,处以极刑”等项,其矛头直指“满洲政府”,并反对康、梁保皇派。还规定“设立学堂、报馆,或立演说会、体操所”等会员义务。“强中会”是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手段来推翻满洲政府的革命团体。之后他再去四川联络康镜世、马世英。四川会党懂得“排满自强”、“讲求新学”的道理:“要自强,必先排满,要排满自强,必先讲求新学,这是至断不移的道理。”一些革命书刊也广为流传,如《现今世界大势论》、《黄帝魂》、《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游学译编》等,并成立了反满爱国的“岳王会”。狄必攘来川后,与康、马商谈两会合并的事,达成“咱们的联合,只要在精神上,不要在那面子上。日后若有事情做,自然是此发彼应的”协议。最后写狄必攘带文明种回到汉口,考虑安置几万会党群众,计议开设工厂、办半日学堂、开时事新报馆、设体育会等。第八回结束时描述道:

从此无业游民,化为有用,绿林豪杰,普及文明,五千里消息灵通,数十万权衡在握,诚为梁山上一开新面目了。不上半年,联络了十几起会党,东西洋的留学生,都联为一气。在美洲的留学生领袖,就是念祖,在欧洲的留学生领袖,就是肖祖。这两处的领袖,都是必攘的同学,不要讲是常常通信的。东洋的留学生领袖,名叫宗孟、祖黄。这两人与必攘平日没有交情,就在近今几个月内,慕了必攘的名,和必攘订交的。留学生空有思想,没有势力,所以都注目必攘身上。必攘的声势,就日大一日。五个工厂,添到十个,报馆也十分发达。(27)

“诚为梁山上一开新面目”一语,道出了狄必攘组织领导的“强中会”确非“水浒梁山”的农民运动可比拟。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广泛联络会党群众,中外革命势力相结合的革命团体;是以及满反帝、爱国救亡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的革命运动。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论,它的进步和革命意义,远较封建社会的农民运动更为深钜而广泛。

(四)

小说中的描述与作者陈天华参加“华兴会”联络会党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这为作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能在作品的情节和人物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可以说《狮子吼》中狄必攘的“会党联络”的描述是作者生活实践的艺术再现。1904年“华兴会”领导的长沙起义,陈天华是亲自参与的。黄兴、刘揆一、陈天华曾联络会党起事。黄兴等因事泄潜逃,会党领袖马福益被害。“华兴会”计划中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却促进了此后革命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展。资产阶级领导的“会党联合”斗争,为民族民主革命直接地创造了组织领导群众斗争方面的历史经验。

在这次长沙起义之前,即1903年11月4日,黄兴邀集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陈天华、彭渊恂、周震鳞等,在长沙秘密发起成立“华兴会”的革命团体。为了便于同秘密会党进行协作,还建立一个“同仇会”,派刘揆一、陈天华等联系会党,结识了湖南哥老会头目马福益。民国《醴陵县志·大事记》记载了黄兴、陈天华等人联络会党举事的详细情况:

光绪三十年八月,革命党首领黄兴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会议于普迹。黄兴、刘揆一等谋联络内地会党举事,以八月十四日浏阳普迹牛马互市,各省党魁皆至,遂往与洪江会湘、鄂、闽、赣四省首领马福益(西乡瓦子坪人)开革命秘密大会。约于明年慈禧万寿节(十月初十日)在长沙发难,湖南各州、县及闽、鄂、赣三省同时响应。时朱子祠小学体操教习湘乡欧阳笃初,及县人漆英、瘳世英俱与会。事先,陈天华化名郑浩然,自吉安耒醴,寓关家巷何祠,促本地同志参加普迹会议。伸纸作书与黄兴,述洪江会与华兴会合作意见,九万言,交英等携往,后议决案多如所拟。事汇,兴等遁走日本。福益以翌年春被逮,就义长沙。

值得注意的是,黄兴被推举为“华兴会会长,在成立会上发表演说辞,讨论发动武装起义的地点与方法问题:“本会皆实行革命之同志,自当讨论发难之地点与方法以何为适宜?一种为倾覆北京首都,建瓴以临海内。……则是吾人发难,只宜采取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今就湘省而论,军学界革命思想日见发达,市民亦潜濡默化。且同一排满宗旨之洪会党人,久已蔓延固结,惟相顾而莫敢先发。正如炸药既实,待吾辈引火线而后燃。使能联络一体,审时度时,或由会党发难,或由军学界发难,互为声援,不难取湘省为根据地。然使湖南首义,他省无起而应之者,则是以一隅敌天下,仍难直捣幽燕,驱除鞑虏。故望诸同志,对于本省外省各界与有机缘者,分途运动,俟有成效,再议发难与应援之策。”(28)这是“华兴会”带有战略和策略思想意义的纲领性见解。即是说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要联络会党、军队、学生,以湘省为根据地,举行首义,各省响应,才能取得“直捣幽燕,驱除鞑虏”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这是革命党武装斗争的正确方略。革命党人举行多次的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冈起义等。这些起义实践了革命党武装斗争的策略思想,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两湖地区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湖南首应,各省纷起,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狄必攘“联络会党”,建立“兴中会”,明显地带有陈天华、黄兴等人革命经历和先进思想。但《狮子吼》中描述的“强中会”还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陈天华在弹词《猛回头》中也提出过“合做一个大党”的思想:“从前只有守旧、求新二党,到了晚近,即求新一党又分出许多党来。有主张革命的,有主张勤王的,有主张急进的,有主张和平的,有主张陆军的,有主张科学的,比那从前两大党的竞争还激烈一些。……此外又有私立的党会,算来不下数千百起,都不相联络,此处起事,彼处旁观,甚至彼此相仇,也是有的。……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凡是我汉族的人,无论是为士为农为工为商,都不可丝毫扰害,都要极力保护,不使一个受外族的欺凌,方可对得祖宗住,岂不是大豪杰所做的事吗?”(29)这只是说联合各种团体从事反帝反满斗争,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直到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同盟会”,这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党,当时陈天华是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的。宋教仁在《我的历史》中详细地记述“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经过情况:

七月二十九日,巳正。至陈星台(陈天华)寓,邀星台同至黄庆午(黄兴)寓,商议对于孙逸仙(孙中山)之问题。先是,孙逸仙已晤庆午,欲联络湖南团体中人,庆午应之。而同人中有不欲者,故约于今日集议。既至,庆午先提议。星台则主以吾团体(华兴会)与之联合之说。庆午则主形式上入孙逸仙会,而精神上仍存吾团体之说。刘林生则主张不入孙会之说。余则言,既有入会不入会之别,则当研究将来入会者与不入会者之关系如何。其余亦各有所说,终莫能定谁是,遂以“个人自由”一言了结而罢。(30)

由此可见陈天华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态度最为坚决。这是陈天华从联络会党、建立革命团体到成立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贯思想。在当时应是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的政治主张。小说《狮子吼》前八回未曾写到“同盟会”的成立,更不可能描述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但在《狮子吼·楔子》中提到《光复纪事本末》,“前编是言光复的事”,作者有可能构思过革命党人武装斗争中的人物和情节,可惜这些描写都无法见到了。至于“后编是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皆因作者早逝而未曾经历的事件,如果写成则纯属理想之作了。

注释:

①陈天华的生辰年月日,生年已知,月日不详。其族孙陈冠雄同志给笔者出示陈天华的抚子陈远凤先生1982年3月20日给陈冠雄的亲笔信。信中说:“陈天华的生辰日期是清光绪元年乙亥年正月二十九日吉时。”据此可确定陈天华生于1875年3月6日。

②谭人凤:《石叟牌词》,《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期,第337页。

③④⑤⑥⑨(11)(15)(17)(23)(25)(27)(29)《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版,第137页、第109页、第98页、第196页、第100页、第77页、第105页、第208页、第120页、第163页、第168页、第44页。

⑦(30)宋教仁:《我之历史》,《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 版,第566页、第546页。

⑧《民报》第二号,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⑩《民报》第二号《狮子吼》第二页,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

(12)《民报》第二号《狮子吼》第四页,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

(13)《民报》第二号《狮子吼》第十页,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

(14)《民报》第五号《狮子吼》第一页,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

(16)梁启超曾写《新中国未来记》,乃宣扬立宪运动理想的小说。陈天华杂剧《黄帝魂》特在眉批中说明:“看官须知这个新中国少年并不是日本横滨市保皇会中人,切要留心,不可错被混过。”

(18)(19)《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9页、第276页。

(20)阿英《晚清小说史》评说:“此书在结构上,是很有缺点的。”就现存八回书中,至第三回才写到故事本身,似乎前二回叙述过多。但从作者计划写的三十回长篇大书的艺术构思来看,第三回以前的叙述和议论是必要的,其用意在于阐明全书主旨:发扬种族主义思想。纵观中外许多长篇小说中,前面用整章篇幅简叙故事情情节,或介绍人物形象,或阐述主题思想。这在整部作品的艺术结构上是可行的。

(21)《民报》第四号《狮子吼》第九页,1906年日本东京刊印。

(22)清·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下《乞儿》条云:“乙酉五月,福王出奔,有乞儿题诗百川桥上曰:‘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题毕,投水而死。”陈天华在小说中改写此条,意在表彰忠义之士,鞭挞统治集团的贪生怕死和卖国求荣。

(2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第120页。

(26)《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47页。

(28)《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第1页。

标签:;  ;  ;  ;  ;  ;  ;  ;  ;  ;  

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咆哮”作为一部现实与理想的作品_狮子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