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个代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的统一。“三个代表”反映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努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也就是说,生产力不仅推动着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推动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不仅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生产力作为社会的物质力量,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谁就赢得了历史的主动权,赢得了未来和进步。建党80年来,我们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经历了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的历史转变。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邓小平也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历史经验表明:正是由于我们推翻了反动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在,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进步的潮流更加需要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地改革那些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凡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凡是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就要实事求是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趋势,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当然,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者。我们承认在历史发展总的进程中是物质决定精神,同时也承认精神对于物质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我们承认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决不是唯一的因素。应当看到,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仅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这是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原因所在。建党80年来,我们党不仅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科学理论成果;我们党领导和创造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仅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而且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尤其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所形成的深远历史意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对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必将进一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一面旗帜。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新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更加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既是客观自然的过程,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的过程。“三个代表”抓住了人民群众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变革不像自然界那样是自发地实现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完成的。一方面,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它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因此,把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是统一的。因为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归根到底是通过生产力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而实现的。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离开了人,离开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生产力为最终决定因素的历史观,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价值观。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广大群众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所应当地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那些由少数人领导的并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还不可能超出一个剥削阶级取代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狭隘眼界。人民群众虽然参加了革命,却不能充分享受革命的成果;人民群众虽然创造了财富,却不能充分享受创造的财富。这种历史观与价值观严重背离的社会现象,只有当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285页)这样,在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后,才能真正当家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的主人。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他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建党8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发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革命精神,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利益的大调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基础,把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衡量标准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现在,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实现“十五”规划的各项宏伟目标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统一起来,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个代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之中,反映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
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党强,则社会主义兴;党弱,则社会主义亡。如果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实现这个过程的主体力量。我们党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是领导人民不断开拓新事业的核心,党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贯主张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等实践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党不加强自身建设,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就要重蹈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的覆辙,被历史淘汰出局,也就更谈不上领导人民去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内也产生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既要看到党的发展出现的新活力,也要看到党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党的各级干部要经常自省:“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这是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和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用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不断总结新的实践培育新的作风,努力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党建设好,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认识真理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造世界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够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永褒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执笔:葛洪泽)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党建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