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带动发展研究_创新驱动论文

加强创新带动发展研究_创新驱动论文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时代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反映了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适应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维持会受到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环境、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具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其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因应要素禀赋结构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新的发展环境,需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必须确保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耕地、淡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刚性约束不断强化,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一个显著特征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有利于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是显著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率,包括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全社会技术创新的激励结构,形成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进发的氛围,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提高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率,有利于将私人部门的创新活动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而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内生动力。

三是有利于实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升级,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筑战略桥梁。2010年中国GDP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水平达4283美元,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际经验,处于中高收入阶段的国家,有可能面临经济增长趋缓、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有些国家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发展水平接近技术前沿国家、低成本技术模仿的空间缩小的背景下,实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升级,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四是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赢得主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能有效降低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使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这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的生态环境压力,又有利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如何加强和深化对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研究

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应以“创新收益率”和“创新效率”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产业特殊的技术和经济属性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各种类型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条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为重点,研究解决中长期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构建国家、产业和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统一分析框架,深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探索。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因此其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有明显差异。反映在理论构建上,西方学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创新驱动转型完成后的一些微观问题上,而对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尤其是大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路径、重点领域和支持体系等宏观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基于系统的理论研究,构建起涵盖国家、产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统一分析框架,将会丰富创新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并将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深化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中有关增长模式、增长源泉等问题的探索。

其二,分析工业化国家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动态,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趋势与主要特征。尽管已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也有规律可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吸取工业强国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经验,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其三,研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瓶颈性”因素,明确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条件。“十二五”期间,中国要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必须切实改变低成本要素驱动增长模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活力。要从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找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瓶颈性”因素,明确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所需具备的重要环境条件。加强以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央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边界、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市场建设、共性技术供给、基础技术研发、技术扩展机构和项目的作用等问题,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条件,以激励创新性的资源向长期性、高风险的科技领域配置并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四,厘清不同类型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特殊障碍,指出各类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路径和重点。当前中国不同类型产业在发展阶段、竞争环境和技术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它们向创新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既面临一些共同问题,更有诸多具有显著产业特性的障碍。因此,对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产业或行业层面,以“产品架构”和“技术范式”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基于产业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案例研究,分析农业、模块化产业、一体化架构产业、连续流程产业、科学基础型产业、复杂产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具有不同技术和经济属性的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明确各类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路径和重点。

其五,探讨不同类型企业转向创新发展的潜力和条件,提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设计。在中国许多产业中,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所拥有的资源不同、目标迥异,如何协调这些企业创新发展的微观目标,使其能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相一致,是制定创新发展支持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对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企业层面,以创新型企业理论为基础,针对各类企业的目标指向和行为特征,提出与其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治理结构,把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标签:;  ;  ;  ;  

加强创新带动发展研究_创新驱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