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1)21-0039-07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一门学科、一项事业,科学性都是其生命力的源泉,都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命题,是一个永将伴随时代变迁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而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立足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探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意义特别重大。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在阶级社会普遍而客观的实践活动,不为哪一个社会形态所独有,且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阶级属性。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作为实践大力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作为学科、事业努力加以建设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性问题。在当代中国,离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内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内在要求,更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旗帜鲜明地标明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科学之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保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离科学化渐行渐远。正如列宁曾深刻指出的那样:“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我们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这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检验和证实,中国共产党9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建党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总结提炼,指出“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伟大成功的基本经验。”[2]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现实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情况仍然客观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其表现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否认或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仍有一些人无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属性,否认、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比如,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去意识形态化、去马克思主义化,保持科学的“客观”、“中立”立场,才能科学化,才能建成真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回避、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多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轻描淡写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浓墨重彩谈逸闻趣事、生活事件、花边新闻等都是此种情况的现实体现;还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多关心人们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少谈点政治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既反映这些人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知,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无知。二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现实中一些人由于不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时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属于此种情况。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和罗列,指出“‘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善于自我表现’,这是艺术欣赏课中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性恶’(或‘人性善’)是管理学的理论前提,这是管理学教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倡导纯粹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的、脱离社会要求和人民需要的所谓‘自我实现方案’,这是心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抽象的人的发展观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错误观点的表现”;“‘宗教产生于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宗教是提升国民道德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是宗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观点”。[3]可见,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此类观点的存在使这些课程非但不能对大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反倒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开展,背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正确方向。三是误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现实中一些人不懂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内涵,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当作思想垄断,认为是思想文化层面刻板老套、思想不解放的体现,违背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原则。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与运用,与解放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解放思想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根本不排斥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是要搞所谓的思想垄断,只是强调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于此,有学者指出:“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这种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5]这即是说,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国际惯例与通则,并非思想垄断,并不违背思想文化领域的民主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非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普遍原则。

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践中,没有真正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深刻和透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客观要求人们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才能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清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曾指出:“有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听到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非议,想用一点附加的东西、时髦的语言给马克思主义挣面子,这是不可取的。应该首先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才是真正捍卫马克思主义。”[6]而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可能自发产生,也不能不学自通,人们更不可能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克敌制胜。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求我们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和研究,把搞好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与研究工作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首要条件。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意味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固有实践规律推进实践发展,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学科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学科化以科学化为指向与归宿,科学化以学科化为条件和保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然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建设,提升学科化发展水平。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个新兴的学科和学术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改革开放的号角所催生、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所滋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长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学术体系中的重要一域。”[7]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近些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历程与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并对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当前,服务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下功夫:

第一,努力提升理论研究回应现实实践的水平和高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问题性……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实践的事业或活动的场域。”[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有自己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必须直面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常新的实践。理论研究只有源于实践、贴近实践,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实现真正的学科化发展,才有助于推进实践的科学化。在当代中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关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回应不够,存在脱离、疏远实践的倾向。一是理论研究呈“学院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学院化的发展取向,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者致力于、满足于或局限于在‘象牙塔’内构建自己的‘精致科学’。”[9]更愿在书斋文献中“皓首穷经”、“冥思苦想”而不闻不问社会现实,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情况,也不用自己的触觉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更不用自己的头脑基于实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考。对于这种情况,有学者称之为“学院走向”,[10]本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本来理论与现实问题“走进学院”,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和现实问题获得理性认知和学理解答的必然方式,但理论单方面地“走进学院”、“囿于书斋”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无论是对于推动理论发展,还是对于推进实践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不着眼于对现实实践作理论思考,也不回应实践的新变化、新发展与新挑战,无法加以运用和转化,只能束之高阁、装点门面,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成果的形成脱离了现实实践,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之间相距甚远。二是理论研究问题意识不够鲜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实践中,往往可以听到不少硕士生、博士生感慨无题可选、无文可做,为选择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而犯难,为完成一篇科研习作或课程论文而纠结,仿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课题都已被人悉数涉及,诸多问题都已得到充分探讨,难以找到科研的“问题域”或“处女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少研究成果不回答实践中的鲜活问题,不直面问题求解,不解决真正的现实问题,而是空发议论;或隔靴搔痒式地探讨问题;或者是对问题的论证越来越繁琐;一些成果停留于对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进行梳理、串联、注释,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个人独到见解的表达,等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些研究“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人云亦云、不假思索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传达宣传之学。”[11]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在于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乏。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为即便是面向实践开展研究,也会因找不到“问题”而无法让研究真正深入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要服务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然要求理论研究贴近实践发展,直面实践问题开展理论探讨,提升理论研究回应现实实践的水平和高度。唯有如此,理论成果才能为实践所用,才能有益于科学化的实践推进和水平提升。

第二,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科化素养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推进,既离不开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推动,也离不开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而言,队伍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科理论队伍。这两支队伍都存在学科化素养问题,并且他们的学科化素养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无论对于哪一支队伍,其学科化素养实际上都内涵着理论素养、实践素养两重要求,只不过侧重有所不同。对于工作队伍来讲,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求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也要求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武装,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实了大量的学科专业人才,极大地改观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构成。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学科专业素养问题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够充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谁都可以干,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有关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调查也显示,对于辅导员工作这样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就有相当数量人员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与岗位对学科专业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情况表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需要通过培养、培训、选拔等多种手段,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学科专业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队伍而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无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武装,这一点人所共知且不会有所质疑。问题在于不少人认识不到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理论研究者需要实践素养,这是其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由校门到校门的纯学生身份出身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他们或者根本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经历,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经历不足,缺乏实践体验,在理论研究中从概念到概念,更多地进行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和理论演绎,致使其研究成果与实践之间产生隔膜,不能抓住实践问题的症结与要害,也不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之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学科素养,一定要认识到不仅要进行学理的培养与提高,还要开展实践的锻炼和涵养,增进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认识和感悟。

第三,切实遵循学科建设固有规律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生,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所推动,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是一件好事,但也在学科快速发展的繁荣背后,仍有一些隐忧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学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有悖学科发展惯有规律的现象。比如,学科发展中存在泛化学科领域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联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期,有学者曾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研究方向的设置进行过统计和分析,发现本学科在研究生招生中“通过使用‘与’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扩展到了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几乎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12]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超越了自己本应所在的学科领域,学科领域的泛化必然同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失却学科独立品性,其学科成果的独特价值必然大打折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设置得到重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的设置情况得到极大改观和规范,但直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仍然存在着相关学科的人到本学科寻找“临时码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无疑无助于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学科建设。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讲,都有本学科独有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分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科领域的不同。一个学科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聚焦所在学科的特殊问题,才能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区分的意义上更好地搞好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泛化学科领域,无疑有悖于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将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一言以蔽之,学科建设是件高度科学化的事情,只有遵循学科建设的固有规律,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建设工作,推进学科发展。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最终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性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度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关键在于能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实践状况和发展水平,与时俱进地推进实践发展,实现其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要与时俱进,关键在于把握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要素要充分体现时代性。

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的观念与认识前提,实践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内涵着理念、要素的科学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性的实践,伴随时代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发展,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念、要素是否具有科学性,本身并没有统一的、不变的标准。它们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要看其是否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相符合,是否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开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科学与否的根本判断标准在于时代标准,凡是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就具有科学性,凡是与时代发展要求相违背,就会违背科学性。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思想政治理念及实践要素要实现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比如,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愈来愈高,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日渐多元的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与做法,而是要突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当代要求,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强调人们要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在教育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鼓舞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要求。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念要求,反映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方面的时代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等人的要素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物的要素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实质是各要素的实践互动和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无疑要求每一个实践要素都具有科学性,经得起科学性的审视。在人的要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提高他们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这实质上涉及前文提到的队伍素养和水平的问题。而在物的要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则要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每一个要素都经得起科学性的考量。何谓经得起科学性的考量?笔者以为,根本在于这些要素经得起时代挑剔和实践检验。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情境的提出和形成,充分把握当今的时代脉搏和时代特征,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疑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使之既与既往的教育内容相承接,又与当下的时代要求相吻合,还与今后的教育安排不冲突;既符合教育者的施教实际,也符合受教育者的受教特性,还与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保持协调;既考虑到已经具备的教育基础和最切近的教育目标,也兼顾到教育的继续深入开展,体现出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要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富有客观规律性,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把握并非一件简单轻松、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丰富的实践积累和艰苦的理论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推进实践开展,努力按规律办事。离开对实践规律的生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不可能真正实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系统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远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不仅留下了许多超越时空局限的优秀传统美德,而且积淀了关于如何推进德治教化的实践智慧和理论成果,为今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提供了历史智慧。近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90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把思想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成功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宣传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积淀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与实践智慧,这些都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当前要强化研究和探索。其次,要善于总结和提炼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智慧。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了鲜活生动的实践建设,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实践应该得到理论层面的总结,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供最直接的实践智慧。全国高校系统2010年曾围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题,深入研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八个“紧密结合”的问题(即推进知识、能力的培育与价值观的培育紧密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学生和学生自我服务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即时应对和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13]),这八个“紧密结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其科学化规律的学理把握,值得深入研究。再次,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本身的学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最核心层面的理论问题之一,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具有根本性,需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发展不断深化研究。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务求富有创新性。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僵化保守,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当前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时代呼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要努力扎根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所谓扎根现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立足现实土壤,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当下的实践基础去谋求创新。只有对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建设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教育对象内容等发生的最新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才可能谈得上有针对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来讲,2010年夏天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情捧场和真心喜欢,一时间“根叔”成为大学校园的网络明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李培根校长的毕业致辞是一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例,他把传统意义上在毕业之际对大学生的教导、忠告与劝诫以大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之所以如此,根本在于李培根校长的毕业致辞立足世情、国情、校情的鲜活实际深刻说理,嵌入大量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和生活事件,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切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所谓放眼世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实践创新中眼界要开阔,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要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的实践中善于借鉴域外开展德治教化的积极成果。所谓面向未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为了发展而创新,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而创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要前瞻未来,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创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科学发展需要。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实现科学发展,应该具备面向未来的实践品格。

标签:;  ;  ;  ;  ;  ;  ;  ;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