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大客流组织的新型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论文_王卓瑛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摘要:交通科技的发展正一步步推动着交通工具的革新,多样、高效的交通工具在不断扩张、优化,公共交通建筑在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交通建筑的不断优化具体体现在对建筑的组织设计上。本文以国内首个下沉开敞式轨道交通车站上海赛车场站为例,结合周边环境设计,建立大客流有序组织的流线设计、辅助适宜的环境设计,有效竖立大客流的候车心理预期(能看到站台、能看到车站进站,能看到客流运动的现状),实现“散场爆发性客流”的有序组织。

关键词:交通建筑;大客流;交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也逐渐成为决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城市交通建筑的建设来体现,因此,决定着交通建筑的结构和职能的交通建筑设计理念也成为了交通建筑建设的关键点。

1 交通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在综合性较强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城市交通建筑往往坐落于城市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例如火车站、客运站、码头等综合性城市交通建筑,经常会伴随着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成为各种交通工具的集合地。一旦交通建筑的设计不尽合理,就很容易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甚至是整个交通系统的瘫痪,因此,交通部门必须要加大交通建筑的初期设计时期的投入,不断更新交通建筑空间模式,使交通建筑具有足够强大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在这种不断更新的交通体系模式中,交通建筑也不再单纯指与交通相关的建筑单体,而是朝着区域性城市综合体的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正视交通建筑与其它城市建筑的关系,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发展,形成一套以交通建筑为中心,商业、娱乐、文化并存的城市综合体。

2 交通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2.1 基于城市特点的建筑造型设计

在交通建筑的设计中,基于城市特点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规划、交通的布局上,在建筑的造型上也有所体现。在实际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提炼各城市独有的城市元素,突出城市的发展的特点,并使其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充分表达,如将具有代表性城市标志物放置在交通建筑的入口、楼体表面或者建筑周边等位置。

2.2 高利用率的建筑空间设计

现代交通建筑的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理念,在对建筑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将设计思维延伸至空间立体层面,从视觉感官和空间实用性的角度对交通建筑内的空间进行设计,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同时,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并以此充分展现交通建筑内部的空间特质。就交通建筑内部开放性空间的功能来说,可以多种多样,既能作为餐饮、观览、候车的场所,又能当作过厅等来使用。因此就需要充足的空间来作为活动的场所,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重要。

2.3 交通系统性

交通系统性包含两部分:保证驾车人群停车的流畅及停车后进入建筑的便捷;如何引导步行人群进入交通建筑。人员流动便是交通系统性的体现,出于提高人员流动顺畅性的目的,如何方便的引导人群进入交通建筑是关键,人流量较大的交通建筑对这方面的设计要求则更为严格,需要根据交通建筑周边的布局进行位置规划。

2.4 建筑的流线型设计

大多数交通建筑都伴随着庞大的人、车流量,因此人员、车辆的出入是否便利以及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换乘流畅度成为了决定交通建筑系统是否完善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人员、车辆出入的便利性和流畅性,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结构分布以及交通情况对建筑的人车流通程序进行设计,最常见的流通程序就是流线型流通程序,作为交通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交通建筑内外的人员、车辆及其它流线的组织流通,可有效提高人流、车流出入的便利程度,同时解决建筑的交通拥堵问题。

3 上海赛车场站总平面及建筑布置

轨道交通11号线上海赛车场站是上海国际赛车场通往市区方向的唯一轨交线路。该站位于上海国际赛车场直径150m圆形广场的中心位置,北面为赛车场主看台,如图1所示。车站为下沉敞开式侧式站台车站,站厅设于地面。车站呈东西走向。侧站台长140m,宽度为7m+7m。其中部敞开,两端区间浅埋。地面上设4个扇形站厅,分设在站台的两端,每个站厅有2个4m宽出入口直接通向广场,乘客通过与站厅连接的四组室外楼扶梯(3m宽楼梯及1部扶梯)及四组1.8m宽室内楼梯下至两侧站台。东西两侧设站厅玻璃连廊(3m宽)连接南北站厅或下至跨线天桥夹层,并继续通过室内楼梯及设于夹层的2.4m宽连廊下至两侧站台。

图1 上海赛车场站平面示意图

4 总平面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嘉定新城站~安亭汽车城站~罗山路站)工程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报告》的客流预测资料11号线2037年早、高峰小时预测客流量,安亭至市区方向上客量为2694人/小时,下客量为51人/小时;市区至安亭方向,上客量为46人/小时,下客量为2153人/小时,正常运营期间全日总上客量为12470人/日,总下客量为13977人/日,上、下客流总计为26447人/日。本站设计客流量采用超高峰系数1.2。同时,该站存在着在F1赛事期间,20万观众中的40%,大约8万人需要在2~3h内由本站经轨道交通11线疏解输送完毕。

考虑到F1赛事时的突发客流,站厅的非付费区内预留设置人工售票的空间,同时,付费区选用双向检票机,且预留人工检票的空间,以应付赛事时的单向客流疏散。站厅设计为通过式,即在赛事高峰时,通过站厅外圆形广场的人工疏导,控制进入站厅的人数,避免站厅和站台区的拥挤。站厅效果图如图2。

图2 站厅效果图

由于F-1赛事时的单向突发客流远大于车站远期(2031年)预测客流量,故成为决定站台宽度的控制因素,同时由于站厅与站台之间的楼梯和自动扶梯均布置在站台有效宽度以外,则站台的宽度仅按满足赛事疏解时6节车辆编组和每小时30对列车(单侧站台每4分钟发一列车)行车密度条件下满载客流量计算确定。

考虑车站的具体情况,在有效站台宽度外尚有一定富裕公共场地空间可以利用,当满载列车未发车时,站台层公共区仍能容纳相当于一列满载列车的乘客和工作人员停留空间,因此有效站台宽度按7m取用。即使不考虑站台外的公共场地空间,在一列车满载情况下,站台上仍可容留1722人,相当于92.5%的一列满载列车客流。站台效果图如图3。

图3 站台效果图

车站的安全出入口数量、宽度、竖向交通中楼梯的数量、宽度,严格遵照消防疏散安全规定,经计算共设置8处出入口,8座楼梯总宽为19.2m(3m×4+1.8m×4),另设置四座自动扶梯。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在最不利条件下(即赛车期左、右线各停放一列满载乘客列车,站台内仍集结待上车的两列满载客流及工作人员共7490人),能及时从站台层疏散到站厅层安全地区。安全出入口的总宽度为32m(4m×2×4),则7490/(66.7×32)=3.5分钟,符合安全疏散的时间要求。

5 主要设计特点

5.1 建筑功能:以人为本,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

以往的轨道交通出于安全考虑,在大量突发人流的情况下,大都采用封站的做法。此次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为保证8万人在2小时左右安全疏散,在总平面设计上采用分散式的地面站厅,在剖面上采用下沉敞开式的站台和斜坡面的水景广场,让大量观众在赛后期间围绕直径150m的圆形车站及广场外环行,既可了望站内情况,避免拥挤,又可在水景广场中观景、观水、亲水,缓解焦急等车心情。这也是为确保疏散安全而采用的下沉敞开式车站设计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5.2 经济、环保:节省工程投资,减少能源的消耗

传统全封闭式地下车站由于需采用完整的通风、空调系统,轨面埋深较深(需埋在广场地坪以下13m左右),不仅能耗大,投资多,运营成本高,且闷闭的空间易造成心里的紧张应对突发客流的安全风险大。本次采用的下沉敞开式车站,轨面标高可控制在广场地坪以下7m左右,车站工程投资减半、使用能耗低、运营成本也可大幅度降低。下沉式水景大面积水体有利于自然散热,单体中的架空透气层等增加了自然采光通风,可以有效地消除暗房间,改善环境,节约能源。

5.3 艺术与环境:把握地域文脉和上海世界级大城市发展目标的文化定位,创造地域性和国际性相结合、反映时代特点的建筑艺术环境

车站所处圆形中心广场位于赛车场用地内的北部赛车区与南部旅游渡假区之间的过渡段,为体现安亭地区的汽车产业文化和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车站和水景广场被定位为反映汽车文化的景点工程,以圆形的汽车部件—方向盘、车轮或其片段作为母题,以较小体量的建筑和水景、绿化、小品等的组合来烘托主看台建筑,营造出生动优美、引人入胜的广场整体环境。

6 结论

11号线的建设不仅密切联系上海中心城中四个副中心之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和花木的联系,同时也联接上海两个世界级重要的体育文化设施——上海F1赛车场和上海迪士尼乐园,这对促进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升级,嘉定区、浦东川沙地区的开发建设,保障上海国际赛车场(F1)、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设运营具有关键作用。

在F1赛事期间,11号线承担20万观众中的约50%(10万人)的疏散工作。上海赛车场站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环形广场的中心位置设置敞开式地铁车站,利用外围直径150m区域设置下沉式景观喷泉绿化广场,车站外的乘客在站外可以直视车站站台及列车进出站,辅助车站外围合理的环境和流线设计,有助乘客建立集中离场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实现了“散场时段”爆发性大客流有序组织集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天栋.交通建筑设计理念及应用略述[J].城市建筑,2015(15):63-63.

[2]郭笑平,李纯.膜结构的空间创造——介绍21世纪斯图加特火车站创作构思[J].世界建筑, 2000(9): 53-54.

[3]孙力扬.景观与建筑——融干风景和水景中的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J]. 华中建筑, 2004(1): 32-41.

[5]盛晖.铁路旅客车站现代化的设计探讨——浅谈两个建筑实例的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02(4):36—37.

[6]袁姗.分析我 国交通 建筑的特点 [J].山西建筑 ,2007,33(10):85—86.

论文作者:王卓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基于突发大客流组织的新型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论文_王卓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