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休闲视角下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_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休闲视角下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_生态环境论文

基于城市休闲视角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城市论文,生态园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言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分别从生态和园林的视角对“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建设规划与实施步骤等作了有益探索。如穆立蔷、程政红、彭镇华等人分别对园林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效应,以及将其运用到城市环境检测和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论述[1-3],展现了园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科学依据;王浩等人指出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要有理论支撑,即要以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并要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方案[4]。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2004年深圳市响应建设部的号召,率先申报“生态园林城市”,2006年接受了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评组的考核,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5];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福州、厦门、三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6];2007年拉萨市提出到2012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0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的通知》,对江西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进行了部署。无论是在省级层面还是具体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既是对发展方式转变的适应性调整,也是当下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新要求。

      为适应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的需要,学者们开展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的研究:如廖立鹃、朱朝、李安静、王岩等人针对某一城市或某个地区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出了构想或对策[8-10]。通过学术回顾得知,学界对城市生态园林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生态园林概念内涵的探讨;(2)生态园林植物的功能效应与配置模式;(3)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4)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5)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价指标与技术方法;(6)生态园林与生态文化的关系;(7)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与个案研究。

      这些研究为生态园林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但从城市休闲的角度,认识生态园林建设的作用,探讨生态园林建设方式的研究成果则甚为鲜见。而事实上,城市休闲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态园林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城市居民开展休闲等活动的重要空间。所以不能孤立地从生态与环境的角度去探讨生态园林的建设方式,还必须将其放置在城市休闲发展和休闲空间拓展的价值层面,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进行探讨。

      二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园林”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后,近30年来,其概念及内涵不断地有新的解读。一般认为,生态园林是应用生态学和园林艺术美学,采用生态、园林、文化工程和系统工程将城市中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体系藕合在一起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园林一般表现为:城市市民公园和休闲广场,依托城市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景观带、城市滨江和滨湖公园等绿地公园、古典园林、城郊生态农庄、大型旅游主题公园等。它包括以下内涵:生态园林在空间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园林景观和园林空间环境;在时间上应该体现相宜的季相色彩,体现植物随着季节、年龄变化而产生的更替现象、生命周期;在植物配植上,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层次,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充分利用环境因子,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的城市风貌,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交通上对外通达性好,对内有自然步道和生态步道、健康步道、适度机动车道等组合的步行、游览、消防等道路系统。

      三 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休闲的关联性

      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休闲发展表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两者具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1.生态园林是城市休闲区的有机构成和城市休闲的有效载体

      就城市休闲区来说,城市的中心广场、商业游憩区、市民公园、城市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等区块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市民公园、城市景观带和城市绿地公园等都是生态园林的典型表现形态。在这些生态园林中,植物类型丰富,空间层次感强,造园手法多样,景观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同时植物通过高低、层次、色彩、姿态和芳香的组合与变化,可以陶冶人的精神,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其中,绿色植物的布局、构图、造型与园区雕塑、小品建筑、历史遗迹等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人们休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说,生态园林是城市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区划,是城市休闲区的有机构成。就城市休闲的载体来说,在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时代[11],生态园林的建设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因为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优化组合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特别是“双休日”和节日郊野游憩的需要。生态园林具有积极的文化与科普教育功能,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城市休闲的有效载体。城市园林由园林空间及附着其上的雕塑、书法、绘画、园艺、盆景及木雕等艺术部分构成,可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艺术熏陶与美的教育,陶冶人们的情操,于无声处提高人们的文化与艺术素养;生态园林本身蕴含丰富的植物学、生态学、园林学和物候学知识,使人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激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维护生态的主动性。另外,城市休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空间作为载体,人的休闲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类型的空间,休闲体验的好坏与休闲游憩空间的质量息息相关。生态园林是一个和谐的绿地系统,是一个舒适的绿色空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环境空间,这是城市居民进行城市休闲的优美环境,是他们进行城市休闲的理想场所,因而是他们进行城市休闲的有效载体。

      2.城市休闲是生态园林的功能体现

      城市被“水泥森林”填塞,被汽车噪音和尾气充斥,加上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局促感、紧迫感、挤压感让居民感觉心理压力大,需要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来释放,而生态园林是城市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它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所,又使人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人文生态空间,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愉悦情怀,有助于健康。生态园林也是城市居民开展人际交往、摆脱内心孤独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城市文化性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生态园林建设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其最终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系列适合休闲的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闲适的休闲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浓厚的休闲氛围,从而为市民提供有品位的休闲生活。

      四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中国的生态园林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态公园、生态景区和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同时,在生态园林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生态园林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贪大、求多、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内涵等等,剖析生态园林建设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误区:

      1.建设模式和实现形式的误区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模式上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内容上存在误区,认为种树植草越多越好。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城市,为了景观效果和立竿见影,不考虑自身遮阴需求,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地,结果效果不好;部分北方城市不考虑降雨量少、土地干旱的现实,却大面积的种植各种树木甚至名贵树木,结果成活率很低,损失巨大。二是建设形式上存在误区,认为“大广场”+“大喷泉”是园林建设的“标配”。受追求政绩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中国很多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注重面子工程,盲目跟风,形成“广场热”“喷泉热”“雕塑热”“草坪热”和“景观大道热”等热潮,其结果是虽然实现了景观整治的形式美,保证了视觉冲击力,却影响了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历史传统的功能效果。

      实现形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存在简单化思维,简单地认为园林绿化=亮化+美化。许多城市管理者没有准确理解城市生态园林的涵义,将其内涵简单化,将园林城市建设简单地看做城市亮化+美化,导致各种矫揉造作的景观作品大量涌现。其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美化城市,反而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视觉,更降低了城市品位。

      2.主导意志与功能定位的误区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园林绿地建设中,一味地体现长官意志和个人色彩。大到绿地规划方案、绿地形式、建筑小品的种类,小到种什么树、种什么花、铺什么草坪,建筑小品的颜色等都由领导说了算,根据领导的意志来决定,最终由长官的个人爱好决定园林的建设方向和个性特征。同时,正在建设的大量城市公园绿地中,有些绿地规划建设仅仅着眼于城市空间的大尺度的拓展,没有考虑与人类活动的相容性,既造成土地资源的空置和闲置,也造成交通与生活的不便,这是完全忽视城市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乐功能导致的结果。有的地方,城市开敞空间是越拆越多了,但可供市民聚集活动的场所却相对越来越少,有悖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旨意,是其功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3.生态构建与绿化方式的误区

      在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植物的种类越多越杂就越能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但由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现象,造成植物间不能共生共荣。比如,核桃树旁边不能种苹果树、海棠等蔷薇属花木和多种草本花卉,因为核桃树的根、茎、叶会分泌一些有毒物质,对这些植物造成伤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园林绿化就是“克隆”自然。一些地方为了实现园林造景的“短、平、快”,时常出现克隆自然的情形,其结果是盲目地模仿自然,或因环境不适,或因水土不服,或因气候不宜,造成效果不佳甚至劳民伤财。或者由于没有准确理解“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精神实质,不区分区域特质、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因素,盲目克隆自然,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进行园林绿化。

      4.文化表现与遗产维护的误区

      将历史文化融入园林建设是园林建设的目标之一,但一些园林的建设者由于对历史文化理解不深或者理解偏差,导致生态园林绿化过分追求人工景观,以至于繁琐的构图、丰富的材料、缤纷的色彩、粗劣的雕塑、堆砌的小品和牵强的主题成为许多园林文化设计的主旋律,而真正的城市历史与文化得不到有力体现。更有甚者,在城市滨水区、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街巷,建设所谓的仿古街和现代化广场,摆放所谓盆栽树木和花卉,栽种外来引进的树木花草,完全违背历史文化遗产底蕴和氛围,实际上对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造成不适和破坏。

      五 城市休闲视角下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

      城市休闲视角下的生态园林建设面临着新任务,生态园林的建设一方面要遵循园林建设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市民休闲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要关注城市休闲功能的配置与满足,具体要求如下:

      1.决策机制上做到社区参与

      在休闲视角下,生态园林首先应具有城市游憩功能,而游憩的主体是城市居民,因此,在决策机制中要充分体现社区参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努力反映大众的意愿,在建设方案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积极吸收他们的智慧,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生态园林建设的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将群众意愿与领导意志和专家意见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生态园林建设朝着科学性、人性化、法治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减少建设的盲目性。同时,生态园林建设应本着为了居民、方便居民的原则,建成后的生态园林要向居民开放,并适时地改善休闲环境和增设相关休闲设施。

      2.主题定位上紧扣当地地脉与文脉

      不同的区域,其环境、景观、风情各不相同,因此,在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重视其主题定位。在生态园林主题定位上,要抓住城市地脉与文脉,努力突出地方性,以分类建设城市生态园林,让生态园林成为城市的名片和专属指纹。

      (1)具有“花园”特色的生态园林

      这类园林应在尊重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景观和绿地系统的设计,以树木花草藤蔓等植物构建大尺度、立体化、四季如春的花园。例如,厦门、杭州、深圳、南昌、贵阳等城市的生态园林。同时,再注入自身表现城市个性的历史文脉,比如,南昌应抓住其“依山(梅岭)、傍湖(鄱阳湖)、拥江(赣江)”的自然地理形势,塑造其“山江湖都会”的城市主题形象,建设森林城市、湿地城市、花园城市,以此来突出南昌绿色生态魅力。

      (2)具有“古典”特色的生态园林

      这类园林大多有古典园林的基础或城市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格局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古典”特色的生态园林。例如苏州、无锡、成都、赣州、景德镇等城市的生态园林。苏州打造生态园林,应突出江南水乡的古典特色,景德镇则应突出“中国瓷都”的古典韵味。

      (3)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园林

      这类园林大多根据依山傍海(水)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形成山、海(水)、林环绕呼应的、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园林。例如井冈山、威海、三亚、桂林、九江、宜春等城市的生态园林。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威海应突出海洋风情,三亚则应突出热带的椰风海韵。

      3.整体规划上注重人地和谐

      在生态园林整体设计中,应考虑将人的活动与建筑、环境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使四者和谐统一,以便使休闲者(人)达到视觉上的深度体验。生态园林建设要坚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人、建筑、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间的和谐共存。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理想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应根据城市人文、生态与环境条件,联系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既要体现人类“融入自然”的和谐愿望,又要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野趣追求,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为了人的宗旨体现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真正使园林、城市、人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

      (1)人与物的和谐

      即人与建筑和设施的和谐。人工建筑和设施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园林建设要充分考虑这些建筑和设施与人的活动的方便度、舒适度、美观度之间的关系,要使人的活动与这些建筑和设施相得益彰,这些建筑对设施与人有益,对人有舒适、方便、美观之利。

      (2)人与境的和谐

      即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维护原有生态环境,以此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为此,既要将特定历史文化氛围和原生生态环境融入到现代生态园林绿色环境之中,还要在生态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加入碑文、摩崖石刻、小型传统建筑、文人骚客的丹青墨宝、微缩人文景观和历代名人手植的名花古树等元素[12]。也就是说,一方面将人的活动融入人文生态与环境体系中,最终实现人的活动与城市文脉、周边环境、原有生态相协调,对环境的总体规划与人的活动的设计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园林的人工景观和环境、生态系统要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体现一个主题,才能避免人-境的无序。

      (3)物与物的和谐

      即生物之间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就是要打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因此不仅要“宜人”同样要“宜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应该是一个和谐共荣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生物的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在绿化配置过程中,注意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现象。物与物的和谐,还包括色彩、季相、地带、花草、乔木与灌木、针叶与阔叶、落叶与常绿、树与藤蔓等的合理配置,也包括和建筑、设施、道路、景观、各类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体之间的合理布置与利用。

      4.功能配置上凸显休闲游憩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园林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一种摆设,城市生态园林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市民提供一种闲适生活与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休闲是其主要目标功能。所以,生态园林建设要强化休闲游憩功能,通过合理布置休闲游憩设施来提高其使用率。为此,要面向公众建设一批普适性的生态园林,配备齐全的休闲设施,使之成为兼具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休闲中心,使生态园林具备自然观光、绿地游憩、场地娱乐、室外运动等休闲功能,成为市民休闲综合体,以适应公众休闲需求多样发展的需要。同时应根据园林区位、规模面积和服务对象的综合情况来确定设施的规模、档次和风格,以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组合,建设人-地和谐的休闲场所。生态园林要努力建造大量具有人情味和有活力的休闲场地,使其绿地空间真正走进市民生活。例如,九江市南山公园按照“城市客厅”的理念设计,通过植被配置、色彩搭配、景观设计、空间处理等一系列精心安排,创造了家一样温馨的休闲环境。为了带给市民更多的休闲体验,生态园林应划分成若干不同的休闲游憩功能区,分别开展不同的游憩活动,以形成富有活力的游憩空间,九江市南山公园就被分为城市客厅公园、广场公园、山体公园三个功能区,不但扩展了休闲空间的广度、深度和延伸度,而且增强了休闲的氛围。

      生态园林绿地休闲设施综合体还要与周边休闲地(旅游区)建设相结合,通过设施与景区的组合与连接,扩大休闲空间的延伸面和增强休闲设施综合体功能[13]。例如,城市远郊生态园林绿地休闲设施综合体可与周边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资源相结合,如与宗教人文等资源结合形成宗教旅游;与茶场结合形成茶文化体验游;与森林结合,形成农业休闲或者林业观光游;与农业结合,形成乡村体验游,从而让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延伸效应。

      5.内涵建设上注重文化生态

      原生文化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休闲的重要吸引物,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努力凸显与营造文化生态。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各异。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沿海与内地、平原与高原、农耕区与游牧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呈现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特色。城市建设要保护好现有的历史遗产,依据自身的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氛围,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建设独具地方人文风情的生态园林,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游憩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融入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设计、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文化景观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例如,九江市南山公园的名称,取自于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较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元素。南山公园在人工景观建设中,设计了古浔城八景地雕:琵琶亭、浔阳楼、烟水亭、浪井、甘棠湖、能仁寺、天花宫、锁江楼,用芝麻黑花岗岩精心雕刻而成,较好地展现了昔日九江的历史风貌,充分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生态。

      6.个性打造上强调因地制宜

      生态园林是城市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空间,是市民闲暇时间调节心情的心灵驿站。基于休闲的考虑,求新、求异、求特是市民普遍的内在需求,因此如果生态园林千篇一律,就会造成市民的审美疲劳,对外地的游客也会失去吸引力。因此,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努力避免内容和形式的雷同,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必须因地制宜,将园林建设的一般原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当地自身资源、空间和环境确定建设模式和风格,比如尽量使用当地的草种、树种、花种、藤种植物。根据城市生态系统对绿地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建设思路,因为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型,都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它们的主导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独特的城市自然景观。具有地方性的城市自然景观是城市亮丽的名片,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休闲时代,为了城市休闲发展的需要,必须努力保护原生的城市自然景观,以彰显城市魅力。过去,由于我国园林植物种类较为单一,造成城市园林绿化风格和绿地个性缺失。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植物配置水平,加强地带性和生态型变种植物的筛选、驯化和选用,为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提供支撑。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外地特色物种,重点还是选用本地原产,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14]。从而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特色,凸显城市独有的性格和不同的质地。

标签:;  ;  ;  ;  ;  ;  ;  ;  ;  

城市休闲视角下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