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探讨——对济南郊区冷水沟村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南论文,水沟论文,郊区论文,中国农村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社区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必须完成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的转变。影响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的缺乏和有限的志向、财富有限的观念、人际关系中的互不信任心理、对政府权威的矛盾态度和传统文化价值观。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都得到迅速发展,但农村社区发展的目标应如何确立?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发展又面临哪些制约因素?我们希望通过对一个乡村社区——济南市郊区冷水沟村的典型研究,来探讨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冷水沟位于济南市东偏北,距市区约15公里,行政隶属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是个典型的农村社区,人口3839人,土地4219亩;农业是它最主要的产业,工商服务业开始发展;社区日趋开放,在周围的村落中处于中心村的地位;与王舍人镇和济南市有着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
一、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前提
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人们却大都相信,社区发展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引导社会变迁的行动过程〔1〕。 社区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
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是一种努力提高人类的生产效能以提供人们所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并增进一般社会福利的过程。它一般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的文盲、疾病和过早的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活动;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而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使广大的民众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经济发展的基本宗旨是提高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水平就要求一个社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比它的人口增长得更快。生活水平基本上是个物质概念,但它同时也包括了健康、教育和交通状况的改进,以及在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而增加了闲暇时间等。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第一,收入分配状况。在现代社会里,如果生活的改善只集中在少数人身上,那么仅仅提高平均生活水平而不考虑公平分配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发展的好处应该主要给予低收入人口。收入的再分配可能对于鼓励低收入人口去掌握权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发掘出没能充分发挥的聪明才智,使之能够为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作出贡献。第二,积累和消费。资本积累本身并不是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充足条件,但它无疑是一个必要条件。资本积累的多少取决于放弃消费的程度,而放弃消费必然产生一个矛盾,是近期就要求改善生活,还是为长期提高生活水平而努力呢?对富裕国家和地区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过分关注,可能会促使贫穷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现实的消费。为使现实的消费水平和未来消费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对于发展的目标以及它与各种不同的发展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有助于人们选择适当的发展方法。某些类型的投资,如提高教育水平、改进健康状况等,既具有明显的长期效益,同时也能满足提高目前生活水平的要求。第三,家庭结构。青年人结婚后继续与一方父母共同生活,并向公共财库提供自己的收入,这样的大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方面包括流动性、储蓄、冒险以及为了高收入而更多工作的意愿。由于经济抱负受到限制,也可能因为需要承担全部工作而只能获得部分报酬,个人动力受到挫伤。企业精神中的冒险性也在同样方式下受到损害。在大家庭里,储蓄或获得财产的需要性减少了,因为家庭从当前生产中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员和老人提供了保障。在空间和职业方面的流动性也受到限制。如果儿子有责任留在父亲的身边,只有当他的父亲死亡,从而解除了尽孝的义务后,他才能由农业转向工业,由自己的村庄转向其他地区。未婚的儿子可以去城市打短工,但他一定要回来。家庭结构本身对发展具有多大的重要性是难以估计的,然而,当经济发展由于积极的力量向前推进时,家庭结构中那些挡路的方面可能就会瓦解和改变。第四,制度和文化。亚当·斯密认为,如果政府提供了法律、诚实和低税率,经济发展就会随之而来。约翰·穆勒在这几项以外还加上了“公众智力的提高和外国技术的引进。”在通常情况下,政府和其他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强烈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很多文化已老到无用的程度,但还是强烈地支配着制度,难以改变或修正。这不仅适用于贪污、宗族关系、裙带作风、排外思想、对青年人的轻视等,而且还适用于蕴藏在经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习惯方式中的许多事情。第五,取得成功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就的动机和欲望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欲望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方面,如赚钱,使自己变成富翁;为家庭成员和较小范围内的亲友提供就业机会和有保障的未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自己在社区社会里的位置;为地方社区的福利和就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等。除了欲望这个促进经济发展的永动力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即警觉那些尚未开发的盈利机会,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勇于承担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等。
经济发展的目标如果仅限于纯经济方面,就会不幸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多面性和其他社会目标的存在。经济发展使社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改善。这包括以下几类情况:第一类是那些可以由个人支配、从而也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货币收入加以计量的那些方面,如个人住宅和饮食状况的改善、自行车及珠宝饰物的增加等。第二类则是虽然不能完全由个人决定是否消费,但仍然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方面,如公众健康、教育、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等。第三类是很难用货币标准衡量的方面,即由于社会交往的深入和活动面的扩大,或者是由于收入提高和个人状况的改善,使人们绷得很紧的生活之弦开始松弛下来,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对于社区成员来说,他们的最大社会收益,是伴随着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社会机会,增强了掌握个人命运的自主能力。在低收入群体,个人对自己的消遣方式、谋生方法以及休闲习惯几乎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他必须把自己少得可怜的收入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热量。由于他的财力十分有限,又受到在一般低收入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传统的制约,因而他的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当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收入超过了生存的基本需要时,人们才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掌握着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掌握自身命运的能力才会增强。随着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个人选择职业的机会增加,日常的消费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无论如何,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是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社区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互动过程。
二、农村社区发展的目标
目前,在冷水沟社区内外,无论村委领导还是乡镇负责人,谈论最多的是所谓“奔小康”问题。鉴于各地实现小康的热情和小康社会指标的模糊状态,山东省政府指导制订了“小康之乡(镇)标准”,这个标准基本上都是经济方面的指标。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元;②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③农民人均占有乡村两级公共积累1000元;④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⑤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以上;⑥农民人均占有家庭自有资产(原值)4500元,其中耐用消费品价值人均1500元以上;⑦人均消费水平1000元;⑧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⑨全面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⑩成人识字率达到90%。根据目前冷水沟的状况,可以说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问题在于,实现小康并不意味着冷水沟的社会经济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对于冷水沟的长期发展来说,完成社会经济的转型才是最重要的。
要想实现冷水沟社区的现代化,首要的一步是完成经济转型,即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的转变。
在1980年以前的中国,由于对食物的巨大需求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度低落,迫使国家把大部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用于农业。这样一来,许多人认为,发展农业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已经投入使用的、数量巨大的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很显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必然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也将提高。为了在更高的生活水平上供养更多的人口,必须增加农业生产。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意味着人均食物需求的增加,也需要扩大其他产品的供给。实际上,冷水沟要实现社区现代化,仅在农业上做文章是不够的。随着198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冷水沟的农业同全中国的农业一样,成为世界农业的一部分。冷水沟的农业不仅受政府农业政策的影响,而且还受国内其他经济部门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包括冷水沟在内的中国农业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业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第二;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产品的自给程度降低;第三,随着粮食重要性的降低,果品、蔬菜的重要性增加。农户在非农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农户的收入构成发生了变化。
应该看到,农业重要性的相对下降,甚至粮食自给率的不断下降,都不应被解释为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失败。相反,这是一个极成功、全面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战略中,农村经济发展方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推进而不是阻碍必然要求发生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基于此,冷水沟的社区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必须顺应这一大的趋势。首先的选择仍然是农业。这就是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压缩甚至完全放弃粮食生产,改种蔬菜和水果。其有利条件是:①蔬菜水果的收益高于粮食;②靠近济南市这一大市场;③土地水利条件适合;④运输方便;⑤投资较少;⑥技术成熟并便于掌握;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但这种选择也存在许多困难:①蔬菜种植劳动强度大,村民不愿作出牺牲;②周围非农就业机会多,已就业的村民不愿回乡种植蔬菜水果。非农工作报酬高、劳动强度低;③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冷水沟必须每年把一定数量的粮食上交政府,这就迫使社区发展粮食生产。农民并不具有土地经营的完全自主权。种什么和种多少仍受政府的控制。其次的选择是发展非农产业。这在冷水沟已具备了一定条件:①非农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②居民大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③基础设施较好;④居民的高度热情;⑤可供选择的技术;⑥充满机会的庞大市场。
三、农村社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社区的转型发展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诸种制约因素。经济学家罗斯托根据经济指标把所有社会的发展都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的大众消费阶段。所谓“起飞”,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股巨大的潮流,这股潮流的到来,是在经济增长的障碍消除以后,尤其是在资本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因而也就是在经济增长成为正常情况的时候〔2〕。显然,企业家的进取心同持续的资本积累和投资的结合, 被现代化理论家看作是发展的两股重要动力。而这两方面正是冷水沟发展非农产业的主要障碍。
冷水沟首先是缺乏企业家及其进取心。企业家及其进取心是由一个社会的文化历史环境培育的。企业家是不同生产要素的积极组织者,企业家的进取心是一种不断创新和追求业绩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家个人的高度进取精神可以打破各种经济上的束缚,使他找到通往经济成功之路,给他带来种种机遇并使他获得社会升迁。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从传统社会的狭隘经济关系向革新了的、复杂的现代经济的转变,有赖于人们事先改变价值观、态度和规范。现代化理论家P ·鲍尔也指出,经济能否取得成就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取决于根据能力态度而建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采取的组织措施,还取决于历史经验;而外部联系、市场机会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作用则是次要的〔3〕。
冷水沟的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着企业家的产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有限的志向。在冷水沟,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衣物,一定量的现钞,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甚至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农民毕竟是农民,农民就是吃苦受累的命,现在的生活状态已经很好了,以后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了。也许,农民生活的境况,他们有限的资源,儿童在缺乏民主的家庭中长大,以及农民长期被剥削的历史,造成了农民个人成就动机很低。在历史上,农民成功的机会很少,缺乏成就动机和宿命论进一步减少了这种机会。但是,如果农民完全满足于他们的所得,他们就不会改变现在的做法去增加生产和投入。第二,财富有限论。冷水沟人普遍相信,世界上财富的多寡是早已被限定的,并且总的来看供应不足。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耍手腕,只有通过侵夺、分割别人的利益,才能增加自己的财富,改善自己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十商九奸,要想赚钱,必须先丢掉良心。要良心还是要钱的矛盾时时折磨着那些想发家致富的人。他们不相信使买卖双方均能获益的事情。财富有限论的思想又使他们尽力抑制消费。那些收入多的农民被认为是攫取了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被大家所排斥。他们不愿受到邻居的冷遇,宁愿把财富藏起来。隐蔽消费限制了人们对财富占有的追求,当把新的消费品都藏在高墙之后时,他们又如何追赶时代呢?第三,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多疑和推诿心理。虽然人们更愿意相信农民道德的纯厚,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的温良恭俭让,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在包括冷水沟在内的几乎所有村在,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个人主义。他们缺乏合作,各村庄之间关系冷淡,村内四分五裂,人际关系中充满恐惧、嫉妒和不信任。即使是纯偶然的事件,他们也怀疑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动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是多疑和缺乏合作精神的,而且有一种几乎是病态的防卫心理。农民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是合作和发展规划的巨大障碍,任何社区的发展规划都是建立在人们可以合作地解决他们共同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环境中,社区无法把分散在居民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进行投资开发。几乎任何的发展项目都得不到村民的支持;他们也找不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放心地把钱交给他,让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第四,对政府权威的矛盾态度。农民之间的多疑和相互不信任也影响到他们对政府的态度。在冷水沟,村委会被视为政府的化身,农民与它的关系可以用疏远、冷漠和不信任来概括。长期被剥削的历史使农民习惯于对外界采取敌视态度。目前的农村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城市商人和政府愈来愈多的控制,农民常常是带着怀疑和恐惧来对待这些权威的。但是,农民为解决他们经验和能力之外的问题,又不得不依靠政府。这就造成了他们这样一种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自助能力低,希望依赖政府和权威,希望社区能出现一位叱咤风云的“能人”,带领社区奋发图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信任政府和权威,对那些不是剥削而是善意的行为也持怀疑态度,对村里现在的“小能人”更是从骨子里就透出不信任和恐惧。这种态度甚至弥漫在冷水沟村委会的所有成员中,已成为以集体优势实现社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第五,居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冷水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仍占有支配地位。他们留恋过去,缺乏文化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缺乏新知识是冷水沟农民的重要特征之一,甚至当工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新技术摆到农民们的面前时,他们也缺乏对新技术的热情。他们缺乏革新精神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经不起创新所要冒的风险。一方面,由于他们接受的教育普遍较少,对社区之外的世界了解不多,创新要冒的风险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收入较低,他们在得到最低的物质需求之前经受不起生产的剧烈下降,因而创新失误的惩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严厉的。
虽然我们不能为冷水沟社区的发展开出一付灵丹妙药,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冷水沟社会经济转轨的进程。要想消除这一障碍,则需要更新社区领导;普及教育,送本地人才外出培训,吸引外地人才来本地工作;引进外部的管理方式、资金和技术;鼓励革新和创造;完善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等等。如果不在上述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冷水沟将在等待中失去更多的机会。
冷水沟的非农收入已经超过了农业;冷水沟人已经正确地看到了非农产业的远大前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冷水沟社区的领导及全体居民,如何把握机遇,把分散的人力、财力、物力有效地集中起来,以集团的优势,创造冷水沟的美好未来!
四、农村社区发展的推动力量
1949年特别是1980年以来,冷水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所有制向以家庭为中心的半私有制的过渡已经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已经开始;纯粹的乡村社区正在城市化;传统文化所培育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文化靠拢;乡村社区日益开放;农民数量减少;农业和非农业的联系加强;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业缘关系的重要性则相对提高,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正式。
冷水沟社会变迁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积极影响。
第一,政府的推动。1949年以后,政府的权力已经直达农户。在人民公社体制以下,乡村实行的也是严格的计划经济,各级政府严格地控制着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1980年以后,又是政府的政策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随后,政府改变了许多有关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各级政府强有力地影响着冷水沟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土地制度、农业组织、教育制度、政治控制等方面。
第二,工业化。社会发展是与工业化直接相联系的。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他们与自己的家庭、阶级和社区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的家庭、阶级和社区的关系,社会单位的规模等,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变化。工业化还与一定的文化、城市生活而不是乡村生活、强调竞争而不是强调空想的社会态度相联系。工厂的建立,工业活动的开展,打破了冷水沟社区的封闭性和地域性及其血缘性,增进了社会的异质成分,促进了人口、商品和文化的流动,由于生产和市场的关系而把冷水沟纳入到一个更大的社区。随着封闭的打破,内外沟通的加强,冷水沟社区逐渐成为济南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城市化。由于邻近济南市,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冷水沟深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而且更多的年青人都倾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村里留下的大都是儿童和老人。另外,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家庭中拥有的一切现代化设施,也对冷水沟人发生了强烈的吸引。冷水沟居民在住房、家具、家用电器、服饰、饮食诸方面正在向城市靠拢。当城市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村社区的时候,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就开始了。
城市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的通常是有利的影响。首先,在城市地区,收入一般上升得很快,这就促使对农产品如蔬菜和牛奶的需求迅速扩大。由于这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正象现在的冷水沟那样,能够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无论是就总量还是就单个农户来看,以这种方式扩大的生产活动都能直接地增加收入。另外,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人口,这就又为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城市化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有助于农业的现代化。农村人口在城市寻找工作,并经常把收入返寄给在农村的家;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继续作一名兼业农民。市场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再次,城市中心为普及教育、增加旅游交往提供了机会,使农村人口更多地接触到新事物、新观念,拓宽了农民的活动面,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变化。最后,城市市场为农村提供了范围广泛、日益增加的各种工业消费品,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消费构成。
第四,商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扩大了收入;另一方面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增强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另外,商业化的发展也改变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传统的以亲情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宗教关系、邻居关系、平均主义逐渐被商业交换、竞争、契约关系等制度化关系所取代。“亲兄弟,明算帐”,由于时间的有用性及单位时间潜在收益的增加,使过去邻里之间无偿的互助行为,逐渐变得有偿。亲属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具有经济交换的性质。再则商业化使人际关系更加平等。在商业往来中,买卖双方都是平等的;在市场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老年人的权威,长幼有序的等级,以及以官本位为基础建立的上下尊卑关系,逐渐被打破。被代之以平等的交换关系。商业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它用理性取代了传统,以科学代替了神圣和禁忌,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平等、自由和民主。
注释:
〔1〕吴寒光主编《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2〕〔3〕〔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标签:农民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济南生活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