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张本延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张本延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文化的现状、样式、质态与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诉求并不完全匹配,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和民情基础薄弱。本文主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建设途径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与农村在资源分配、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整乡村经济结构,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乡村生态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符合生态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当代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环保意识,有助于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文化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综合发展具有极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乡村文化建设能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其实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乡村振兴为了农民,同时也必须依靠农民,因而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民素质的提高。从长远角度来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人才支撑。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积极推动作用,建设先进文化能够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层次文化需要,有利于整合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序良俗,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这个意义看,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早日树立乡风文明,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风气;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升农民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增收致富能力。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保障。

(二)建设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

战略的基础保障及重要支撑。近年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拉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各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凡是乡村文化建设做得不好的地方,其经济发展成果也会不好,而且社会治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反之,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地方,其经济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落实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必须把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文明新风等工作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塑造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三)乡村文化建设能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现实问题之一,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就是要建立双向对流、互补均衡的城乡关系。乡村文化建设能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对城乡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平等流通。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能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改善农民思想贫困现状;另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人力资源向乡村流动,推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有助于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乡村文化建设还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推进科技成果入乡机制,服务乡村经济,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发扬传统农业文化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之本,是一种社会精神形态,也是长期社会实践中所沉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因此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来开展古村落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探索政策,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建立村民主体参与机制,让村民自觉加入到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工作中,让村民从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的责任感。

应增强凝聚力,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我国传统文化保留了最淳朴的文化基因,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来源,文化产业又是文化资源实现市场化的一种价值体现。必须通过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合理的保护规划,来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二)调动农民群体积极性,促进人才回流

农村文化事业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人,而当前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状不容乐观。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克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实现城乡一体化,还要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回流。优秀的人才是发展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既要发掘农村经济潜力,为农民创建更多就业机会和平台,鼓励农民群体创业建设家乡,一展拳脚,还要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例如鼓励待业青年、退伍官兵回乡创业,或者鼓励青年大学生、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下乡实践,服务乡村,改善乡村的文化、卫生和教育等事业。同时,政府的基层部门也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和扶持政策,为乡村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争取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充实文化建设队伍,有效的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和投入机制

建设层面,关键要孵化和培育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效建设机制。地方文化和宣传相关部门要改变那种过于概念化、理论化的文化宣传模式,结合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政策制度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地方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调查力度,清楚掌握乡村文化名人、文化作品、文化传承、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建立、完善和规范民间文化档案。在清楚掌握地方文化资源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加大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并按照市场化发展要求,努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培育和创新性转化,不断发挥乡土文化人才在乡村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激活乡村文化创造空间,逐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投入层面,关键要构建积极的财政投入制度。乡村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建个“乡村书吧”、“乡村信息窗”,更不是让农民看几场电影,看几次演出,听听广播那么简单,繁荣乡村文化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撑,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形成一个清晰、可靠的财政投入体系。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预算多少、支出多少、怎样审计等都必须落实到位。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是现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生态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精神指引,需要引起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构建完善且系统的乡村文化体系,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行提供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付根源,贺彦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8):209.

[2]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09):9-15.

论文作者:张本延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3

标签:;  ;  ;  ;  ;  ;  ;  ;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张本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