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论文_李松松,吉淑娟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朔州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陀殿壁画和塑像是全寺的精华所在。现存壁画整体看起来保存相对完好,但细微观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害问题。笔者重点从壁画价值、壁画内容、壁画现状三方面论述了弥陀殿壁画,建议在保护和修复壁画时要注意科学性、不破坏原状性、兼容性及可逆性四点原则。

关键词: 弥陀殿 壁画 保护原则

序言:

朔州崇福寺是我国目前仅存不多的金代寺庙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朔州崇福寺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现有的成果主要以弥陀殿建筑本身、弥陀殿塑像和壁画的研究为主,主要有《朔州崇福寺》、《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特色》、《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崇福寺的前世今生》等。现有论著主要着眼于崇福寺的建筑价值分析和弥陀殿壁画的内容分析,缺少对壁画保存现状和相应对策的研究。

一、崇福寺概述

崇福寺座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城区,创建于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北朝南,山门、金刚殿、千佛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殿、地藏殿对称列于东西两侧,布局规整,规模宏大。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建于金皇统三年。弥陀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前檐五间装格扇,格扇精美,殿内彩塑20余尊,四周绘满壁画,壁画线条根根有力,人物个个传神,整个壁画构图得当,技法纯熟,艺术价值极高,是研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佛教信仰和传承的珍贵资料,备受世人瞩目,学术界称之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二、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壁画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写照。画匠在宗教壁画创作过程中,除了主要反应宗教内容外,他们当时生活的大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也会有意或无意的反映到壁画上,成为记载当时社会风俗的写照。弥陀殿壁画虽然主要以宗教内容为主,但不乏历史信息。佛陀所戴的花冠形制,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当时皇帝所佩戴的皇冠的形制,这是宗教世俗化的体现。佛陀讲经时手持的经卷,更是金朝时期书籍装订形式的直接反应。弥陀殿壁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与同时期岩山寺壁画迥异,且所绘内容清晰,壁画面积大,保存相对完整[[[] [8]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这两处寺庙的金代壁画是研究金朝不同领域历史文化珍贵的资料。

另外,就壁画所绘时间而论,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绘于金皇统年间,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绘于金大定七年,应县木塔底层金代增补的壁画绘于金明昌六年,虽然这三处壁画所绘内容不同,但如果从绘画手法、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来看,这三者本身就提供了金代中期壁画发展历程,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2)宗教价值

宗教壁画直接体现宗教特点,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宗教发展史最直观的史料。在弥陀殿东尽间南壁不到28平方米的壁画内就会有释迦佛、毗卢佛、药师佛等六位佛教常见人物,这六位佛教人物在壁画中所呈现出的形象正为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后人物的形象变化提供了直接资料。最典型的还是西山墙主像两侧的胁侍菩萨,看到过的人都会因为何菩萨还会有一对小胡须而困惑。然而,这正是弥陀殿壁画内容价值之所在。简言之,佛教中的菩萨在最初传入中国的几百年内是男性的形象,在唐末辽金时期随着地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菩萨开始转性由男性转向中性再转向女性。这一宗教本土化的具体情况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赘言[[]]。

(3)艺术价值

通观弥陀殿壁画,线条根根见力,色彩笔笔见功,画艺高超,构图得当,气势恢宏,技法纯熟,与同时期的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严谨的画风相比,风格迥然不同[[]]。其形象设计如佛陀体量高大但比例不失谐调,菩萨端庄慈祥却表情不显呆滞,小佛像和飞天的布列疏密有致,一丝不苟。画面布局主从有致,各种人物造型个性突出。绘画技法采用了重彩平涂和沥粉贴金,增强了画面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其色彩艳丽,不觉僵硬。设色以朱砂、石青、石绿、铅粉等为主,间用黄、白、赭、蓝、橙、紫诸色,古朴雅致。尤其是绘佛、菩萨,彩多朱绿,风格、体例和设色,唐风依存[[]],是一幅承袭晚唐画风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

三、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现状

1、壁画概况

弥陀殿壁画主要分布于前檐墙(东、西尽间)、东西山墙和后墙,后墙壁画上部分佛和菩萨已残损;两尽间和西山墙壁画保存较完好,基本上无残损地方;而东山墙壁画破损较为严重,缺损面积约30平方米。

2、壁画内容

东尽间:东尽间南壁有画像六尊,分上下两排。上排是释迦、毗卢、药师三尊佛像,下排绘有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三菩萨。释迦牟尼被佛教徒看作是超世的神,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除盖障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地藏王菩萨亦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演法图,是寺内最精美的部分之一。立姿,变化身,18 面,千手,手中各擎一件法器,下左为婆薮天,下右方为吉祥天。观音菩萨头上顶有五层佛头,顶层云气中托有一个莲台,胸前有六臂,其下置仰钵,钵内蛟龙一条。腹前十八条臂膀,每只手心中各有一眼,总计约有九百余只。

东西山墙:东西两壁各画三组说法图(原为六组,一组残缺),上画飞天。佛像结跏趺坐在莲法座上,眼神微微下视,人物造型大气,颇具唐代遗风。佛和菩萨身后皆有火焰形背光,主佛结跏趺坐,披朱色袈裟。

后墙:后壁画的佛、菩萨已残。后壁门榻上绘“八宝观”和“十六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四、壁画保存现状

1、北墙壁画

北墙壁画病害严重,仅存东西两块壁画,其余大部分地仗层脱落,无遗留壁画痕迹。西面壁画:从西向东延伸约10米,大体呈矩形,其左下角地仗层脱落,面积约1.2平方米,另外在距下底5厘米,距左边3米位置,呈三角状地仗层脱落,约12平方厘米。整体颜料层脱落较严重,达90%。局部有起甲现象。裂隙较为严重,4条从上垂直向下贯穿整个壁画。划痕有两处,一处位于距下底6厘米,距左边2.4米位置,一处距右边3厘米,距下底1米。蜘蛛网覆盖约占10%,零星分布于壁画各个地方。东面壁画:位于东边门两边约1米位置,颜料曾脱落较严重,达60%,局部起甲,裂隙一条,在门右上角至顶端,局部有蜘蛛网覆盖。

2、东尽间壁画

整幅壁画底端向上5厘米地仗层脱落;有3条裂隙,其中两条位于3位菩萨交界处,垂直贯穿壁画,另外一条位于中间菩萨右耳上方垂直延伸至顶端,约1米;颜料层脱落较为严重的有3块,左上和右上菩萨的脚部及莲花底座上大量脱落,面积分别为200平方厘米和1000平方厘米,左下菩萨及中下方菩萨下部连成一片,呈带状脱落,长约2米,宽约1厘米;另外局部有起甲现象。

3、西尽间壁画

该壁画底部毁坏严重,有长约5米,高约20厘米的前人修复痕迹,现为水泥表面。壁画中下部有裂隙至少四条,距离左边缘1.5米处有一条裂隙,垂直延伸,约有两米,接该裂隙顶端有一条长约1米向右延伸的裂隙,距离右边缘月1.7米处有一条垂直裂隙,垂直延伸大约至顶端,长约6米。壁画从低端向上约1.8米,颜料层脱落部位较多。靠左边的人物上身颜料层脱落面积较多,右边人物的腰的下部有一处面积约50平方厘米的颜料层脱落。

4、东墙壁画

东墙壁画病害较严重,仅存南北两块,中间大面积地仗层脱落,现已修复平整,无壁画痕迹。北面一块壁画:残留壁画呈倒直角梯形,上宽2.2米,下宽1.2米,有3米条裂隙,,下端颜料层呈点状脱落。南面一块壁画:从右边缘向左延伸14米处呈矩形状壁画,其下端向上延伸约4厘米呈条带状地仗层脱落;裂隙较多,纵横交错;颜料层脱落比较严重,70%均出现此种病害,并伴有起甲现象,其中主要有左边菩萨的背光,约200平方厘米,莲花底座右边缘,约300平方厘米。

5、山墙壁画

(1)左边主像加上两尊胁侍:

该部分壁画有4条垂直且平行的裂隙,每条从底部至墙的半腰,每条约长3-4米。两尊胁侍颜料层脱落比较多,主要在胁侍的下半身。左边胁侍头部右侧和腰部右侧有大块颜料层脱落,两个胁侍衣服起甲部位较多。整个壁画都有点状脱落现象。

(2)中间主像加两尊胁侍:

主像莲花座左部颜料层脱落,已不见原来颜色。主像头部光环和上身光环均有较多面积的颜料层脱落。左边胁侍与第一部分右边胁侍中间的花纹颜料层脱落。有四条垂直平行的裂隙,长约3米。

(3)右边主像加两尊胁侍

壁画有五条裂隙,总长度约3.5米。壁画底部有空鼓、起甲、颜料层脱落,横贯底部,左边胁侍与中间右边胁侍间有一部分花纹的颜料层脱落。主像佛头部有明显雨渍现象,覆盖整个头部。(表1总结上述壁画主要病害)

表1 弥陀殿壁画病害面积

(单位:裂隙、划痕长度:米;其余:平方米)

五、壁画保护建议

1、科学性

古人在进行寺庙建设和壁画绘制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古代科技技术[[[] [12]李树雪,杨小明,高策,《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艺术中的科学技术专题研究之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第6期,2002年12月。]],有效的减轻了保存壁画的难题之一——防潮。弥陀殿修建在高约2米的台基上,都是考虑了潮湿的危害。最典型的莫过于弥陀殿墙体的壁质构造。弥陀殿主要由土坯筑城,用于筑墙的土坯体的收缩率与墙体外表砂泥墙皮的收缩率接近,因而不会使墙体和壁面由于收缩不一而产生明显的裂隙和泥皮空鼓。而土坯泥皮墙体收缩自然产生的缝隙可以通风,易于墙内湿气流通。弥陀殿墙身下部的通风孔,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又有重要作用[[]]。我们对壁画的保护必须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为壁画管理人员提供依据。

2、不破坏原状

古建筑修复的最高境界就是和没修一样。壁画的修复也是如此,但不破坏原状并不是说对壁画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这里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化学措施、物理措施或生物措施对壁画原状做加固等处理。虽然我们现在对加固原料和保护色泽产品的研发已经相当先进,但尤须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化工产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兼容性。

3、兼容性

兼容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壁画保护时,所用化学、物理产品一定不能和壁画本身产生化学或物理反应,避免发生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前期做好实验分析工作。

4、可逆性

可逆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壁画修复的过程中,对所用的替代物在数年或更久之后可以再次被替代下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会发明更先进的产品,在壁画修复时,不能只考虑当下最好的产品,要放远眼光,当日后出现更好的产品时,可以加以替换。

[1]柴泽俊编著,《朔州崇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赵达,《朔州崇福寺》,《五台山研究》,1993年第3期。

[2] 明慧,《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特色》,《山西档案》,2012年第5期。

[3] [6][7][9]王时敏、李国华,《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文物世界》,2011年第1期。

[4] 荣浪、徐蕾,《崇福寺的前世今生》,《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第9期。

[5] [8]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

[10] [12]李树雪,杨小明,高策,《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艺术中的科学技术专题研究之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第6期,2002年12月。

[12] 柴泽俊,张焕君,王杰瑜,李淑芳,《山西壁画与文物保护——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访谈录》,《山西档案》,2012年第1期。

作者信息:

李松松,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

吉淑娟,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

论文作者:李松松,吉淑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论文_李松松,吉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