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政策与评价制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教育课程论文,评价论文,制度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4)02-0103-04
一、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政策的演变
在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的规定指导下,明确提出少数民族教育的总方针是: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从而在课程改革上,一方面废除国民党的旧教育,把愚民的、奴才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中彻底消灭。另一方面把中国历史与中国现状(包括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与各民族社会经济情况)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作为政治课的基本内容之一,要求一切民族学校,应发扬共同纲领精神,克服大民族主义倾向与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培养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作风。
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规定: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教学。会议不仅明确规定了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问题,还就少数民族教育的形式。特点、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编写等工作作了具体规定,认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采取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才能很好地和各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统一性”。(注: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0,(1).)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民族语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情况,相应加授汉语,甚至有些民族学校主要或全部以汉语教学,如回族、土族、满族等民族。
1956年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少数民族教育要赶上汉族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步骤地开展扫盲工作和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各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译用或采用全国通用教科书,另外自编本民族语文教材和民族学校汉语教材及民族补充教材。
1980年《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民族教育的课程由单一设置语言课程向语言课与文化课相结合过渡。80年代后,我国已从课程内容与体系上开始探索多元文化共存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以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来加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制定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并鼓励作者、集体和个人编撰教材。有关省、区还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协作组织。如1975年成立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朝文教材协作组织;1982年成立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小组,等。1997年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1999年国家正式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充分体现出我国民族教育课程多元一体的特点,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一体格局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客观现实。无视或者轻视这个现实,不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并做到共同繁荣,就谈不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基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许多学者纷纷投身于多元文化的研究中,使之成为近几年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设计中,如何既瞄准国际水平,又依据本国国情,还要从本民族实际出发。实施多元一体教育的关键在于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要在我国现有一体课程基础上进行多元课程的改革,构建“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大框架。
二、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日益加强,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现行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要求。
1、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模式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我国的课程采用全国统一模式,没有专门指导,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由于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存有差异,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应能适合各民族学生的特点。美国民族教育学者班克斯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合理的民族教育模式,他们一直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注:曾天山.我国基础教材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普九任务完成上,从而限制了民族地区从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开发适合本地区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影响了民族学校的办学质量。
2、少数民族的课程内容很少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在目前的少数民族教育中,汉语各科教材基本上都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少数民族母语教材也都是由汉语教材翻译过来的。在教材的具体编制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我国长期坚持六大主题(知识与兴趣、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项原则(兴趣原则、政策原则、文化原则)。但对兴趣的关注不够,而且教材过多强调政治性而忽略民族性,强调统一性而轻视差异性。(注:赵昌木,等.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02.)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疏离于自己的民族传统。
3、现行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单一,不能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各个民族的教材(包括汉族)在发展教育、编写教材时都有一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问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基础和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本地人才与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来仔细和慎重地分析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民族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现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辍学,原因之一就是家长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无用,不如务农、学手艺和经商。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民族学校教材建设亟待加强。据1988年统计,各有关省、区的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机构,用蒙、藏、朝鲜等21种少数民族文字编印的教材达1600余种,1亿7千余册。有600多万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民族语进行学习。据1994年统计,全国已用30种民族文字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达3000多种,共1亿多册,覆盖全国12个省、自治区。但是,这与当前民族学校发展迅速的局面相比,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尤其是双语教材和乡土教材严重不足。一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更是严重缺乏。所以在民族教育教材开发和建设上应大力加强,以适应民族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完善
1、营造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了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顺利进行。
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改革牵涉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共同参与完成的任务。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及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地改革各种考试和评估制度和方法,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创设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改革的目的,又是课程改革的客观条件。(注:吴履平.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4,(10).)
2、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功能以及与之配套教材的编制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1)民族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学校教育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工作的规律。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课程是否规定得合适,所以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当代世界的课程改革,正在更多地着眼于人类自身,关注人的发展。一方面,既要立足于现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有效地影响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人发展的共性,又要考虑人发展的个性。有学者提到,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在课程与课程理论上,发展目标的这三种(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基本要求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反过来推动课程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也要考虑到这三者间的协同。
(2)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上。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中小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单一化,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模式主宰着中小学课程结构,民族教育课程也不例外。针对单一化问题,民族院校从90年代初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造开始,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次结构被打破,课程设置开始向形式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综合交叉的立体结构方向发展。公共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概念已在许多民族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反映出来;模块课程、功能课程、隐性课程等也正在被广泛吸收和实践。具体表现在:a、各民族院校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层次结构中,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的比重。b、在课程形式结构中,选修课明显增多。如西北民院自1997年颁布《公共素质选修课选课办法》以来,已确定了32门选修课,至1999年选课人数已超过5000人次。c、在课程设置中,反映现代科技知识的课程、应用型的课程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明显加强。d、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实验类教学规程,加强实验类教学的课程建设。
现代课程论认为,良好的学校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为了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内容要素和课程范畴应是完整的统一;课程结构要体现显性与隐性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注:张廷凯.课程研究要推进课程改革:兼论当前课程研究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3,(8).)
(3)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要变革课程管理的体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应变革传统的单一的模式,实行多元文化课程,三级管理体系。
少数民族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本民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少数民族教育的课程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要反映我国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将本民族发展与全球化背景联系起来。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利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尤其要注意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校在这方面的决定权、决策权和主动权。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应普遍突出三个方面:加强法制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注:哈经雄,膝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92.)
(4)加强民族学校的教材建设,积极开发双语教材,合理安排双语教学课程。在少数民族教育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也是重点。必须切实保障必要的教材建设经费,尤其是教材出版的经费。稳定并充实教材编写人员,培养民汉兼通的编译队伍。乡上教材的编写,必须选编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特征。根据民族学校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发双语教材,合理地安排双语教学。
四、建立并完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评价制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编写是否规范和是否体现统一要求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关系到民族学校的今后发展,所以建立课程评价制度成为必然。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民族学校在确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时,必须重视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课程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也是民族学校课程完善的重要依据。民族教育课程评价的指标大致包括以下诸方面:a、课程设置的目标;b、课程内容,包括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c、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包括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d、课程教学效果,包括在规定学期内完成课程的合格程度等;e、课程的辅助建设评价,包括一些直接为课程建设服务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注:李静纯.小学英语课程评价改革的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2,(6).)
评价应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和民间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少数民族教育课程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程动态发展与课程评价的关系。这是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过程中首先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评价观认为,课程设计先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先于课程评价,评价的形式就是测试。按照新的课程观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2、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量化评价手段虽然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限的。因为教学的实践者不可能仅仅依靠量化的数据去获取关于学生学习成长活动中的各种复杂情况的信息。为此作为教师就要随时收集此类信息,分析这些信息,并随时做出新的教学决定。基于教学实际情况的随机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课程教学评价要做到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量化评价方法包括:测试、量表、抽样调查、比较调查等。质性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学习档案、访谈、心理观察等。
3、民族教育课程评价应当体现多元化。由于在现实中,评价对象各具特点,其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进行规定,所以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多元化的评价具体内涵是:(1)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2)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3)教师之间应当不断地进行合作评价;(4)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能动参与者;(5)学生应当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6)学生应当主动评价教材和课程;(7)学生家长也应当参与评价。
4、关注教育评价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评价现状仍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中,较多存在着方法落后、主观臆测和经验主义等倾向,无形中降低了教育评价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1994年美国评价协会公开发表的《评价标准》,在评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该标准体系主要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四个方面:(1)适用性;(2)可行性;(3)公平性;(4)准确性。一共包含有30个具体的标准,详细阐述了教育评价过程应该达到的各项要求。该《标准》大大推进了美国及西方国家教育评价专业化的进程,使教育评价的过程更容易被设计、实施和检查。
少数民族教学课程改革必须结合课程评价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以先进的课程评价理念促进和推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