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句型的类比分析_王念孙论文

王念孙的句式类比分析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式论文,分析法论文,王念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特定的句法分析方法──句式类比

王氏父子没有我们今天的语法体系及语法术语,但是我们也可看出二人具有特定的句法分析方法。这就是在两部书中随处可见的“相对为文”“文同一例”提法。王氏迳直说明是依据“相对为文”“文同一例”考证版本用字及训诂释义的正误的。总观王氏所说的“相对为文”是指上下两句句法结构对称(即相同);王氏所说的“文同一例”是指两句、更多的是指两句以上或全篇、全书用同一造句格式,所谓“例”即是指句法格式类型①。“相对为文”“文同一例”相同之处是均指句式类比。两书中有的条目未出现“相对为文”“文同一例”字样,但事实也是从句式类比作分析的。这样,句式类比可看做是王氏特定的句法分析方法。

1.1依据句式类比分析词序

(1)“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念孙按:“疾风”当作“风疾”,“风疾”“木茂”相对为文。(《读·淮南·主术·疾风》十三,64)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念孙按:“良马”本作“马良”,与“家富”相对为文。(《读·淮南·人间·良马》十四,108)

(3)“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念孙按:“火暴”当为“暴火”,与“大水”“大风”对文;“焚地”“燋草”亦与上二句对文。“燋”与“焦”同。(《读·管子·七臣七主·火暴》八,33)

(4)“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家大人曰:“陈三鼓三兵”本作“陈三兵三鼓”,与上文文同一例。(《经·谷梁传·三鼓三兵》598下)

1.2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读

(1)“心色辞气,其入人甚俞;进退工故,其与人甚巧。”卢以“进退工”绝句,“故”字属下句,注曰:“工,能也。”家大人曰:此当以“进退工故”为句,“其与人甚巧”为句。“工故”犹“工巧”,言进退皆工巧也。……《淮南·俶真篇》曰“巧故萌生”,是“故”与“巧”同义,下句即云“其与人甚巧”,且与“其入人甚俞”对文。卢失其句读,并失其义。(《经·大戴礼记下·进退……》305上)

(2)“禽羞俶献,比归大礼之日,既受饔气,请观,讶帅之,自下门入。”郑读“禽兽俶献比”为句,注曰:“比,放也;其致之礼如乘禽也。”引之谨按:全经之例,两事相若者,则云“亦如之”,或云“如某事之礼”,无言“比”者。窃疑“比”字本属下句,读当如“比及三年”之“比”,言比及归大礼之日,既受饔气,乃请观也。(《经·仪礼·禽羞……》247上)

(3)“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韦注曰:“已葬而火,焚其棺椁也。”家大人曰:“既其葬也焚”五字,韦解未明。“既”为一句,“其葬也焚”为一句。“既”犹“既而”也,言既而夏父弗忌之葬也,火焚其棺椁,烟达于上也。《周语》云“既,荣公为卿士”,《晋语》云“既,骊姬不克,”又云“既,里丕死祸,公殒于韩”……“成二年”传云“既,卫人赏之以邑”。若斯之类,不可悉数。(《经·国语上·既其葬也焚》490上)

(4)《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郭象断“天下多得一”为句。《释文》曰:“得一,偏得一术。”念孙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当作一句读,下文云“天下之人,各得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句法与此同。……若以“一”字上属为句,“察”字下属为句,则文不成义矣。(《读·余编上·庄子·天下……》十六,29)

1.3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法结构关系

(1)《天道篇》:“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郭象曰:“功自彼伐”。念孙按:如郭解,则“功”字下须加“成”字,而其义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无为而天下成也。……“万物化”“万物育”“天下功”相对为文,是“功”为成也。(《读·余编上.庄子·天下功》十六20-1)

(2)“仲冬之月,荔挺出。”郑注曰:“荔挺,马也。”……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引之谨按:如高氏所说,则是荔草挺然而出也。检《月令》篇中,凡言“萍始生”“王瓜生”“半夏生”“芸始生”;草名二字者,则但言“生”,一字者,则言“始生”,以足其文,未有状其生之貌者。倘经意专以“荔”之一字为草名,则但言“荔始生”可矣,何烦又言“挺”也。且据颜氏引《易通卦验》“荔挺不出”,则以“荔挺”为草名,自西汉时已然。(《经·礼记上·荔挺生》344下)

按:上例说明“天下功”之“功”,跟“万物化”之“化”、“万物育”之“育”同样是谓语,下例从《月令》全篇之例说明“荔挺”是草名,充当主语。

(3)“聘若飞,鹜若绝。纵矢蹑风,追猋归忽。”高注曰;“……猋光中有影者,忽然便归,言皆疾也。”念孙按:高谓猋为光中影者,于古无据;又言“忽然便归”,亦失之。猋、忽皆谓疾风也。……“纵矢蹑风”“追猋归忽”,二句相对为文,若以“归忽”为“忽然便归”。则与上文不类矣。(《读·淮南·览冥·归忽》十三,27)

(4)“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引之谨按:高诱注《淮南·览冥篇》曰:“尚,主也”,“尚”与“由”相对,言“主一人之庆”也。传以“尚”为“庶几”,文义未协。(《经·尚书下·亦尚……》106下)

按:上例说明“归忽”跟“纵矢”“蹑风”“追猋”结构相同,“忽”是“归”的宾语。下例说明“尚一人之庆”跟“由一人”结构相同,均是述宾关系,“尚”为述语。

(5)“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杨注曰:“备用,足用也。《左传》曰:‘无重器备。’”念孙按:训“备”为足用,“便足用”之语不词,且与“田野”“仓廪”不对。余谓“备用”二字平列。……《淮南·修务篇注》注云“备犹用也”,故或谓之器用,或谓器备。“便备用”犹三“便嚣用”耳。“便备用”三字本篇三见,与“田野”“仓廪”对文者二,与“功苦”“完利”对文者一。其见《儒效篇》者,则与“规矩”“准绳”对文,见于《富国篇》者,亦与“田野”“仓廪”对文,皆以二字平列。(《读·荀子·王制·便备用》十一,5)

(6)“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引之谨按:一章之“衣裳”“车马”,二章之“廷内”“钟鼓”,皆二字平列,字各为义。“廷”与“庭”通,“庭”谓中庭,“内”谓堂与室也。……正义曰“洒扫室庭之内”,非也。(《经·毛诗上·子有廷内》135下)

按:上例说明“备用”跟“田野”“仓廪”“功苦”“完利”等结构相同,下例说明“廷内”跟“衣裳”“车马”“钟鼓”结构相同,二者均是联合(并列)关系。

(7)《洞箫赋》:“状若捷武,超腾逾曳,迅漂流兮,又似流波。”……念孙按:“状若捷武”,武者,士也;言状如矫捷之士,超腾逾曳也。……“捷武”与“流波”,相对为文,是武为士也。(《读·余编下·文选·状若捷武》十六,89-90)

(8)《九章》:“愿摇起而横奔兮。”王注曰:“欲摇动而奔走。”念孙按:摇起,疾起也。“疾起”与“横奔”文正相对。(《读·余编下·楚辞·愿摇……》十六,62)

按:两例说明,“捷武”与“流波”结构相同,“摇起”与“横奔”结构相同,二者均是偏正关系(上例定中、下例状述)。

1.4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法结构完整

所谓结构完整,是对结构成分的不完整而言,具体的说就是成分的残缺与赘衍。

(1)“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舜。”引之曰:“一天下”上有“功”字,而今本脱之,则与下句不对。(《读·荀子·王霸·一天下》十一,24)

(2)“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家大人曰:“不可教”上有“民”字,而今本脱之,则与下文不协。(《经·大戴礼记中·不可教》297上)

(3)《让王篇》:“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念孙按:“上谋而下行货”,“下”字后人所加也。“上”与“尚”同,“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句法正相对。后人误读“上”为上下之“上”,故加“下”字耳。(《读·余编下·庄子·上谋……》十六,27-8)

(4)“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念孙按:“时维暮春”,《周书》文无此例,“时”字必后人所加也。……《泰誓正义》引作“惟暮春”,《大雅·文王正义》引作“惟暮之春”,皆无“时”字。(《读·逸周书·文传篇·时维暮春》一,11)

按:前两例说明主语残缺,后两例说明主语赘衍。

(5)“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家大人曰:“怀公”下脱“立”字,则与上句不相承。唐经已然,而各本皆从沿其误。凡诸侯即位,必书某公立,此不书“立”,亦与全书之例不符。(《经·左传上·怀公……》409上)

(6)“欲得善驭速致远者。”元刻世德堂本,“速”上有“及”字。……念孙按:有“及”字者是也。“及速”与“致远”对文。行速则难及,道远则难致,故唯善驭者乃能及速致远,非谓其致远之速也,则不得以“速致远”连读。“善驭及速致远”与“善射射远中微”对文,若无“及”字,则与上文不对。(《读·荀子·君道·速致远》十一,37)

按:上例说明脱谓语,下例说明脱述语。

(7)“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念孙按:“治”有“之”字,与上“得之”对文。(《读·汉书·郦陆……传·马上治》五,56-7)

(8)“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念孙按:“因资而立”下脱一字,当依《文子·自然篇》作“因资而立功”,“立功”与“举事”相对为文。……今本脱“功”字,既与上句不对,又与上下不相应矣。(《读·淮南·修务·因资……》十五,3)

按:两例说明宾语残缺。

(9)“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念孙按:“云”下脱“雨”字。“云雨”“蛟龙”相对为文。(《读·淮南·人间·云起》十四,106)

(10)“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以知民之财器械之数;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引之谨按:……据经文,“财”下有“用”字。“财用”“器械”,相对为文;与“田野夫家六畜”“山林川泽”文义亦相称也。(《经·周官上·民之财》195上)

按:两例说明联合结构脱元。

(11)“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念孙按:“事起天下之利”本作“事天下之利”,故高注云“事,治也”。今本“利”上脱“之”字,其“事”下“起”字,则后人依《文子》加之也。“事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相对为文,“事”下不当有“起”字。(《读·淮南·修务·事起……》十五,3)

(12)“廛人掌市絘布、总布、质布,罚布,廛布。”家大人曰:“市”下有“之”字,而今本脱之,自唐石经已然。上文“质人”云“掌成市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下文“泉府”云“掌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此文云“掌市之絘布……。”三“之”字文同一例。(《经·周官上。市絘布》204下)

按:两例说明偏正结构间脱“之”字。

1.5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法结构错字

(1)“ 声乐之象……竽笙箫和,管籥发猛,埙篪翁博。“引之谨按:“竽笙箫和”,“箫”当为“肃”,言竽笙之声,既肃且和也。……“竽笙肃和”“管籥发猛”“埙篪公博”,三句相对为文。今本“肃”作“箫”者,固与“竽笙”二字相连,故误加“竹”耳。(《读·荀子·乐论·箫和》十一,83)

(2)“董因迎公于河。”家大人曰:“迎”本作“逆”,此后人以意改也。凡内外传例,言“逆公”,不言“迎公。”(《经·国语下·迎公》504上)

(3)“如使危亡之言辄上闻,则商周不易姓而迭兴,三王不变改而更用。”念孙按:“变”“改”“更”三字,语意重叠,“改”当为“政”,谓变其政而更用之也。“变政”与“易姓”对文。此因字形相似而误。(《读·汉书·谷永杜邺传·变改》六,61)

(4)“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念孙按:“伤人之言”,“之”本作“以”,谓以言伤人较之以矛戟伤人者为更深也。今本“以”作“之”,则与下句不甚贯注矣。《非相篇》“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三“以”字与此文同一例。(《读·荀子·荣辱》十,60)

(5)“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念孙按:“雷震”当为“雷霆”,字之误也。“天地”“星月”“雷霆”“风雨”,相对为文。(《读·淮南·本经·雷震》十三,47)

(6)“凡立国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念孙按:“太”当为“大”;“大山”“广川”相对为文,无取于太山也。(《读·管子·乘马·太山》七,46)

按:(1)谓语字误,(2)述语字误,(3)宾语字误,(4)补语(介词结构)字误,(5)联合成分字误,(6)定语字误。

1.6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法结构语义关系

(1)“王之威亦惮矣。”高注曰:“惮,难也;六国诸侯皆畏难秦王之威也。”念孙按:惮者,盛威之名,《庄子·外物篇》曰“白波若山,海水震荡,惮赫千里”,义与此“惮”字义同。此言秦之威盛,非谓六国惮秦之威也。上文云“王之功亦多矣”,亦非六国多秦之功也。高以“惮”为“畏难”,失之。(《读·战国策·秦策·惮》71,2)

按:这说明“王”当是“惮”的表述对象,而非其行为对象。

(2)《洞箫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撆涕抆泪,其奏欢乐,则莫不惮漫衎凯,阿那腲腇者已。”念孙按:李善本“故闻其悲声”本作“故为悲声”,五臣本作“故其为悲声”。今作“故闻其悲声”,后人以意改之也。不知“为悲声”“奏欢娱”皆指吹箫者言之。下文“怆然累欷”云云,方指听箫者言之。若云“闻其悲声”,则已知听箫者言之,与下文“其奏欢娱”句不类,自乱其例矣。(《读·余编下·文选·故闻其悲声》十六,89)

按:这说明“闻悲声”“奏欢娱”当是同一施事者(吹箫者),故“闻”是“为”之讹。

(3)“武王入殷,表商客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念孙按:“释箕子之拘”本作“式箕子之门”,今本“式”作“释”“门”作“拘”者,后人据《礼记》、《逸周书》、《荀子》及东晋《古文尚书》改也。不知他书作“释箕子之囚”,此独作“式箕子之门”。下文曰:“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闾、式智者之门乎?”封圣人之墓,即封比干之墓;表贤者之闾,即表商容之闾;式智者之门,即式箕子之门。若作“释箕子之拘”,则与下文不合矣。(《读·史记·留侯世家》二,74)

按:这说明“商容之闾”“比干之墓”“箕子之拘”偏项、正项语义关系不同,前二者偏项是正项的领有者,而后者偏项是正项的受事(意即“箕子之被拘”);因而“拘”是“门”之讹。

(4)“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段氏若膺曰:“炮烙本作炮格。……”念孙按:段说是也。《韩子·喻老篇》曰:“纣为肉圃,设炮格,登糟丘,归酒池。”“肉圃”“炮格”“糟丘”“酒池”,皆相对为文,今改“炮格”为“炮烙”,则文不相对矣。《难势篇》又云:“桀纣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为炮格以伤民性。”言“设”、言“为”,则必有所设、所为之物,今改“炮格”为“炮烙”,则不知为何物矣。(《读·史记·殷本纪·炮烙》二,4)

按:这说明“设”“为”需带名词性的结果宾语,其后不能是动词。

(5)“龟蛇四游,以象营室也。”注曰:“龟蛇为旐。”引之谨按:经文本作“龟旐四游”,今作“龟蛇”者,涉注文而误也。上文“鸟”“熊旗”,上一字皆所划之物,下一字皆旗名,此不当有异。若作“龟蛇”则旗名不著,所谓四游者,不知何旗矣。(《经·周官下·龟蛇四游》223上下)

按:这说明“龟蛇”语义关系不明,当从“鸟”“熊旗”作“龟旐”。

(6)“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传曰:“纪,基也;堂,道平如堂也。”引之谨按:“终南何有?”设问山所有之物耳,山基与毕道仍是山。非山之所有也。今以全《诗》之例考之,……凡首章言草木者,二章、三章、四章、五章,亦皆言草木,此不易之例也。今首章言木而二章乃言山,则既与首章不合,又与全《诗》之例不符矣。今按:“纪”读为杞,“堂”读为棠;条、梅、杞、棠皆木名也,“纪”“堂”,假借字耳。(《经·毛诗上·有纪有堂》137下)

按:这是说《终南》诗首章两句是“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条”“梅”是木名,则下章“纪”“堂”也是木名。

1.7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句法结构与词类关系

王引之作为一条“通则”总的论述道:

引之谨按: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如其类以解之,则较若画一;否则上下参差而失其本指矣。如《洪范》“聪作谋”,与“恭作肃”“从作乂 “明作哲”“睿作圣”并列,则“谋”当读为敏;解者以为下进其谋,则文义不伦矣。……《礼器》“设广地材”,与“合于天时”“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于万物”并列,则“设”当训为合;解者以为“所设用物为礼,各是其土地之物”,则文义不伦矣。……《晋语》“嚣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与“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瞍瞍不可使视”“童昏不可使谋”并列,则“嚣瘖”当为不能言之人,“聋聩”当为不能听之人;解者以为“不道忠信之言为嚣”“耳不别五声之和为聋”,则文义不伦矣。《论语·颜渊篇》“非礼勿动”,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并列,则“动”当为动容貌;解者训“动”为行事,以为身无择行,则文义不伦矣。(《经·通说下·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义》774-5)

按:所谓“数句平列”②义同文同一例,即数句句法结构相同;所谓“义多相类”“文义不伦”之“义”是指义类,即词的类别的共同语义特征。王氏说“谋”跟“聪”“恭”“肃”“从”“乂”“明”“哲”“睿”“圣”等义同类,是指均表示性质;王氏说“设”跟“合”“顺”义同类,是指均表示行为;王氏说“嚣瘖”“聋聩”跟“蘧篨”“戚施”“僬侥”“侏儒”“矇瞍”义同类,是指均表示名称(人);王氏说“动”跟“视”“听”“言”义同类,是指均表示及物性的动作。这样,王氏所说的“义相类”“义不伦”即是语法上词类相同、词类不同;尽管王氏未用“词类”名称。因此,所谓“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即是说,句法结构平列(相同),其结构成分的词性一般同属一类。下面再看具体的例证。

(1)“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杨注曰:“墨,墨子之法。”念孙按:“墨”与“惑”“贼”对文,则“墨”非墨子之谓。……《乐论》云“乱世之征,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又以“瘠墨”连文,则“墨”非墨子明矣。(《读·荀子·礼论·谓之墨》十一,181)

(2)“何人不矜?”笺曰:“无妻曰矜,从役者皆过时不得归,故谓之矜。”引之谨按:“矜”读为瘝,《尔雅》:“鳏,病也。”瘝、鳏、矜古字通。上文“何草不黄”“何草不完”,“元”“黄”皆病也,则“矜”字亦当训为病。(《经·毛诗中·何人不矜》157下)

按:两例说明“墨”跟“惑”“贼”同类,“瘝”跟“黄”“元”同类,二者皆是动词,非名词。

(3)“爵弁服:裳、纯衣、缁带、。”郑注曰:“纯衣,丝衣;余衣皆用布,唯冕与爵弁服用丝耳。”《士昏礼》“纯衣、”,郑亦以为丝衣。家大人曰:“纯”当读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爵弁服固以丝为之,然《士冠礼》之“纯衣”与“裳”连文,则义主于色而不主于丝;《士昏礼》之“纯衣”“亦犹是也。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经·仪礼·纯衣》232上)

(4)“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杜注曰:“保,守也。”家大人曰:“郊保”与“城郭”相对为文,“保”谓小城也。保与城同类,故言“焚”(《经·左传中·焚我郊保》432上)

按:上例说明“纯”跟“”同类,均是形容词;下例说明“郊、保”跟“城、郭”同类,均是名词。

1.8依据句式类比分析古汉语特殊句式

(1)《芄兰篇》一章:“虽则佩觽,能不我知。”毛传曰:“不自谓无知以骄慢人也。”笺曰:“此幼稚之君虽佩觽与,其才能实不如我众臣之所知为也;惠公自谓有才能而骄慢,所以见刺。”二章:“虽则佩,能不我甲。”传曰:“甲,狎也。”笺曰:“此君虽佩与,其才能实不如我众臣之所狎习。”引之谨按:《诗》凡言“宁不我顾”“即不我嘉”“子不我思”,皆谓不顾我,不嘉我,不思我也。此“不我知”“不我甲”,也当谓不知我、不狎我也;非谓不如我所知,不如我所狎也。(《经.毛诗上·能不我知/能不我甲》129-130)

按:这说明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特点。

(2)“以敝邑之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唐李浩刊误曰:‘缮完葺墙’,文理不达,所疑字误,遂有繁文。予辄谓究其义,是‘缮宇葺墙,以待宾客’。此则本书‘宇’字误为‘完’。《书》曰“‘峻宇雕墙’,足以为比。”段氏若膺曰:“古三字重叠者时有,安可以后人文法绳之?下文‘无观台榭’,岂非三字重叠邪?况此篇因坏垣属辞,士文伯夸垣之好不应见毁,添设‘宇’则无谓矣。”引之谨按:段说是也。其上三字平列而下一字总承之者,内外传中亦往往有之。“桓六年传”云“嘉栗旨酒”、“文十六年传”云“赋敛积实”、《齐语》云“论比协材”、《晋语》云“假贷居贿”、《楚语》云“蓄聚积实”,文义并与此同,而李以为繁复,未晓古人属文之例耳!(《经·左传中·缮完葺墙》447上)

按:这说明三字平列连用,是古人属文之例。

(3)“焚人谓乳谷,谓虎於兔,故命之曰斗谷於兔。”引之谨按:传凡言“命之曰某”者,皆名也,未有连姓言之者,“斗”字盖涉他篇“斗谷於兔”而衍。自朱梁补石经已然,而各本皆沿其误。《汉书·叙传》“楚人谓乳为谷,谓虎为於(与“兔”同),故名谷於兔”,……皆无“斗”字。(《经·左传中·斗谷於兔》423下)

(4)“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何注云:“如,不如也,齐人语也。”家大人曰:“如”上当有“不”字,而写者脱之。“桓十四年传”曰:“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矣”、“文十六年传”曰“先祖为之,已毁之,不如勿居而已矣”,则此亦当云“不如勿与而已矣”;不然,同一齐人语,何以此言“如”而彼言“不如”乎?何注殆不可从。(《经·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572-3)

按:上例按“传凡言”‘命之曰某’”例,说名未言姓者;下例按齐人语例,说明原文“如”上脱“不”字。

2.0中国古代语法学及其在清代的重大发展。经笔者的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有悠远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语法学也在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达到的高度成就,堪入世界古代语法学之林。笔者的基本观点是:

2.1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两个材料线索

一个是《公羊传》《谷梁传》及汉代开始的历代注释书及其他训诂考释书;一个是以刘勰《文心雕龙》开始的历史文论书,包括词章学、修辞学著作。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2.2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两条内容线索

一条是历代的虚词(语辞、语助)研究,一条是历代的句法分析实践。

2.3中国古代语法学产生、发展的四个时期

2.3.1萌芽时期

《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结构分析。③

2.3.2产生时期(汉魏晋)──自然表现阶段

汉魏晋注释书中表现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丰富的语法分析,如:语助和叹辞名称的出现、词类的划分、句法结构表现、语义结构表现、词类活用表现、复句类型表现、疑问句型表现。④这个时期语法分析的特点是于行为中“自然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关于虚词作用及类别的解说。

2.3.3发展时期(唐宋元)──理性分析开始

唐宋“正义”书中的语法分析:实词、虚词的明确划分、虚词用法的说明、句法结构及其古今变化的分析、语义结构的分析、多重复句的分析、句组段落篇章结构的分析。⑤

“语法”名称的出现(见孔颖达《左传正义》)。

“句法”“实字”“虚字”名称的出现(见唐宋文论、诗论)。

第一部虚词专著产生──卢以纬《助语辞》。

2.3.4大成时期(清代)──全面的理性分析

2.3.4.1多部虚词专著的产生(如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2.3.4.2全面、系统的句法分析及分析方法的出现。

清代语法学主要蕴存乾嘉学人的著作中,乾嘉时代的代表人物可称王氏父子。王氏父子著作中的句法分析可代表清代的语法学的水平与发展高度。因此,本文内容可标志中国古代语法学在清代的一个重大发展。

注释:

①王氏“文同一例”的“例”的名称,盖是来自杜预《春秋释例》之“例”;杜氏的“例”是按内容分类,王氏的例是指造句格式。②王氏说的“数句平列”大致相当今天语法书上讲的同类结构的平行性。参看朱德熙《语法答问》第31页,商务。1985。③参看笔者《中国语法学的萌芽──《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结构分析》,山东师大学报,1990、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4复印。④参看笔者:《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古汉语研究,1990、4。《汉语词类“有解”“无解”的最早提出与划分》,重庆师院学报,1989、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9、11复印。《郑玄的语法观》,山东师大学报,1989增刊。《高诱注中的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描写》,山东师大学报,1988、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学学》1988。4复印。《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语文月刊,1989、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9、7复印。《致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语文月刊,1988、11/12。《汉语复句类型、疑问句型的最早分析》,烟台师院学报,1993、1。《〈春秋左传〉杜预“注”中的语法分析》,殷都学刊,1990、4。⑤参看笔者《孔颖达〈毛诗正义〉中的语法分析》,古汉语研究,1992、1。

标签:;  ;  ;  ;  ;  ;  ;  

王念孙句型的类比分析_王念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