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100029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03-01
听一菲老师的《伯牙鼓琴》,深感课如其人,简约丰赡,大气从容,举手投足皆锦绣,我仅仅选取两点感受最深处略谈浅见。
问题导学,别有乾坤
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串起整个课堂,细看来里面却别有乾坤。
“《伯牙鼓琴》真的是这段文字的题目吗?”
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巧妙,既从古诗文的特殊现象入手,普及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又迅速直接地切入了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正如一位高明的艺术家,起笔时既视通万里;又如一位英明的统帅,全局皆在眼底。果然,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从全局考虑,到文中找依据,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素养。
承接第一个问题,用吕不韦自负的话语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为《伯牙鼓琴》补写一个题目吗?”吕不韦说谁若能把《吕氏春秋》改一字,就以千金赠之,而课堂上,董老师给孩子们的任务是补写题目,岂止一字?这个问题,迅速激起了孩子们的“斗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因此有了一个个精彩的题目,“知音难觅”“伯牙绝琴” “知音难觅”“知音”……
董老师第三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文中的叠词,“你还知道哪些带叠词的诗句?”
从文本来说,“巍巍”与“汤汤”这两个叠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是子期对伯牙琴音的赞美,更是子期听懂伯牙琴志的体现,而这里又是学生理解知音的关键,也是一个比较难读的地方,学生总是把“乎”字断到后面读成“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从内容的延展与挖掘上说,叠词,是古诗文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董老师没有纠缠于其它枝节,直接抵达了篇目的精华处,精彩纷至沓来:找到文中的叠词,读出来,理解;联系《诗经》中的经典叠词,读出来,理解;以“噫吁嚱”同类比较,体会音韵之美,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了这个乎字的读法,又顺手从“太山”入手,拓展了古人名与字的学问。一个好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统览全局,看到问题背后学生的无限可能。接下来,异彩纷呈,孩子们的诗情就这样被点燃了:
“善哉乎鼓琴,悠悠乎若微风”,“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细雨”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原野”
“善哉乎鼓琴,涛涛乎若江河”,“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善哉乎鼓琴,悠悠乎若空灵”,“善哉乎鼓琴,雨雨乎若珍珠”
尤其最后两个孩子的回答,得到董老师的盛赞,我们很难再相信,面前的只是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情感、语言充满了成长的喜悦,我们仿佛听到了幼苗拔节的声音。
第四个问题,指向音乐。“你知道哪些古代的乐器?”由问题切入,开启一场关于音乐的畅谈,谈音乐的故事,谈中国古代的乐器,谈的是什么?是蕴含在音乐中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礼乐教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知音正是一种由乐而起至今依然可绕梁三日的极中国的文化,董老师大手笔,孩子们好悟性,妙手点拨,课堂上顿时羌管悠悠,吴丝蜀桐张高秋,管弦阵阵,高山流水觅知音,孩子们在中国文化的海里,追随着董老师畅游漫溯,董老师最欣赏的教育格言是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的精彩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想,这正是董老师追求的教育境界吧,此时,我真的感受到了师生同游之乐,心生感动拍案叫绝。
第五个问题: “ 伯牙在子期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破琴绝弦,这么做好吗?”
(生纷纷举手)这是学生当时的真实状态,当他们已然登上高峰,再回头忘登山中的困难,足以有实力笑傲苍穹了。孩子们理解了文本,理解了知音,理解了极具中国特征的音乐中的文化,这个问题已经水到渠成,只看他们精彩的表达就可以了。好有好的理由,不好有不好的依据,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一部分孩子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孩子的高阶思维培养一定和老师高站位大视角的引领分不开的。
五个问题,看似简单,实有乾坤,构成一道无痕的问题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文本到文化,步步攀升,实现了质的提升。
文化奠基,旁征博引
一菲老师的课堂,简约绝不简单。她的着眼点不限于语修罗,更不囿于句段篇,她的目光投向的是篇目承载的文化音符,她要致力于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于是课堂上的旁征博引自成风景。
从《诗经》谈起,讲诗词中的以首句为题的现象。提到《关雎》《锦瑟》《蒹葭》;
讲吕不韦《吕氏春秋》,讲一字千金的故事。补充文化常识古代的“金”;
评价学生拟的题目“知音”,讲到汉语的洗练,五言绝句二十字,小令五十八字,余光中赞美中国的女性“从姜白石的小令里走来”。
讲叠词,提到李清照《声声慢》,列举《诗经》中九个经典例句;
讲虚字“乎”提到李白《蜀道难》中的“ 噫吁嚱”。
讲太山提到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提到李白子太白,岳飞字鹏举。
由“杲杲(gǎo)出日”谈到中国文字的形象性:杲杲(gǎo),这个字非常会意,木,树也,太阳照在树梢之上,金色的朝阳。
师生高山流水话知音处,更是逸兴遄飞,精彩纷呈。君子礼乐射御书数,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少女弹筝“时时误拂弦” ,王维观画“霓裳羽衣曲”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司马相如绿绮一奏《凤求凰》,王昭君“环佩空归夜月魂”……此时,此景,必将是一曲师生共话知音的佳话。
还有一处点睛之笔就是课堂的结语,那是一菲老师对伯牙破琴绝弦的理解,更是对整节课堂的再深化:
“这是使我们民族精神走向崇高的故事。在先秦的百家中,在黑色的闪电,墨子的文章里,就如此活着,在沉沉的大梦里的《山海经》里”
“是一种精神,不要问有用吗?那是低俗的功利,我们要问,美吗?”
“用生命去殉美,这是我们民族高扬的精神旗帜,让我们骄傲的所在。而钟子期,一颗美丽的灵魂,他听出了其中的天籁,美、纯粹。”
课有结束,惠泽无终。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曲高山流水必将镌刻于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
论文作者:崔桂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