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辩证地剖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人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的变化,许多思想教育工作者、政治理论工作者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其中不乏远见卓识。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社会关系变化的角度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辩证地理解人生价值
1.关于人的本质含义
因为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及人生观争论的焦点,也是人生观其他问题争论围绕的轴心,而人生价值观又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讨论人生价值时就人的本质作一剖析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逻辑分析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对于这一阐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人不是“单个人”,而是社会中的人。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同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不能决定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的是其社会属性;第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就是说,人的本质既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历史地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剖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嬗变的时候,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现实地分析问题,看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历史必然性。
2.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探讨人生价值之前,首先搞清楚“价值”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人的智力与体力的付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个关系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因此,作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学范畴,它反映的是主体的需要同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生实践对社会的效用性。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实践活动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或评价。因而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是说,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却存在着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准讲个人的利益与权利,甚至把自我价值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的倾向;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大学生又片面地提倡“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甚至以自我价值否定占主导的社会价值,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因而在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实现上都发生了偏颇。
3.人生价值取向是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的对立统一
所谓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在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价值目标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追求。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应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即应将个人的追求定向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上。如果偏离了甚至背离了这个正确的基本方向,人生价值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其人生追求甚至会形成负价值。
4.人生价值实现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应该看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和创造去推动的,因而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个人的活动和发展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3]。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嬗变的历史必然性及社会原因
既然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社会关系是现实的、具体的,又是历史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在探讨、剖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时,也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研究大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嬗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人生价值是历史的、发展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也是要嬗变的
(1)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关系范畴。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人生价值观也就不同。例如在奴隶社会,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来说,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占有更多的奴隶上,他们仅将奴隶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而面对奴隶主阶级的非人待遇,奴隶们只能把获得人身自由作为最渴望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高高在上,因而尽可能多地从农民那里搜刮民脂民膏,维护其等级森严的统治就是他们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而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农民阶级则把“等贵贱,均贫富”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蜕变为商品交换的金钱关系。“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强迫工人更加紧张更加有效地劳动,以便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4]作为被当作劳动力商品雇佣的工人阶级,则希望能彻底消灭这种剥削和压迫,憧憬着建立一个自己能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2)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演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其经济、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人们、特别是作为社会气候晴雨表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转移,与强调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相背离。部分大学生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持赞同态度。二是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转变。在传统社会中,权威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所认同,价值观念和规范具有绝对的严格界定。在当代青年中,这种绝对性和严格性正在为相对性和多元性所取代。不但绝对一致的政治信仰、道德准则遭到怀疑和破坏,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否定过去那种无条件地牺牲个人或个人利益的主张,而改为有条件地服从社会、国家和集体的需要。第三是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最高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当代青年人对强调精神性的终极目标不感兴趣,相应地,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性、物质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比如部分大学生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为“自己奋斗赢得成功”、“有钱”、“有一个理想的家”、“身体健康”等,至于“为社会作贡献”则被排在后面,也有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不得不排上去[5]。
2.辩证分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走向
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对这一问题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这一代大学生素质较差,令人失望”;有的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我们的“希望”。笔者认为,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应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走向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1)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的总体取向上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进取向上的。
据“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总课题组的调查统计,多数大学生把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近60%的大学生把选择“条件艰苦,但能大有作为”、“满足自己成才的愿望”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47.4%的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不在于索取”。42.4%的人认为,“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应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鄙视贪图安逸、消极保守,而主张开拓进取,不断奋斗。把理想付诸行动[6]。另据调查,多数大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祖国做贡献联系在一起。有76.7%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只有16.8%人的不在乎社会与他人承认与否,59.9%的人认为应该得到社会与他人的承认。在对待个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上,有72.6%的人认为应兼顾社会、他人与自我,三者应当有机结合起来[7]。
关于如何看待大学生中较为流行且为不少人认可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奋斗”,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听老师的话”而言,大学生经过对十年文革的反思,通过市场经济对就业人才素质高要求的了解,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着就业严峻形势,提出“自我设计、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奋斗”,如果意在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以便为社会多作贡献,这对于积极地实现人生价值应该说是有利的。问题在于,部分大学生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自我,或者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为维护自我而抛弃社会需要,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这是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它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倾向。因此,我们不能一听“自我”,就断言是个人主义。而要看,能否将自我与社会、他人的客观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否用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判断是个人主义还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2)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偏颇不可忽视
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及不正之风的浸染,再加上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分辨真假是非能力较弱等弱点,一些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思想偏颇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实践中违规、违纪、违法的事也时有发生。据调查分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偏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个人本位主义,片面地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轻视或无视社会利益;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世俗化、功利化。讲实惠、图实利、想发财,以功利为标准。追新潮、求时尚、高消费的世俗之风日渐强劲;人生价值目标显现短期化、多元化特征。在一些学生中流行“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另有部分学生盲目崇拜所谓的新思潮,不加辨别就作为人生信条。上述人生价值观的偏颇,导致他们在人生实践中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重经济轻政治、重利轻义、重个体轻集体、重竞争轻互助、重消费轻节约、重自由轻法纪、重西方轻传统、重索取轻奉献等等[8]。
以上问题虽然可能只表现在部分甚至是少数大学生身上,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走向中出现的支流,但这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如果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看作一个矛盾统一体,并将绝大多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向正确方向的变化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部分或少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偏颇的倾向当作矛盾的非主要方面,那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双方的力量不是平衡的。其中一方处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前者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是辩证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转变”的基本原理[9],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对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满信心并加以充分肯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偏颇倾向是非主要方面,但如若我们不看到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看不到它与变化的主流方面完全有“互易其位、相互转变”并取而代之的可能性,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的社会原因分析
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各种基本观点和看法均源于社会实践,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要想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为什么会发生演变,就必须分析我国在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及其他领域所发生的多方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经济领域的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它为大学生成才和价值取向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比如,激发了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对创业、成才的关注和追求。另一方面,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所诱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正当竞争导致的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赚钱、造假售劣等不正之风以及屡禁不止的贪污受贿、贩毒走私等经济犯罪、职务犯罪,这些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必然产生比对其他社会成员更为深刻的影响。
(2)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总体上讲,我国目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同我国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但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有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它们一方面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活跃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会起到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比如不法经营、雇用童工、虐待雇工、偷税漏税,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之所以会出现多元化倾向,之所以出现偏颇,从这里也能找到某些答案。
(3)经济运作范围的变化:从国内到国际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对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拓宽国际市场和加强国际间友好互助往来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但从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角度考察,这一进程中存在深刻的价值冲突。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既形成互利互补,也构成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政治利益的冲突。资本的全球扩展导致政治的扩张,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原则产生了冲击,经济政治价值的冲突又伴随着、渗透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10]。面对着全球化进程中复杂尖锐的价值观冲突,涉世未深的年轻大学生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里就有一个需要及时和正确引导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因势利导,就成为大学生能否正确选择人生价值目标的关键。
(4)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
在当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我国约占30%,而发达国家则占到70%,有的甚至达到80%。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之后,党的十三大又提出经济建设要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随之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始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发展。知识和科学技术在集约式经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们面对这些重大变化,清醒地认识到,在将来报效祖国时他们将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竞争更加激烈,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因此,知识的价值地位普遍地被大学生所看重。“四、六级英语考试热”、“学计算机热”、“考研热”、“出国深造热”等热潮在大学生中的出现,“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等观念的流行,“重智育轻德育”、“重经济轻政治”等偏颇的发生,也就不再让人费解了。在大学生价值观演变中有方向正确的主流,也有方向偏离的支流,呈现一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变化,导致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也因此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又怎么能不发生演变?
2.思想领域的变化
(1)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又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思想解放潮流中,有百花齐放,也会有毒草滋生。大学生打破了精神禁锢,开始敢于向一直被神化的权威挑战,勇敢地质疑被长期肯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在反思中否定了在教条主义、极“左”思想统治下被扭曲的价值观,表现出人生价值观演变中进步的一面。但由于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怀疑与否定处于探索之中,也出现了有些否定将真理与谬误一块抛弃的现象,出现偏颇,走向极端。同时这种偏颇的出现,还与西方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自由化思潮以及我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思想乘思想解放、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之机,沉渣泛起,侵蚀年轻的大学生有关。大学生在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与否定中,在对西方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上,如何取舍,如何辨别,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倾向。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社会上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倾向
纠正过去错误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有人错误地理解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轨道。社会上出现了“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硬,一手软”倾向。这种严重偏颇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甚至出现了可怕的真空。于是,有些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学习马列、信仰共产主义是“空对空”,只有为个人、学会赚钱“才最实惠”;有些人则以反叛“左”的价值观为借口,大肆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便得以在社会上泛滥,种种的不正之风也乘机而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的“信仰危机”和“经济热”与大学校园里出现的“重经济,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实惠,轻信仰”等不良倾向,不正是相互对应、有因果联系的吗?
(3)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拨正了人生旅途的航向
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被党的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人生价值问题)上都给人们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邓小平关于教育的“四个面向”的思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关于价值取向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等,为当代大学生人生坐标的确立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此外,中共中央于1994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又转发了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领导同志还先后作了多次重要讲话。可以说,这些重要文件和讲话,对于纠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的偏颇,正面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都起到了重要的导航作用。
3.教育领域的变化
(1)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上也有“一手硬,一手软”
随着社会上“一手硬,一手软”倾向的出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甚至出现了“多手软”: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予重视,学校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智育上。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以为上好课、传授了知识就算完成了全部任务。有的教师对于人生价值所知甚少,讲不出个所以然,对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期出现的种种价值观分辨不清孰是孰非,有的甚至崇尚并向学生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存有形式主义倾向,有些基本理论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产生“空对空”的感觉,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正因为如此,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所以发生偏颇,和教育领域出现的不正常变化是直接相关的。
(2)大学生就业方式由计划分配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体制、大学生就业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由组织计划分配变为学生自主择业,进人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这一重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原有的依附意识和盲从意识,迫使其增强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自主、自立、自强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可以说,1994年开始试行的上大学自费制,毕业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一方面为千里马提供了任其驰骋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也对千里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就业难的烘托下,“求知热”、“考研热”、“英语热”、“计算机热”不断升温,几乎撩动着所有学子的心扉。在这种新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开始冷静地思索人生,开始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而且这种评价趋于客观,大学生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虽然他们在人生价值上仍然存有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但他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离开了社会的需求,离开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原来追求的自我价值也无法实现,甚至无法生存。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上将自我融入社会的这一明显变化,相对于片面地强调自我,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纲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身披21世纪的新曙光,迎接的将是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学生们感觉到了历史责任的沉重,面临竞争的激烈,他们转变了单纯追求知识的价值取向,真正懂得了未来社会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烈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实践、学会生存。他们开始有危机感,从死读书转向提高综合素质,从单纯的提高学习知识能力转向更重视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也更深一层。现在,大学毕业生同时怀揣几张证书上人才市场求职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说大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迷惘过,到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责任感和生存危机感将使他们越来越清醒,更明确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三、结束语
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价值是人的实践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范畴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历史发展和当代各种社会关系剧烈变化的轨迹中,深入剖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的历史必然性、变化的走向、变化的社会原因,其目的是为了能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这一明显变化,客观地、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简单肯定和否定、形式主义、理论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方法及途径,不但是非科学的,而且是没有效果的,有时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标签:人生观论文; 自我价值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价值观取向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