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_电影学院论文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_电影学院论文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发展目标论文,电影学院论文,中外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宗旨

自从前年北京大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引发争鸣以来,为什么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等办学理念问题,成为摆在中国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试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大学的理念”的专著出了好几本,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创一流”的问题,国内多数大学都把建设“世界一流”、“国内一流”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清华老校长梅怡琦的治校名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被大家奉为圭臬。广揽人才,建设“世界一流”,成为唯一应该树立的正确办学理念。但我们为什么要办一流大学而不办二流、三流大学呢?“一流”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国外,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它所公布的“宗旨”(MISSION)之中,是否去搞所谓“创一流”,是否发展某些新学科,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确定,都必须以出资人制定的学校宗旨为依归。

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管理赴美培训班,明尼苏达大学刚刚退居二线的原副校长兼教务长尤金·艾伦(Eugene Allen)博士给我们画了三张图,讲解美国大学的变化。第一张画的是一座高耸的城堡,四面被护城河包围,进去的路只有一个狭窄的吊桥;第二张画中的城堡前修了路,护城河上又增多了几座桥;第三张画上已经没有护城河了,城堡周围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城堡。他告诉我们,这就是美国两百年来大学的变化。第一张画的是1862年前的美国大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教授的主要是宗教和哲学;第二张画的是19世纪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美国大学,教学科研虽然与社会联系密切了,但还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对普通人来说仍然门槛过高;第三张画的是今天,美国高校完全与社会融为一体,平民百姓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艾伦博士明确指出:美国高等教育虽然是世界一流的,但它最初的设计目标完全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

19世纪中以前,美国已经建立了耶鲁、哈佛等高校,但大都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学者,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私立贵族学校。美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局面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林肯总统乘南北战争爆发之机,在议会通过了著名的赠地法案,给各个州划拨土地,为公立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公立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各州经济建设培养应用人才。因此,当时设立的威斯康星大学、伊立诺依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数公立大学,都先后设立了农学、机械技术等应用技术专业,为美国的早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私立大学的专业设置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大学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建设方向从此确立。至今,美国很多公立大学仍把“推广”与教学、科研并列为学校的三大基本任务,并设立“推广教授”(extension professor)的职位。明尼苏达大学就在全州每个县都设有农业推广站,有专职教师任职,由学校发工资,并定期派学生去实习。

除西点军校等少数几个学校外,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办大学,公立大学主要靠各州、县、市的地方财政支持,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校董事会也往往是由州议会选举产生。因此,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美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的最高宗旨。由于各个州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同,美国各公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各不相同。

我这里想全文引用美国著名公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的办学宗旨:

“理解与感悟可以滋育人成长,基于这样的创办信念,明尼苏达大学致力于:促进对真理的学习和研究;为了多样化社会需求,通过教育分享知识;运用知识,服务于本州、国家和世界人民。本校宗旨包括三方面,在多个校区和遍布全州的推广点中实行:

1.科研。通过举办各种有益于师生的高质量科研和文化艺术活动,生产与保存知识;运用各种基金、奖学金,实现跨州和跨国的学术交流,认识并创造新知识。

2.教学。分享和理解知识,通过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教育计划,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人士、非学历学习者以及参加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所有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强大而多样化的学习社区,以便他们在多种族和多文化的世界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3.推广与公共服务。在本校与社会之间开展知识的推广、交流和应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帮助社会组织和个人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知识创新、资源利用与保护,把大学与本州公民、国家乃至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本校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竭诚建设开放的思想交流环境,体现具有学术自由、责任感、诚实与合作精神的价值观;提供一个不同种族观、性别观以及各种无法相容的歧见,都可以相互尊敬的氛围;协助个人、组织和社会回应持续变化的世界;有意识地响应社会需要,接受委托,提供服务;创造机会,鼓励支持其他教育组织机构和社会合作者,与本校为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树立崇高理想,激励个人融入社会。”

我们常常问“你们学校排名第几?”、“你们的学科排名第几?”明大艾伦博士一再强调:姑且不谈那些排名的科学性,由于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不同,排名是不能完全说明一所大学的水平的。哈佛大学排名第一或第二,我们排名第二十几名,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赶上他们。我们的办学理念与他们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不多。明大要为明尼苏达州服务,要让更多的本州子弟上学,要为本州培养人才,与哈佛的目标完全不同。

尽管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的前10名中只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所公立大学,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公立大学是“普及型”的,而私立大学是高水平的,其实多数私立大学的定位也与哈佛、耶鲁不一样,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设定在本地区或者某一两个学科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明州最大的私立大学圣汤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Thomas)在校生1万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83个本科专业,47个研究生专业,最高授予硕士学位,没有所谓的世界一流学科,似乎学术水平和培养层次都不高。但它的录取分数线和学费却都远远高于明大。原因是它的文理本科教育十分扎实,一律采用小班授课,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也都是一流的,商务、计算机应用、教育学、法律等专业研究生层次也很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入其他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很高,因此该校成为明州优秀中学毕业生的首选。

不是最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美国大约有4千所大学,研究型大学不到120所,只占总数的3.1%,平均每个州2个多一点。而其中真正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到一半。美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不仅表现在这几十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上,而一大批高水平的本科院校、专业院校才是美国高校真正实力所在。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方面为一流研究型大学输送了大批一流的本科生,同时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优秀应用性人才。就培养全面的文理本科生而言,与哈佛、耶鲁同样好的大学有很多;就为本地服务而言,众多公立大学、社区学院为本地输送了大批人才,是所谓一流大学无法比拟的;就某些专业学科领域而言,诸如朱丽亚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其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哈佛无法企及的。

哈佛、耶鲁的世界名校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但却不是所有大学都需要与他们一样的办学理念。每个学校因自己的定位不同,其办学宗旨和理念也随之不同。反思我们的大学改革,在确定发展目标时,放眼世界有余,立足本地不足,建设世界一流的前景虚无缥缈,服务社会的义务可有可无。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是服务本国社会的大学,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首先应该考虑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否则,我们的一流大学,在使用了大量纳税人的钱之后,只能为国外大学培养人才,成为出国培训学校。

明大艾伦博士曾长期担任该校农学院院长,他十分深情地告诉我们,他是农民的后代,没有美国的公立大学制度,没有政府贷款,他是无法上大学的。因此,他认为公立大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为社会服务,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就连私立天主教学校圣汤马斯大学都这样设定他们的办学宗旨:“本校根据社区需求的变化,设置和调整学科,安排教学计划。我们坚持培养学生服务大众的传统,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迎接当代生活的挑战。”(见圣汤马斯大学简介DIMENSIONS page 6)

大学的理念应当如此。

二 综合性大学与专业院校电影教育办学宗旨的异同

从全世界范围看,影视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从教学内容上划分为两类:一是教授创作拍摄技能,培养艺术家;二是进行理论研究,培养学者。从管理体制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二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院)系。前者大部分专门教授影视专业技能技巧,培养应用人才的,后者则多从事理论研究,培养学术人才。国际电影电视高等教育协会(CILECT)的会员单位,大约116家,分布在世界各地,大部分是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主要教授拍摄技能。

美国高等影视教育的主体是综合性大学。由于电影文化的普及,美国4千所大学多数都提供影视课程,排名在前100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都设立了以媒体或文化研究为依托的电影电视专业。美国的电影历史与理论研究都是在大学的相关院系中进行的。而设立影视制作专业的大学相对要少得多,参加CILECT组织并具备相当影响的只有3所,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南加州大学(USC)和纽约大学(NYU)。美国独立设置的影视专业院校中最著名的是电影协会设立的美国电影学校(AFI),主要承担为行业培训专业人才的任务。

欧洲的情况与美国大致相似,综合性大学一般只研究、讲授理论,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只提供影视制作相关课程,学术与制作人才是分开培养的。欧洲最有特色的是几乎每个国家都举办一所国立的电影学院,为本国电影行业培育新人,但一般不进行学历教育,与美国的AFI十分相似。

考察欧美电影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共同特征:

1.从培养目标上看,影视教育的普及化与电影专业教育的精英化并存,形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影视作为传播手段在人类的日常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影视手段的运用已经远远跨出电影电视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懂得影视的人才。多数大学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甚至设立影视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在于进入影视行业,而是培养懂得或掌握简单影视手段的其他专业人员。真正把培养电影专业工作者作为培养目标的学校很少,美国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参加CILECT组织那4家。欧洲基本上一个国家一个,原因是电影专业就业面很窄,人才培养不宜太多,精英化是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同时,电影教育所需设备昂贵,人才培养成本过高,学校如果没有特别经费来源,一般无法承受。欧洲的专业电影院校一般都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特别资助的。

2.从学科划分上看,大多数院校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分而治之。在综合性大学,电影理论历史研究专业一般设在文学系、哲学系、传媒系或者文化研究系,而电影创作专业基本上是设在艺术系,或独立,或与戏剧等合办。一般独立院校都不设置理论研究专业,只是有教师讲授有关课程。其内在原因是学科基础不一样,电影历史与理论必须以文学、哲学、美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作为学科依托,其所需要的人才是理论思辨型的,而电影创作则以音乐、美术、戏剧等作为学科基础,其人才是艺术创作型的。

3.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制作、创作类院校(专业)一般只培养本科生,而史论类专业则以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为主。艺术硕士学位(MFA)是美国电影艺术创作类专业的最终学位,而理论研究攻读的是哲学博士学位(PHD),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的学位系列,学习方法与考核指标完全不同。前者是专业学位,强调动手能力,学习考核以创作作业成绩为主;后者强调理论研究,学位论文成绩是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

4.从专业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上看,独立设置的电影院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综合性大学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两大任务是文化素质教育和从业技能培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所有影视高等教育办学者都要遇到的问题。从专业技能培训上讲,一个学生要达到从业水平,就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专业课程上。而作为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任何授予学位的学校又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文化基础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代人文理念教育,是保证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国外解决二者矛盾的方式,一般有二:在独立设置的专业电影院校,一般只承担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教授专业课,也就是说,这些专业电影院校基本都是专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性质,一般不单独授予学位。这些学校大部分与综合性大学合作,让学生到大学选修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成绩合格的,由综合性大学授予学位。综合性大学的电影电视院系,一般自己开设专业课,学生同时到其他院系选修文化基础课。总的说,教授专业课好的院校(系科),文化基础课的能力就比较弱,反之亦然。

5.从管理层面上看,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引进人才等问题上,更加灵活。而综合性大学的电影院系,由于受更多层次的管理机构的控制,往往缺乏自主权,一些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想法无法得到认可,专业特点往往不受重视。特别是电影制作专业的设备资金需求量很大,往往在综合性大学的资金分配上得不到重视。因此,从电影艺术创作专业发展角度讲,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专业教学水平明显高于综合性大学。当然,例外的只有前面提到的美国三所大学的影视院系。

6.从学术研究水平上看,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历史与理论研究的能力明显高于独立设置的专业院校。专业院校培养目标是专业制作人员,师资队伍以有创作制作经验的人员为主,教学注意力在创作艺术作品本身,电影历史与理论课程只是专业基础课,受重视程度不够,史论教师和研究人员处于边缘状态,学术研究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氛围。而综合性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发展空间都是独立设置专业院校无法比拟的。著名电影研究学者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

7.从规模上看,国外的影视高等院校都不大。英国国家电影学院共有10个专业,每年每个专业只招收6名学生。其他专业性很强的院校也大致如此。主要是受教学设备和师资的限制,要真正培养高水平的电影创作制作人才,规模不能很大。

三 对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和北京电影学院发展的思考

高等教育是历史的产物,任何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影视高等教育经验是研究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但任何新措施的实施都必须面对我们的现实。

1.正确把握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与西方相一致的是,我们的电影电视教育也是由专业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分别建立了电影学院、广播学院,开始了电影电视专业教育。一直到90年代初,国内电影电视高等教育主要由这两所院校承担,并以培养专业创作制作人才为主体。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开始,各综合性大学陆续开展影视教育,开设让学生了解影视基本规律的选修课。到90年代中以后,各大学纷纷以发展传播专业、开展艺术教育为依托,开办影视相关专业,影视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特别是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影视、表演等专业已经成为空前热门的专业,普及到几百所院校。

面对影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影视媒介普及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应当承认这个大发展中存在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但必须首先看到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对电影学院、广播学院少数院校垄断影视教育的不满足。

当然,这种大发展掩盖着一种盲目,很多大学搞的影视制作专业教育,是在一无师资、二无设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教学质量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这些院校盲目学习电影学院、广播学院,把培养目标设定在专业人才上,全国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等影视专业机构的数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多的毕业生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巨大人才浪费,而且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应该立足理论研究和影视专业知识的普及,让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掌握影视基础知识,就像外语、计算机知识一样,影视知识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基本人文素质之一,对他们日后从事其他专业会受益无穷。定位错误是当今影视教育大发展的主要问题。

同时,作为专业院校,面对影视教育的大发展呈现出疲于应付的局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都以扩大规模作为主要对策来应对影视高等教育的全面开花,出现事实上的与其他院校争夺生源的局面。盲目扩大规模带来了暂时的经济效益和繁荣,但损害了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体制,使培养目标游离于专业与普及之间,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从长远上看,得不偿失。专业院校的发展应当立足为行业输送高水平人才,不要与其他院校在低层次人才上相互竞争,努力为中国影视行业培养更多的一流主要创作、制作人员。在人才培养上,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应该是在不同层面的分工合作。

再有,虽然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年代,学生就业不再包分配,而采取双向选择的市场方式就业,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内部主要用人单位的沟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确保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岗位需要。电影学院、广播学院与影视行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经过影视专业大扩招之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满足行业需求,成为确保专业院校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规律上看,学校规模除了受社会需求的制约以外,自身的师资队伍和发展空间都是制约学校发展规模的基本因素。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现有教学用地105亩,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人均占地不少于1分的校园面积要求,电影学院目前总规模应在1000多人。从师生比上看,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师生比在1∶10~1∶20之间。而艺术类院校一般是1∶10。北京电影学院现有职工530,其中教师230人。随着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未来3~5年内,教师人数可以达到300人,以此计算,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规模在3000人左右。因此,以目前的校园和短时间内师资队伍的状况看,电影学院的规模应该在3000人以内。实际上这个数字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由于国家对学费的控制,提高学院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是扩招。但从实际能力上看,北京电影学院已经不具备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可能了。

2.正确处理专业培养与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关系,提高专业院校教学质量。

艺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安排大量的专业训练课时,这往往与文化基础课发生矛盾。同时由于学生入学前的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不少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吃力,学院排课、考核都十分困难。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国外。去年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访问,该校教师反映的苦恼与我们是一样的。

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艺术院校都具有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双重任务,无法采取国外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完全分离的做法。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解决这一矛盾。艺术院校培养人才基本上沿用了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旧观念,把专业培养作为唯一目标,文化基础课的设置是围绕专业课进行的,也就是说,与专业有关的就开设,无关的就不愿意开,或者少开。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虽然专业培养很出色,但文化基础知识匮乏,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是否合格值得怀疑。这样的毕业生从长远发展角度上看,潜力不足。改变艺术专业忽视文化课的问题,要从认识上入手,不能对当代文化知识采取实用主义方式进行取舍,表演、美术等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也不能随意取消或降低计算机、外语、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要求,一个不具备当代文化基础知识的人,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艺术创作工作的。文化基础课的核心是人的心灵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进行的。

专业影视院校的文化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课程安排。在我们艺术院校教学改革中,另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也不能忽视。文化基础课照抄照搬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也是不行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院校招生文化高考成绩越高越好,文化课设置越多越好,一切都要像普通院校看齐,似乎这才是正规化。这种想法不仅幼稚,而且是危险的。艺术专业的目的是培养艺术人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艺术人才的文化素质,而不是把艺术人才培养成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如果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文化基础课成绩好得像北大、师大毕业生,外语计算机都是顶呱呱,但就是演戏不灵,这能说是教学的成功吗?表演系培养好演员是主要目的,培养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北大、师大中文系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提高演员的文化修养,让他们也懂一些文学,也能用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化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和内容调整是改变现有状况的核心,是当务之急。独立设置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师资队伍往往十分薄弱,人员少,管理不正规,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投入巨大精力用学科建设的方式提高总体水平,往往是以应付大量教学任务为主,没有独立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作为学科,专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相关教研室,多数处于低水平,无法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专业院校一般都是单独招生,学生构成与普通大学十分不同,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专业和文化成绩,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文化基础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课师资与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提高电影专业院校文化基础课的关键。

3.正确把握拓宽专业面与加强专业建设的关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独立设置的影视院校专业划分一般都很细致,基于为行业培训人才的目标,国内外同类院校大都按照行业内部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行当”成为专业设置的唯一理由。但美国综合性大学培养影视制作人才的思路完全不同,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本科阶段基本上是培养不分科的影视制作专业,这种通才教育方式从80年代开始影响我们,但影视制作专业是否向通才教育转变,一直存在争论。

提倡培养通用人才,鼓励宽口径的专业设置,这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培养目标十分明确的专业艺术院校,宽口径的专业设置表面上看是拓宽了就业面,而实际上在行业内部存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危险。比如你把导演摄影专业合并为电影制作专业,其毕业生可能既干不成导演也干不成摄影。电影专业内部的细致分工,需要人才培养的专业对口。作为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院校,对口的专业设置仍然是主流。当然,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来说,采取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毕业生在影视行业没有传统的立足点,宽口径容易扩大就业选择范围。同时,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创办时间都很短,缺乏深入细致的专业教学能力,无法有针对性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所谓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实际上是在影视制作领域学科建设无奈的反映。

电影学院许多重点专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在历史上培养过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是学院学科建设的基石,如果以拓宽专业面为理由,对原有系科进行大规模撤并,必然削弱学院整体专业实力,对学院学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但实事求是地说,电影学院几十年不变的专业培养方式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存在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专业建设画地为牢,各个系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除了毕业作业以外,各专业都自己各搞一套教学计划和实习体系,课程设置重复,实习设备和实验室也各自独立,同在一个校园,甚至同在一栋楼,本来联系密切的专业,却完全被人为地割断了,造成很大的浪费。导演与表演是紧密相连的,但导演和表演几乎是无法联合实习,摄影只能拍无声片,录音无法获得画面参照,学生下面的合作经常要冒旷课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被人为地割断了,学术视野被缩小了,学生成了狭隘的匠人。

电影学院在原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选修、学习其他专业的机会,为什么文学系不能进修表演课呢?为什么摄影系不能学习制片预算课程呢?如果我们固守原专业设置的课程,不给学生以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就会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作为一所世界著名院校,电影学院可以也应该坚持自己有特色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方法,但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机会,不能让学生在本专业以外也得到知识,还是坚持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话,就没有发展前途了,专业建设就进入了死胡同。电影学院在坚持分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以电影为圆心发展、开拓新学科领域,正确把握学科建设方向。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电影学院已经建设成为以电影为核心,包括四个方向的学科群:艺术创作、史论研究、经济管理和影视技术,其中电影艺术创作是主体。在国外的电影院校中,这样的学科设置是没有的,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很少有能够把这四个方向同时聚集在一起的大学。我个人理解,我们之所以敢于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目标,其依据就是电影学院在全世界同类院校中的这种独特性,我们电影学科的综合性是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创作、史论、管理和技术这四个方向上整体提高学术水平,我们的综合学科能力就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标准。

与电影相关的新学科很多,也是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文学、传播学、广播影视学、艺术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不仅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科研领域,也已经作为学科建设开展起来。以电影为核心,建设广泛的学科群,是确保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学科的建设,使得我们的电影专业有了可以与综合性大学相媲美的文化基础实力,与我们原来坚实的专业学科基础结合,构成了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电影院校的基本条件。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避免混淆二者的界线。学科建设的内容是科研和队伍建设,目标是研究成果,检验标准是学术水平,专业建设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检验标准是毕业生质量和社会评价。作为一所培养人才与出成果并重的教学研究型专业院校,学科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主干,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好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基础不牢固,没有有影响的专业建设,学院无以立足。

必须承认,电影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艺术创作、制作专业与史论、技术等专业的矛盾问题,在学科建设重点选择上,艺术创作与历史理论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其实问题出在混淆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概念上。艺术创作是电影学院的经典品牌专业,以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为主,是学院专业建设的重点;而历史与理论研究是学院的学科建设重点,以科研为主,目标是出成果,提高学术水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我们像搞创作专业那样大规模招收史论专业本科生,必然会影响到史论专业的科研工作,同时,毕业生就业也不一定有出路,花很大力量也不一定有成果。反之,创作专业历来以培养人为主,教学是主要任务,其师资队伍有极强的教学能力,但科研不一定强。近年来我们对创作专业学科建设投入了很大力量,但成果寥寥,科研课题申请了很多,完成的不多,成果不理想。其内在原因是创作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本身就是教学创作型人才多,研究型人才少,让这些老师搞课题的难度较大。

电影学院的学科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史论、技术等方向上,在这些领域应当多出成果;人才培养应该以研究生为主,尽量少招或不招本科生。而专业建设应该以艺术创作和影视制作类专业学系为主,发展本科教育,开展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把出一流艺术人才作为主攻方向。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实习设备的配备,都应该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个目标进行规划和管理。

附录一:参考书目

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

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002年7月。

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顾明远主编:《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附录二:参考网站

明尼苏达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1.umn.edu

国际影视高等教育协会CILECT官方网站:http://161.58.124.223

附录三:

大学

 学生数

教师数 比例

哈佛

 18,273

2,278  1:8.02

斯坦福

13,354

1,325  1:10.07

伯克利

31,612

1,600  1:19

普林斯顿 6,294

822

1:7.66

哥伦比亚 18,940

994

1:19

麻省理工 9,500

985

1:9.6

威斯康星 41,100

2,368  1:17

康乃尔

18,240

1,617  1:11.28

明尼苏达 60,000

2,755  1:21.78

标签:;  ;  ;  ;  ;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_电影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