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三月份潍坊市教育局举办了全市小学校长提升治校育人能力主题辅导报告会,会议邀请了上海特级校长、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原校长张雪龙做了题为《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张校长引用了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袁教授原话这样说:“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里都可以看到很多杰出的人物肖像,看到很多古今中外名人的警句,这些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当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学生自己的文化,营造活泼快乐真实自然自由向上的成长文化,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在我们倡导以“儿童的视角来办教育”的今天,“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办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所学校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也就衡量了其办学的高度。在我看来,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是课程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还是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
这里的校园,着重指校园文化。学生首先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理解者,也就是学生能够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布置看起来很高大上,装饰华丽,文字却晦涩难懂。有的感觉连老师都理解不了,何况对于学生。我们进行校园文化的布置除了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目标相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师生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首先需要理解。
其次,学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种参与当然是力所能及的参与。为了追求美观,现在学校大部分的文化组成部分都是打印品,能够体现出学生动手参与的东西很少。学校的水池、垃圾桶、下水道井盖、班级文化等都是学生可以参与的地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素养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其主人翁意识。
再者,学生还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传播不仅仅指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以及墙面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风貌的传播。判断一所学校办学效果如何,学生的精神风貌应该占很大的比重,而学生呈现的精神风貌就是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外显。
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设可以说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那么,学生在课程建设中处于什么位置?学生的位置我觉得体现在两个点上,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落脚点。
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指出“课程的基本原理应该十分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兴趣、活动、问题和所关心的事情给予认真关注。凡有可能和合适的机会,应该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在课程设计前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确定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的设计。也走访过很多学校,在走访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课程的开设可以说是摆样子,开发的校本教材无非是换了换封面,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另外,课程的落脚点在学生。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设,那么核心素养能否通过课程落实在学生身上是检验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科不科学、成不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如同张雪龙校长所说“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至于留下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设置哪些课程,让学生喜欢,能够为他的发展服务,是考量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关于教育学的书籍中,都这样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了解什么意思,但是在落实的时候总是遇到一些困难。可以说,大部分老师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呢,时常出现三种状况:一是老师没完没了地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二是老师一句一句地提问,学生简单地答;三是老师边讲边维持纪律,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之所以有这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课堂备课不充分;二是学生习惯没培养;三是老师“不放心”。这三个原因可以归于一点那就是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教师的是主导的作用,关键是在“导”上,引导学生积极回答、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就是在回答、思考、合作中凸显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便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参与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老师也轻松了。而不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的够呛,学生一无所获。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对接的教育。走入社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都是被动的执行者或者是参与者,还有主动的组织者。学校活动可以说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可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活动被动的执行者,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当然这也是为了取得活动的最佳效果。但是,我们能否提供一个学生自我组织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做。我们学校的一个魔方小站社团,就是一个学生自组织的社团,学生自主设计海报,招纳社员,组织活动,效果反而不错。包括很多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学科素养比赛,能否让学生成为组织者以及活动的评价者,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毋庸置疑,通过组织活动、评价活动肯定会比被动地参与获得的更多。
“以儿童的视角做教育”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学校办学来体现,从文化、课程、课堂和活动等方面来落实。就跟张校长在讲座中说的一样,“你要个学生一个空间,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余地,一个能选择的余地;一个机会,一个能展现自我、展现成果的机会。”
论文作者:孙庆森 孙尚烈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课程论文; 主人论文; 文化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