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的定位--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_社会论文

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的定位--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_社会论文

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社会问题论文,急剧论文,中国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工作作为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科学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西方是在19世纪才发展起来的。至今,有关社会工作的定义仍众说纷纭。贝克尔(Barker)提出的简要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为求帮助人们达到有效程度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并藉着实现社会改革以加强全体人民的福祉”(Barker,1995:357)。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社会工作具有其独特的实际社会目的、多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系统、从业人员所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实务原则,以及实施社会工作的机构和组织环境。本文旨在介绍作为应用学科的社会工作,并讨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适切性。

(一)社会工作的目的

就目的而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践的专业,旨在提高人们在个人及社会两个层次上的生活条件。它针对社会议题,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并试图提高个人和团体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达到他们的目标。社会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概念阐述这一宽泛的目的,包括福祉、提高社会功能、授权,以及个人潜力的实现。社会工作者须处理各种威胁民众生活质量及社会机构完整性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自然灾害、种族冲突、吸毒、家庭暴力,以及犯罪等。要处理这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出很多专项。大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针对社会问题,必须面对在宏观上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协调,同时也必须面对在微观上涉入个人、家庭和小群体。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不仅证实了在社会及个人出现问题时实施补救措施的重要性,而且也证实了防范问题出现和恶化的预防和改进措施的价值,以及增强个人、家庭及社区等社会系统积极和健康功能的必要性。

(二)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特点是它以科学知识和专业价值原则为基础,与处理类似问题的其他非专业手段有所不同。在专业社会工作出现之前,社会问题的处理并没有系统地应用科学方法和验证程序。未经反省的价值取向、主观经验和直觉知识经常支配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广泛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成为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科学方法去组织和综合从业人员的实践智慧,即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个人见解。通过学术和专业讨论,对实践产生的假设进行系统而科学的验证,同行审核的学术出版、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知识的交流,使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当代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是多学科的,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科技等。由于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它的知识发展通常是通过理论、科研和实务的融合。为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所接受的训练须从广泛多样的传统学科中提取知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阶段,从业人员主要依赖其他学科的研究和知识,如心理学和社会学。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已发展了很强的研究机制。目前有成千上万的社会工作学者和研究人员积极从事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了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有关的广泛领域和议题。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和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有广泛的合作,包括社会科学、医学、卫生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者。社会工作学术刊物和专业刊物也在急剧发展。随着科技发展,过去10年,社会工作知识的创新、积累和传播也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MacFadden,1999:448-461)。

(三)专业价值和专业行为

除了广泛应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知识,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基于共同的价值,也发展了一些共同的实践原则。此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能力和人的潜力的肯定,以及其他与团体利益和社会公益有关的价值观念。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原则被视为是一套能够给社会、个人和团体带来积极变化的指导性规范。例如,大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当个人和团体的自主权得到尊重时,他们的功能也就发挥得最好,所以社会工作者经常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的潜力。西方社会工作的经验证明,鼓励服务对象自我决定及为自己的问题选择解决办法,将会提高服务对象的自尊和自信、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原则的成效已得到专业学科的证实,大学内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项目亦已把它们纳入课程大纲之中,包括岗位实习和实地教学中的反复讨论。这些价值和原则构成了直接的社会工作实务、专业指导、同行交流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西方国家,这些价值和原则已被写入专业行为准则,且予以法律上的支持。

(四)社会工作的社会和机构环境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受到社会的制约。一般来说,社会工作者从属于专业团体,专业团体制订专业标准并监督其成员的行为。在北美、西欧和北欧的许多司法制度里,有关法律对社会工作的实践作了规定。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对各种不同社会工作项目提供直接资助;故此,西方国家的民选政府通常具有明确的社会服务规划,作为竞选政纲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方向和实质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选政府的政治日程,尤其是在财政、行政及立法上的干预。同时,公民和社区通过提供经费、自愿参与、要求和使用服务、提出建议和公众讨论来支持和影响社会工作运作。

由此看来,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独特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门专业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主导的社会阐述(dominant discourses)在决定社会工作所要达到的理想后果、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持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合适的组织安排上都起了重大作用。故此,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及服务过程中,必须制订一套自己的发展方案,以适应其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特有的需求、政治形态、文化倾向和社会组织现状。

二、当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环境

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由中央计划和国有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转变创造了繁荣和富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社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政府控制和指导功能减弱,辅助功能加强;企业注重效益,减轻诸如职工福利和日常需求等额外负担。民主思想也得到了加强,尤其在基层社区组织层面上。但是伴随着这些进步,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和犯罪。有些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有些是旧有问题的加剧,这些都妨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达到政治和社会目的,中央政府必须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的角色须与宏观的安定繁荣的政治和社会目的配合,以为国家创造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维持和睦和社会秩序,避免过分的张力和冲突。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工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就得到了肯定(陆士桢,1996)。正如在西方,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联(Hopps & Collins,1995),中国社会工作的需求也来自于当前的现实和社会变革的挑战。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有责任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和出路,推动社会进程并提高社会和个人生活条件。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教育先行者的紧迫任务是利用西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展适合中国的本土专业实践。

正如上面提到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现实。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建构(Payne,1997)。也强调外在社会力量在决定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起的作用(Gibelman,1999:298-314)。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必须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前的政治形态和文化价值(Yan,1997:181-194)。

(一)社会工作对中国的适切性

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首要课题就是设定其社会职能。中国致力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开创社会生活资源,在急剧和庞大的变革中维持相对社会稳定,增强民众参与政治民主,这些都与传统的社会工作目标一致。在这些宽泛的目标下,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至少具有在政策、社区和个人三方面的作用。

1.政策方面。中国许多的公共政策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国企改革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情况,就业不足和失业就是此类经济转型的副产品。经济重组也导致了国有企业传统的社会福利职责的重新分配,例如以前企业为职工提供医疗服务、住房、子女入托等,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下,这些职责现在很多都转由社区承担,但并非所有社区都具有相应资源,或对承担这些职责准备就绪。对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科学研究,尤其对个人和社会可能带来影响的研究,将十分有利于以下方面的社会政策制订:经济改革、劳动力、医疗和卫生服务、教育、收入保障、住房、人口控制等。

2.社区发展和社区资源建设。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下,中国的基层社区正逐步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而这些职能从前是由政法部门和国有企业负责的。社区物质资源有限,必须探索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来解决社区问题,诸如照管儿童、老人服务、解决冲突等。社会工作者可帮助社会居民评估自身需求,找出重点,获取技能,开发资源,组织相应项目和活动。

3.对个人、家庭和团体提供所需的直接服务,其目的是帮助这些人或团体增强自身能力,以处理自身的问题并有效达到自身或集体的既有目标。如为解决失业、家庭问题、精神疾病、城乡流动、子女入托或其他个人困难,社会工作者可对个人、家庭或小团体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以协助他们。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提供教育服务,防止问题的出现或减轻其负面影响。

(二)本土化及其环境

社会工作的实施必须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相结合。在中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职能都是由国家通过公务员直接实施的,这些公务员的训练主要是执行行政职能而非专业服务(梁祖彬,1998)。在西方,社会工作是福利国家的一项基本服务,大部分社会工作者都是政府或非谋利组织雇员。非谋利组织获得许多公共款项资助,同时也受制于政府政策方向、司法介入和政府资助制度。然而,在西方,由于社会工作是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存在,创造了发表不同见解和态度的空间,并与国家政治日程相互影响,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有效方案。社会工作在体制上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拥有互相联系的从业员、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个体制已成为发展及积累一套专业知识及其有效传播及监管的途径,这都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个人或集体的潜能,并有效保证对公众服务的专业水准。

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独立专业仍处于萌芽阶段,与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相联性目前还很微弱。国企改革有利于促成非政府社会服务项目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主要社会福利和服务职能由国有企业向社区的转移将加强公众的参与、自愿者服务,以及非政府资源的发展和运用。在当前重要的转型时期,对这些变化的细致研究和记录将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实践及其专业化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正在逐步发展。目前,社会工作学者不断增加,主要来自于对社会工作研究和教学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学者。在中国高等院校,已有一定数目的社会工作项目和课程,并在不断扩展中(王婴,1996)。然而,就中国已有和正在发展的社会服务项目整体人数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数目极其微小。因此,中国极需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有效调动培训资源,培训现有从业人员以及有志从事社会工作的新一代高等院校学生(王思斌,1998)。

在中国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科学学者和前线实务人员的投入。在吸收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同时,亦需要判别其社会根源和意识形态基础。其他论述(如Tsang & Yan,1999)也曾提到,社会工作本土化不应仅限于中体西用,而应该多方面结合和运用西方社会工作的意识形态、认识论、目的论和方法论。换言之,吸收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不能不对中国目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对社会工作目的及功能的影响作深入探索和研究。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微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具有较长历史,发展至今,其中大部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都集中于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和强化他们的社会功能。虽然许多中国人也许有这些需求,但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似应放在解决基本需求上,如在经济及社会变革及社区发展中所面对的宏观问题,包括就业、住房、收入保障、医疗保险、社区建设等。同西方相比,以个人心理辅导为本的微观社会工作在现阶段可能只会构成中国社会工作的一小部分。

三、结论

由于多元化的人口和地区差异,中国具有独特的社会服务需求和日程。例如,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经济和个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和地方的经济转型,带来城乡人口的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重组,其规模在西方是罕见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必须开展高水平研究,帮助国家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发展科学性及有效的解决方法。中国社会工作者在应用西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有所创新,发展自己的实践方法和模式。国家的支持对于此专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用专业,其作用已得到广泛承认。社会工作对中国的重要性已颇明显,中国的领导人亦已意识到它潜在的贡献(李宝库,1992:6-16)。

社会工作是一门积极面对社会,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环境,任何社会工作的定义必须不断加以检讨及重新审议。可以预见,当今中国的急剧发展必将改变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单就当前环境和国家的重点而言,社会工作必须与安定繁荣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应集中于运用科学方法,综合现有实践和经验,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同时积极加强团体、家庭和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以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及处理急剧变化时出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成功不仅有利于中国,亦会帮助世界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增加对社会工作本质及其众多可能性的了解和体会。

标签:;  ;  ;  ;  ;  

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的定位--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_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