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非市场与投资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非论文,投资环境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非17国,西从佛得角、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东到乍得和尼日利亚,面积74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占非洲的1/4;人口过2亿, 占全非洲的31%,仅此地域规模它就不容忽视,而无论从经商和投资的角度看,它也都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
市场状况
1.贫穷国家最多、最集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1993年,非洲低收入国家(按世界银行标准,当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695美元)共33个,西非占了15个。 在正常情况下(国家战乱除外),西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相比,1982年相差95倍,到1993年差距拉大到170倍。 与此同时,西非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在缩小。1982—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最低值略有升高,从180美元增加到210美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最高值却从950美元降低到920美元,因此西非国家内部的差距从5.3 倍缩小到4.4倍。这种现象表明, 西非国家在摆脱贫困和落后方面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取得实质性突破。包括70年代创造了西非经济奇迹,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的科特迪瓦,80年代以来却下降到0.1%,加上人口膨胀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950美元降到630美元。对于发展的目标而言,贫穷落后本身就蕴藏着一种潜在力。西非国家的国情特点决定了它们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从属性和依赖将持续下去,它们作为单向的工业品倾销市场和资本投放市场的地位也非短期所能改变,因此,它们对外来商品和投资的需求将具有一种长期的潜在力。
2.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无论地面物产资源还是地下矿产资源,西非国家在非洲乃至全世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有棉田面积占全非洲的47 %; 稻田面积占61%,也是非洲最大的可可、咖啡、橡胶、油棕等热带作物产区,其生产规模均占整个非洲的80%以上。热带作物的发展和热带作物产品的加工增值完全有可能成为西非国家经济腾飞的一张王牌。在地下矿产中,西非国家的铝土矿、铁矿、磷酸盐、石油、金矿和铀矿等储量都位居非洲前列,铝土矿储量甚至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1/3以上, 产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占世界第二位。世界铝工业原料供不应求的趋势,给西非铝土矿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且,面对西方市场,西非铝土矿具有更大的区位优势。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是经济发展合乎逻辑的一种战略选择。从目前西非国家的实际状况来看,无论水土资源还是矿产资源,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有潜力,如棉花单产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不到中国的一半,尼日利亚和乍得每公顷籽棉不到700 公斤。稻谷单产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与中国相比相差3—7倍,主要稻谷生产国每公顷都不到2吨,有些甚至在1吨以下。
3.资源开发型的经济结构
从产业结构分析,西非国家自60年代先后独立以来,其经济发展并未摆脱殖民时期所建立的资源开发型的格局。目前大多数西非国家的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产值占4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60%以上。即使少数国家农业的比重降到占30%以下,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0%以上,超过了农业,但它们的工业仍然以生产初级产品的采矿业为主,制造业十分薄弱。如尼日利亚和几内亚,虽然工业占43%和31%,但制造业只占7%和5%,工业比重的提高全靠石油和铝土矿的开采。西非大多数国家制造业所占的比重都不到10%。1993 年, 整个西非制造业产值约60亿美元左右,稍多于埃及,只及南非的23%。而制造业中实际又是以粗加工制品为主,包括食品与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冶炼业、金属加工等,其比重多数国家占到60%以上,真正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化工等不到40%。至于第三产业,普遍都不很发达。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在这方面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也十分宽广。
4.膨胀的消费需求与旷日持久的商品短缺,决定了西非市场的潜在力
人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人口膨胀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膨胀。西非各国人口膨胀因素第一表现在持续的高人口增长率。国家独立以来,由于医疗卫生等社会条件的改善,西非各国都保持了2.5 %以上的人口增长率,有8个国家甚至超过3%,而且这种势头将带入21世纪。第二是城市人口的膨胀。战后西非经历了几次大旱,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这是一些国家出现城市“爆炸”的主要原因。目前人口最多的几个国家如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等,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35%以上。整个西非的城市人口已达7000多万。城市的膨胀必然使社会消费需求的压力倍增,而经济落后,生产不发达,又必然而长期地造成西非的商品短缺,因而大多数西非国家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有增无减,外贸长期处于逆差。因此可以说西非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
5.区域经济的发展梯度与互补性
西非的经济发展从沿海到内地呈现明显的梯度。一个国家内部是这样,如塞内加尔发达的西部沿海地区与滞后的东部地区,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发达的南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北部内地;西非国家之间也是这样,在西边沿海的塞内加尔与内陆的马里之间,在南边沿海的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与内陆的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梯度(见表)。虽然它们的面积或者差不多,或者内陆国家比沿海国家大,但沿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内陆国家差不多高出一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聚合力。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要仰仗沿海国家的出海口,而且通过铁路、公路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尼日尔铁路、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等。传统上内陆国家就是西非的牧业基地,至今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每年还向几内亚湾沿海国家提供大量活牲畜;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潜力主要也在几个内陆国家。由此可见,西非地区的沿海和内陆国家各具优势,在其发展中始终是一个整体。
西非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梯度
国别 面积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万平方公里) (百万美元) (美元)
塞内加尔19.7 5700 750
沿海国家 科特迪瓦32.2 8087 630
加纳23.9 6084 430
马里
124.0 2662 270
内陆国家 布基纳法索 27.4 2698 300
尼日尔 126.7 2220 270
市场与投资环境分析
1.政局及国家关系
政局的稳定是投资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西非情况而言,它主要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国家争端有关。党派斗争,尤其90年代普遍实行多党制所引起的党派之争加剧,也已成为一些国家很重要的不稳定因素。西非各国系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部族矛盾是客观存在,但只要民族政策处理得当,并不一定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如科特迪瓦、加纳、贝宁、马里、尼日利亚、几内亚、布基纳法索等一直比较稳定;而利比里亚的内战,塞拉利昂愈演愈烈的党派斗争,乍得旷日持久的部族矛盾、党派之争及其与利比亚之间的国家冲突,都长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由于与台湾的关系是决定中国与西非各国国家关系的一个原则问题,因此也必然影响到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2.政策的开放度
自80年代后期以来,西非各国在实行政治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实行对外开放,包括进一步开放外国产品市场和鼓励外商投资。为此,各国还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保证外商利益,以吸引外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多哥等国不限制投资者的最低投资限额,给外商以投石问路的机会。很多国家在税收上给外商以减免的优惠,有的还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补贴,如加纳政府在每个投资项目的第一年提供相当于投资总额7.5%的补贴, 而且给予外商一定的移民配额。在多哥,还实行“与效益挂钩”的鼓励政策,即一些优惠政策的优惠幅度视企业的实际效益和贡献而定。此外,外汇管理体制和换汇政策也很重要,它涉及支付方式的灵活性。非洲国家的换汇政策有自由换汇、有限换汇、不换汇之分。西非9个法语国家实行自由换汇, 西非法郎与法国法郎自由兑换,而且汇率长期稳定(50∶1)。 这为外商经营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作为投资的硬环境,在西非各国,特别是在沿海国家与内陆国家之间差别很大,无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都如此。西非各国交通均以公路为主。沿海国家的公路网尤其铺砌路的密度为20—35公里/千平方公里,大大高于内陆国家的3—5公里。 沿海国家每千人拥有电话2—6部,而内陆国家只有1部,甚至不足1部。沿海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发电装机容量30—100瓦,而内陆国家不足10瓦。 沿海国家城市自来水供应的平均覆盖率在65%以上,而内陆国家不到50%。如果就首都或大城市之间相比,沿海国家与内陆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更大,像拉各斯、阿比让、达喀尔、阿克拉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比地处内陆的首都城市巴马科、瓦加杜古好得多。
4.市场规模
对西非市场规模和容量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以下三大要素的分析上:
第一是人口规模,即市场规模的基数,基数越大,市场容量就越大。1993年,西非的人口是2亿略多一点,2000年将超过2.5亿,可以说西非是一个规模可观而且超常膨胀的市场。
第二是购买力水平。西非绝大多数国家属低收入国家的基本事实,从总体上限定了西非的低购买力水平,不仅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力极低,就是多数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也只够维持中低层次的消费水准,购买力高的消费者尚属极少数。
第三是消费意识。目前在西非,属于享受型的人限于高薪者和大的私人业主,追求高消费,迷信西方商品,讲究包装和式样,但为数极少,因此高档商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大多数人消费购物的观点属于实用型,追求实惠和经济耐用,对商品的牌子、式样、包装不甚讲究,因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在西非市场上也就很受欢迎。
5.产业状况与产业政策
在西非投资办实业,掌握其产业状况和产业政策非常重要。西非国家调整和修订其产业政策,特别是引进外资的政策时,着重参照当地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据法国1985年的一项调查,它在非洲的343 个项目中,195个运转不好,占57%,其中79项已经关闭。 关闭的项目大多是现代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如多哥水泥厂,原计划供应科特迪瓦和加纳水泥,结果因价格高和产品标准不合要求无法出口;塞内加尔化肥厂,投资高达15亿法郎,设备极现代化,但当地人无能管理,产品价格高出国际市场4倍。相反,中国援建的一些工业和农工联合企业, 如卷烟厂、纺织厂、皮革厂、竹编厂、茶场和制茶厂、甘蔗农场和糖厂、水稻农场和碾米厂等,社会和经济效益都不错,减少了进口,有的还能出口。
为了鼓励和方便外商投资,西非各国纷纷以投资法的方式确立指导外商投资的方向,并且为适应新的形势而不断修订,有的国家如多哥还颁布了新的投资法。这些投资指南,既反映了西非国家的产业政策需要,也总结了引进外资中的经验教训。从总体看,目前西非各国吸引外资的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促进与加速本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鼓励有利于与贫困和饥饿作斗争,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的项目;第三,鼓励以出口为导向的投资;第四,促进投资少、收效快、技术简易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欢迎外商投资的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的出口产品加工业。
投资方向探讨
1.农业
西非各国农业基础薄弱,开发水平很低,尤其从大农业范围考察,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如蔬菜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等。不少国家对农业和养殖业的投资项目给予免税的优惠,因此,投资农业开发是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的选择余地也大。结合我国农业的优势和以往援非农业项目的经验,以下项目将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水稻种植业
它是西非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大,在非洲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的单产水平很低,发展潜力很大,对于发挥我国水稻高产技术的优势十分有利。中国在西非的稻作垦区一般单产水平都可达到5吨/公顷,比当地水平高出4倍。此外, 稻作垦区开发项目还可与兴办碾米厂相结合,有利于当地工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作为主要商品粮,稻米在非洲有较广阔的国内国外市场,尤其灾年,有了稻米生产基地,将大大有助于就地解决缺粮问题。因此,投资稻米生产具备相当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甘蔗种植与制糖业
这是西非较薄弱的部门,食糖消费主要靠进口,而西非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对发展甘蔗生产很有利,因此,投资甘蔗种植与制糖业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结构,减少食糖进口,符合发展“进口替代”的方针。问题是要注意成本核算,保证其产品价格与进口食糖的竞争力。
蔬菜园艺业和养殖业
从目前西非市场的供需情况看,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水平普遍比较低,数量小,品种少。市场上一般都是肉类多,家禽类少;洋葱、土豆之类的蔬菜多,瓜果及绿色新鲜蔬菜少,而且家禽、鱼类和新鲜蔬菜价格很贵,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随着市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餐饮业尤其中国餐馆的发展,这方面的市场潜力还很大。而且,这方面的投资符合当地政府“农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所以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往一些试验性项目如养鸡、养鱼、种蔬菜、养蘑菇、加工豆类制品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只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大中城市市场,这类项目成功的希望就很大。
2.制造业
西非各国工业基础一般都很薄弱,制造业水平就更低,不少行业、不少产品甚至还是空白。西非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行的“进口替代”政策,为在制造业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经验证明,项目的选择需十分慎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选择和企业类型的选择。首先,该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必须在西非市场上适销对路;同时企业类型还必须符合西非国情。很多教训表明,即使开发的产品选对了,企业类型选得不对,照样难免失败。
(1)产品开发方向
工业制成品种类多种多样,社会需求量差异极大。从西非市场的现实出发,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目前投资项目选择的重点:
农业生产资料 它面对农村大市场,需求量大,如农用柴油机的生产和修理,农用汽车的生产、装配和修理,农用喷雾器生产等。在西非,随着农村私有经济的发展,这类新的农业生产资料将会适应西非农村发展需要。另外,投资农业生产资料项目,还可以配合我国在西非的农业开发项目的进行。
常用建筑材料 砖瓦、玻璃、瓷砖、涂料及其它室内装饰材料是城乡建设需求量很大的产品。随着西非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探索新型建材项目的开拓。
生活日用品 根据西非城乡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某些特殊生活习惯,日用品开发项目可以从几方面筛选:一是常用的、必不可少的产品,如蚊香、蜡烛等;二是以新化工材料取代的产品,如各种塑料制品;三是利用当地原料的编织品,如藤竹编的筐、篮、椅,棕编制品等日用品。
小家用电器 随着商品经济和现代消费意识的日渐深入,一些小家用电器正在逐步成为一般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手电筒、收音机、单放机、收录机等等,而且市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产品品种和档次也将更加多样化。
(2)企业类型选择
第一,宜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收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当地就业机会的双重效果。对一些生产技术要求复杂的产品,可采取“中外结合”方式,有的部件国内生产,有的部件当地生产;甚至可以零部件国内生产,在国外经营装配和修理。
第二,生产的产品宜以中低档为主,同时兼顾多档次、多品种的系列产品开发。尤其要注意在非洲创名牌。名牌产品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价格昂贵的高档商品,它完全可以形成功能有别、档次各异的名牌系列产品,以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第三,宜以投资少的中小型企业为主。这样既有利于适应西非的经营环境,也适合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参与其中。
此外,在投资立项的技巧上还可以从贸易做起,先开店后建厂。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应重点考虑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对内陆国家的资源开发项目,如几内亚的铝土矿、铁矿开发,都是较好的经贸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