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自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稿论文,自由论文,经济论文,学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的著作手稿。这时他的研究开始超出纯粹哲学思辨或宗教批判,转而关注更为现实的经济问题,关注在社会底层经济基础领域发生的事情,关注无产阶级的地位、状况与历史命运,研究所有这些重要因素在人类争取自由与解放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荒谬和不合理,揭示异化现象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规律,全面阐述包括自由观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其重要成果就是著名的巴黎手稿,亦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至本世纪20年代才初次发表,而且被当作《神圣家族》的准备著作,到30年代才被发现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意义非同一般: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就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全面阐述的;而且,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是在这部著作中表述的,因此该手稿倍受人们注意和重视。
异化,主要指这样一种现象,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概念。在霍布士那里,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外化物与它所由以外化的东西即理念漠不相关,它没认识到它骨子里头就是理念,就是精神,一旦认识到了也就扬弃了异化,回复到自身。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批评黑格尔的异化是虚假的东西。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主要指宗教异化、人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以为它全知全能全善,并对此顶礼膜拜。其实这个偶像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显然受到前人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影响,但马克思异化观的内容与视野要广阔得多,也深刻得多。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异化,但内容绝不限经济。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价值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举凡同自由有关的一切都同异化有关。因为异化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但不是一般意义的不自由,而是同人所创造出来的力量转过来支配人这种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不自由。同时这个概念有价值评价色彩,支配、强制、奴役、不自由,本身即是否定性价值评价,扬弃异化即同人的解放与自由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可见,异化概念丰富、多义且具有综合性,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马克思的自由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握《手稿》及以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以及理解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自由观都非常重要。
一、异化劳动的产生
劳动异化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现象,但在马克思看来,它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也有一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具体规定之前首先考察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考察这种所有制是如何演化成异化劳动的。
马克思指出,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已经包含着土地作为某种异己的力量对人的统治。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私有财产的统治总是从土地占有开始的。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下,土地随同它的主人一起个性化,有它的爵位、特权和政治地位等,那些耕种他的领地的人并不处于雇佣者的地位,而是一方面象农奴一样本身就是他的财产,另一方面对他保持着尊敬、臣属和交纳贡赋的关系。因此,领主对他的态度有人情的一面。风尚、性格等依土地而不同,人与土地的关系温情脉脉。封建领主也不汲汲于从自己领地取得最大限度的收益,相反,他消费掉那里所有的东西,而心安理得地让农奴和租佃者去探究生财之道。这就是给领主投上一圈浪漫主义灵光的那种贵族式对待领地的态度。不过,后来把人和土地连在一起的便不再是人的性格、人的个性,而仅仅是人的钱袋了。
马克思这里不是浪漫主义式地缅怀过去,他在考察封建地产所有制之时就指出,“浪漫主义者为此而抛洒的感伤之泪是我们所不取的,”同时他也注意指出资本的统治同封建统治之间的重大差别。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去以隐蔽形式表现出来的安稳的垄断必须变成动荡不安宁的垄断,即变成竞争,而对他人血汗的悠闲自在的享受必然变成为他人血汗的奔忙劳碌的交易。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地产必然以资本的形式既表现为对劳动者阶级的统治,也表现为对那些由于资本运动的规律而升降浮沉的所有者本身的统治。从而,中世纪的谚语“nrtte terre sans seigneur”[“没有无主的土地”]便为现代的谚语“I'srgent n'a pas de maitre”[“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后一谚语清楚地表明了死的物对人的完全统治。”①
这种统治即强制、异化与不自由。马克思在《手稿》中引用了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材料揭露这种异化与不自由。如斐柯尔所言:“出租自己的劳动就等于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而出租劳动材料就等于确立自己的自由……劳动是人,反之,劳动材料则根本不是人。”②如李嘉图所言③:各国只是生产的作坊;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支配着世界。人是不足道的,产品就是一切。“人在这一切方面总是偶然情况的玩偶,是更强者、更宽裕者、更富者所强加的法律的奴隶。”查·劳顿也写道:“贫困的人口随着他们的贫困的增长而增长;大量的人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挣扎,彼此争夺着受苦受难的权利。”④
总之,劳动者降为商品,劳动者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他生产的财富越多,他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也正比例地落价。
那么,造成所有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只是指出这些现象的存在,或者认为这是资本发展的副产品及微不足道的事实。马克思则竭力想弄清楚私有者、贪欲者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与竞争之间、人的价值与贬值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等一切异化的本质联系。不过,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虽然呼之欲出,但也还未成熟,社会历史规律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制对马克思说来仍然是秘密,因而主要用异化的理论批判资本奴役劳动的种种现象,进而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和阐述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二、异化劳动规定
异化劳动规定是:
第一,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不依赖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同劳动对立。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的对象化。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贯注到对象中去,因此这个生命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对象。劳动者活动越多便越空虚。他的劳动产品是什么,他就不是什么。因此,这个产品越大,他本身越小。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贯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即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贬低价值、失去价值;他的产品越是完美,他自己越是畸形;他所创造的物品越是文明,他自己越是野蛮;劳动越是有力,劳动者越是无力;劳动越机智,劳动者越是愚钝,并且越是成为自然界的奴隶。”⑤
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
产品不过是活动的结果,比劳动对象异化更为根本的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结果。
劳动活动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即不属于自己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感到不幸。他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劳动时则如坐针毡。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其次,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这种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最后,劳动的外在性表现为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一如宗教活动中人的幻想、人心灵的自我活动不以个人为转移地作用于个人,劳动者的活动也属于别人,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至多还在居家打扮等等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⑥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第三,类的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人把自己也当作活生生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对待。这种自由的存在物同自然也是和谐统一的。异化劳动从人那里把自然异化出去。“它把对人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把类的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出去。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的生活的目的。”⑦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活动不单纯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类的生活。因为它是创造生命的活动。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自由在于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和生活;自觉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只是由于这个缘故,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正是由于人类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⑧
第四,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上述三种异化产生第四种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或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外在于人并奴役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说,人同他的劳动是同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是因为有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如果说自己本身的活动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活动,那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活动是替别人服务的,受别人支配的,在别人强迫和压制下进行的。因此,人的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通过他自己本身和自然同有别于他的其他人所发生的那个关系表现出来。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同这些其他人的关系。”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接触到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生产关系的内容,不过还不是全部。马克思认为这些仅是劳动者的方面。另外,可以从非劳动者方面考察这一关系。从此角度看,异化劳动产生出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甚至置身于劳动之外的人同此劳动的关系,即产生出资本家同此劳动的关系,产生出私有财产。因此可以说,私有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即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归宿。同时,它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马克思开始深入到私有财产或私有制那里去理解异化现象产生之谜,虽然他同时也认为同私有制相比异化劳动是更为根本的东西,私有制产生于异化劳动,他没认识到他以之为出发点的异化劳动已经是复杂而具体的现象形态,已经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真正揭示异化现象之谜,还必须深入到更深层的机制中,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了解这个机制产生、发展、运动及至演变的规律,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方向。《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扬弃异化的设想虽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但向着这个目标大大前进了。
三、扬弃异化与人的解放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自我异化走同一道路。异化劳动造成人的奴役、强制、不自由和片面畸形发展,同时也为人的解放和异化的扬弃准备条件。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或者说,人使自身作为属人的类存在物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人类共同的活动,作为历史的结果,把自己作为类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而这首先只有通过异化这种形式才有可能。
异化劳动推动科学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工业与科学则比传统的生产方式创造出高得多的生产力。生产力不过是人的力量,因此生产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本质的丰富与能力的发展,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具有异化的形式。马克思指出,工业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或打开了的书本,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现实的历史的关系;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人的关系的]非人化。”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找到这一形成过程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时“也创造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不过,异化的扬弃不能发生在想象中,象黑格尔那样。而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有可能。马克思指出,仅仅诉诸于理论和意识是不行的,因为人的生命的现实异化仍然保持着,并且人们越是意识到它是异化,这种异化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对这种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足以扬弃私有财产思想,而为了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2)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运动也为异化的扬弃准备着条件。起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观方面来考察,劳动的特殊方式千篇一律零零碎碎,因而不是自由的劳动,被认为是私有财产及异化现象存在的根源。如傅利叶坚持认为农业劳动是最好的劳动。这显然带有怀旧的色彩,圣西门则要求工业家的独占统治和劳动者状况改变。于是,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了。
起初产生的是粗糙的共产主义,它是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这种嫉妒和平均化的完成,是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否定。另外,还有政治性的共产主义,即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国家但还在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影响下的共产主义。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把自己理解为人向自身的还原与复归。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它们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
论述到这里,马克思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个命题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我以为迄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积极扬弃不是消极扬弃,消极扬弃是简单否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列举过简单否定的例子,如把大麦磨碎应当否定了大麦粒,把昆虫踩死就否定了昆虫,把正数a涂掉也就否定了正数a,恩格斯批评它体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狭隘性。积极扬弃是既克服又有保留,克服一切消极的东西,保留一切合理的东西。如马克思所指出,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3)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它包含以往全部发展成果,并且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类)、自由与必然等古老矛盾的解决。这个观点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以后只是在更高更科学的形式下再现它。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个人
现在我们概括一下《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个人的价值理想。关于马克思的价值理想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直接论述,二是他批判异化劳动时所运用的价值评价尺度或论述,这方面的论述也很重要,因为它也直接反映马克思心中的价值理想,因而同样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根据。
我们首先从他用以批判异化劳动的价值标准谈起。
概括地说,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劳动应当是:(1)劳动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他产生的劳动产品越多,他的力量应越大。如:“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4)第二,既然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力量和能力的体现,因此劳动对他说来应自觉自愿,他在劳动中也感到自由自在。第三,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实际上体现了人的类本质,体现了人对动物式本能生活的超越,即,“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第四,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并作为真正的人相互交往,不是把自己看作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在与《手稿》同一时期或稍前一些作的关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这样描述真正的人的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外一个人:(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人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劳动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已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关于理想的劳动,显然这里论述得比《手稿》更为具体。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是先假定历史上先存在一种理想的劳动,然后推出异化劳动,并以之批判异化劳动,因此是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规范的目的论。其实,他们不懂得马克思这里是在作价值评价,价值评论当然是先确立价值标准,这种标准未必历史上存在过,它也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目的。因为人类作为一种能动的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具有为自己设定理想或规定目的的能力。这不是唯心主义,问题在于给这种能力以何种解释。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一种目的,共产主义者可以以之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缺陷和弊端,从而激发人们改造社会,消除弊端把未来建设得更美好。其实,共产主义本身即是试图超越这些种种缺陷弊端的一种努力,无此努力,就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运动。《手稿》的缺点是比较抽象,共产主义理想的原则同一些人本学的语言、思辨的推论交织在一起。因为当时马克思共产主义世界观初步形成,唯物史观尚未成熟,剩余价值学说更未创立,抽象性在所难免。唯其如此,《手稿》的论述及异化劳动概念才引起后人那么多的争论及兴趣。
《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的构想,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自然来体现,人改造自然的劳动活动同时就是对象化活动,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成了体现人的本质的对象,也可以说成了人的无机身体。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人自身的一面镜子,它可以表明人之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说来成为类的存在物。
第二,人与社会,与类的直接统一。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一员,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活动同时也就应是社会的活动,体现人的类本质的活动,或用黑格尔式的语言说,个体直接体现着普遍性,每个个体相互之间也应作为类的一员相交往,这才是真正人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不喜欢人与人迂回地通过物来交往,认为这是把人抽象为物,或把人的本质人的关系抽象化、外化,因此马克思不喜欢商品货币存在,尽管他也承认它们的历史作用,但仍然认为它们是异化的象征或典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外在的物来实现,这个外在的物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即是异化。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即使到了后期也没改变。这从他一再引用莎士比亚咀咒货币作用的诗的情况可以看出。马克思理想的自由个性不受外在物强制,他的行动直接具有社会性,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换也直接表现为人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作为抽象物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现--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体的、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生活表现这种形式--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第三,人们以一种全面的和感性的方式把自己的本质据为己有,从而实现与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能力的发展,不仅理性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包括整个身心的发展,感性需要满足。对外表现为人对世界的全面占有,特别是感性占有。这样,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个体的一切器官都能在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享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这样的人就不再是畸形的人,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整体的人、丰富的人,因而也是自由的人。
第四,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这些矛盾与抗争由来已久,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人类的心灵,许多人类精英试图找出超越这些对立实现统一的道路,但都没有成功,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成为时代主流,更把这些对立推向极致。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正是以“应有”批判“实有”,或揭示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但马克思看到不自由为自由的到来准备着条件,异化劳动积累起巨大生产力,一旦把异化现象扬弃掉,那时,人类直接支配劳动、劳动产品及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和谐统一,那折磨人很久的必然自由、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个体与类、实有与应有之间的对立也就被扬弃了。
马克思的这些理想终身不渝,后来的发展不过是找到了使理想变为现实的道路与力量。这些理想,若孤立地看,同空想社会主义乃至人本学的理论并无根本区别,但若同后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参天大树正是从这生长出来的。虽然还带有“抽象”的弱点,但方向已明确,道路已开拓,幼芽一定会长成大树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9页,26页,27页,15页,46页,98页,49页,50页,51页,85页,80页,93页,73页,76页。
(13)《马恩全集》第38页。
标签:异化劳动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