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08)04-0016-06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导致彼此间产品、要素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形成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回波效应会加速发达地区的发展,扩大区域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又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区际经济联系的特征、模式、强度和方向,有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发展规律,更深层次地把握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和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但目前文献大多是从区域经济地理因素和区域政策等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导向和区域差距演化,从区际产业联系视角来研究区域发展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1]以京、辽、粤、沪、川、陕六省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各省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六省市省际贸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区域间产品交流和产业关联的对策建议。这是我国省际经贸联系研究的早期成果,但没有分析省际经贸联系对彼此产业发展的相互带动作用。叶裕民[2]根据《中国交通年鉴》全国铁路货运数据分析了我国省际经贸联系的总体格局,并通过对地区自我循环比率和地区开放度两个指标的比较,将全国划分为开放程度不同的四类地区,认为我国省际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市场分割还较严重,没有进一步探讨省际经贸联系形成的区域间产业关联。国家信息中心[3]编制了我国第一份8区域投入产出表①,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联系的研究。张亚雄、赵坤[4]利用这份投入产出表,根据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联系测度了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阐述了沿海地区各产业的发展对内陆地区的带动作用。潘文卿、李子奈[5]利用这份投入产出表,提出了一个统一以最终需求为出发点测度各类效应的方法,他们的研究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本文拟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指数,进而探讨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根据区域间产业不同的维系关系,我们从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和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三个方面对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关联指数来对区域间产业关联的效应进行测度[6]。我们首先分析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效应。
1.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测算公式
产业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向各区域各产业提供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为了说明的便利,我们暂时简化产业部门,视一个区域只有一个产业部门。首先定义区域间的中间投入矩阵为X,其中,X的第R个行向量为R区域(各产业)作为供给者对其他区域(各产业)的投入;而X的第S个列向量为S区域(各产业)作为需求方从其他区域(各产业)所获得的各种投入。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表数据计算得到中国8区域之间产业关联指数如表1所示。8大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北部沿海、中部、东部沿海和京津区域,除中部区域外,其余均为沿海区域。这主要是因为沿海区域经济发达、产业齐全、产品质量较高,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各区域的中间需求。同为发达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相对较低(仅为63.45,居第五位),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经济外向度高,其出口需求与总产出之比远远高于其它区域(达到23.92)。中部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高(达67.69,居第二位),主要是由于其地区产业结构和地缘优势所致:中部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再加上它处于连接各区域的中心地理位置,其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能源大量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深加工产品又可便利地进入西部欠发达地区。所以,从中部区域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在各区域的细分可以看到,中部区域产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流向西部地区的指数都是最高的。
通过对每一个区域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在各个区域的分解,我们可以对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的状况有一大致了解。表1标出了每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的排序(只列出了前三位),从中可以看出,各区域与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中部区域的产业前向关联度高,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前向关联度高;也就是说,各区域中间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本区域的中间需求之外,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以上四区域的中间需求,而东部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即中间需求的带动)能对其它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比较区域之间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还可以看到,沿海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度较高,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相互带动作用较强;沿海区域与中部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度也较高,相互带动作用较强。东北、西北、西南区域对沿海和中部区域的产业前向关联度较高,但沿海和中部区域对它们的产业前向关联度却较低,而且东北、西北和西南区域彼此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度也较低,这一方面与区域经济地位有关(如西北、西南区域经济规模较小,在全国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也与区域地理位置有关(如东北区域特殊的地缘结构决定了其相对封闭,与外部区域联系较少,内部交流更多)。
通过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分析,我们可初步了解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各区域与沿海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沿海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沿海区域之间彼此较强的产业前向关联度表明,沿海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带动作用更大,形成自我强化的累积循环增长态势;同时对中部区域也具有较高的带动作用,而对西部和东北区域的带动作用更小。中部区域既是沿海地区中间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同时也对东、西部地区有较强的中间需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中部区域的发展既可为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投入保障,也可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需求动力源泉。
三、我国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1.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指数测算公式
产业后向关联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需要从各区域各产业得到中间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为了说明的便利,我们暂时简化产业部门,视一个区域只有一个产业部门。首先定义区域间的中间投入矩阵为X,含义同前。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我们再来分析8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指数(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指数较高,西南、西北区域的指数较低。如果把这一指数在各区域间进行分解,即得到了区域间的投入系数。如果剔除区域内的中间投入,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使用了更多的区外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因而与其它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度更高。
从表中区域间的投入系数可以看出,东部沿海、京津、东北、北部沿海四区域来自本区域的中间投入比例较高,达到了56%以上;而西北、西南区域来自本区域的中间投入比例较低,都在50%以下。通过对区域间投入系数的排序,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区域间产业后向关联的强弱程度。显然中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更多地成了其他区域的中间投入来源地,也就是说各区域的中间投入除了本区域之外,更多地依赖于中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
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数描绘了我国8大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基本上会随空间距离增加而疏远。
四、我国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1.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测算公式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的产品可能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满足各区域各经济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最终需求,形成了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为了更全面认识我国区域间的产业前向关联,本文构建了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为了说明上的便利,我们暂时合并最终需求的消费和投资项(出口在投入产出表中作为另立项目),假定一个区域只有一项最终需求。首先定义区域间的最终需求矩阵为F=(f[RS])m×m,其中F的第R个行向量为R区域的总产出用于满足各区域最终需求的数量;而F的第S个列向量则表示S区域总的最终需求中来自各区域的数量。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我们再来分析8区域的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本地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显著地低于内陆地区,沿海四区域基本都是30左右,东部沿海甚至更低(26.98),而中、西部都在40左右,东北为33.92。这表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区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而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内陆地区对区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而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低。沿海地区产品种类更为齐全,品质相对优越,价格优势更大,因而产品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更高。因此,沿海各区域产出中用于满足其他区域最终需求的份额要比内陆各区域更高,而且沿海地区产出规模大,所以沿海地区用于满足其他区域最终需求的绝对产出量很高。
各区域产出满足其它区域的最终需求具有空间邻近性特征。地理位置相邻的区域之间空间距离较小,运输成本低,形成更为紧密的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相对而言,沿海区域之间最终产品的交流要比内陆区域之间最终产品的交流更为频繁,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而作为承东启西桥梁的中部区域则与各区域的联系都较密切。
表3标出了每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前三位排序,将之与表1比较可以看出,各区域最终产品的区外流向要比中间产品的区外流向分散。各区域中间产品的区外流向集中在沿海和中部区域;而各区域最终产品的区外流向除在中部区域比较集中外,其它区域都比较分散,反映了东北、西北、西南区域对沿海和中部区域也有相对较大的最终需求,而中部区域对其它区域不仅具有较大的中间需求,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最终需求。从这个角度看,中部区域的发展对全国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东北和西部地区,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带动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1.我国区域间经济联系总体上还不够紧密,产品区内自我循环比率还很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不强。这一方面是因为区际交通条件和地缘结构的制约,但更主要是因为地方分权和地区利益冲突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还远未建立起来。因而,地区之间市场封锁和贸易冲突经常人为地限制区际产品交流,各省自成体系,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还比较弱。因此,加强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有利于为增进区际经济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更主要的任务还是扫清区际贸易壁垒,消除地方保护。
2.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发育程度更高,区域间开放度也更高,彼此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区际联系是互惠互补的,将促进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在区域间传递、强化和不断累积循环,出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自我强化趋势;相反,内陆地区内部各区域间相对松散的区际联系,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封闭,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因此,清除地区贸易壁垒、加强区际经济联系的任务在内陆(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迫切。
3.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其中东部沿海区域与国内各区域的经济联系相对最为紧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反映了其出口导向和国内市场导向双轮并进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南部沿海区域的出口贸易依赖度最高,与国内南方各区域的经济联系较强,反映了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增长极。各区域与沿海区域的产业前向关联度高,说明沿海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4.中部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缘结构,在国内区际贸易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中部区域既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基地,也是西部地区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崛起,既可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内陆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本地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低;沿海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本地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更低,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内陆地区的需求增长对沿海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而沿海地区需求增长对内陆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可能更小,换句话说,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对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比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为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持续扩大提供了新的解释。
注释:
①8大区域的划分如下: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和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西藏)。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