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校 323905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仅仅靠几堂科学课是远远不够的。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文章对引导小学生在课外“开展观察记录活动,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开展实验制作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培养信息分析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外探究活动 科学观察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自然进行了解和探究,以及帮助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特点是基于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得结论,然后根据大家的质疑进行改进和更新。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基于关键问题对研究方案进行设计,然后根据搜集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到证据,再通过推理来获得结论,同时和别人进行沟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对平时的问题进行解决。小学生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仅仅有六个小时,学校里的课程安排是每节课四十分钟,一些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包含内容较多,而且因为课堂上的设施和条件有限,导致有些活动需要拓展至课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就能够为他们在科学课堂上的科学探究留下美丽的“背影”,以此促进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观察记录活动,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小学生不善于进行科学观察,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科学观察记录活动,以此促进他们科学观察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记录。自然观察记录指的是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出现的一些现象,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自然规律进行了解。发现自然规律需要大量的观察、记录和总结,因为一般情况下自然观察记录活动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如动物的习性观察、月相观察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这些活动无法仅在课堂上完成,需要拓展到课外来进行,让学生在下课之后自己去观察、记录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然后在活动完成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例如,三年级学生完成对“植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之后,他们非常想亲自种一棵植物。一名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列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种植吊兰需要每天浇灌几次?每次浇多少水?如何让植物接受阳光?是使用干燥的土壤还是松弛的土壤?要将花种在很多植物生长的地方吗?”这展现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并将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来,让学生明白如何种植吊兰,进而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要注重提问的重要性,问题是创造的来源,通过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让学生由“听众”变为主动学习的“演讲人”,如此才可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可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自问自答”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爱思考、爱质疑的好习惯得到培养,还可以使他们的科学观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帮助他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
2.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记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生活观察记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生活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能够对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和其原因、后果等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环境和我们的行动》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记录生活中的垃圾”的活动时,在很长时间里,学生都要记录学校和家里面的垃圾,然后汇总班内所有学生的记录,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制造垃圾的量之大,同时明白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大自然产生的危害。这样的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在完成活动之后,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观察记录这种探究方法需要人们利用感官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因为不同学生之间的已有经验和认知不同,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要求。
二、开展实验制作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开展小学科学活动时经常会用到实验制作这种形式,实验制作包含了实验、创新、制作等。教师可以把这一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小实验”。在小学科学中所涉及的实验主要是重演和验证已经存在的科学认识。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成人来说是已知的,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条件控制和实验现象分析等进行学习,通过亲自实验来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外“生活小实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很多,其中包括探究视野的拓展,以及使他们的个性化探究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使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材料进行一些小实验。例如,在教学完“溶解”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如何加快溶解”这一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注重过程就是自己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和准备器材,然后基于自己的能力去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猜想、目的、器材、步骤、结果等。这一过程中使用到的器材有:计时器一个,方糖四颗,一些热水和冷水,筷子一只,杯子两个。在准备好之后就开始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他们分为两组来操作实验。第一个小组,分别把两块糖投进热水和冷水里,然后利用计时器进行计时,对两块糖的大小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放在冷水面的糖块要比放在热水面的糖块大一些。通过这一比较实验能够得知:不同的温度能够对方糖的溶解速度产生影响。第二个小组,把两个糖块分别投进两杯热水或者冷水里面,然后利用筷子在其中一个杯子里面做搅拌动作,同时利用计时器进行计时,对两块糖的大小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没有用筷子搅拌的杯子里的方糖要比搅拌了的那个杯子里的方糖大一些。通过这一比较实验能够得知:通过搅拌可以让方糖的溶解速度加快。完成实验之后,学生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懂得怎样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针对新的认识和猜想进行交流。
在进行生活小实验时,学生要乐在其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心得。
2.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小发明”。发明是通过自然规律的使用来让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让我们生活中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小发明的诞生便是为了满足这些各种各样的需求。引导小学生在课后开展“创新小发明”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设计制作自动滴灌装置的小发明。在让他们进行这个小发明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一家人打算出去游玩一周,但是家里的盆景就会没人照看,如何才能让盆景里面的水分保持充足呢?假如学生觉得这一问题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与此同时将输液的图片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对输液过程中所用到的水滴大小调节器进行观察,清楚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原理之后,让他们自己制作一个类似的装置。这一小发明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基于身边的问题来想办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并亲自实践。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引导学生进行“改良小制作”。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要善于在课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一些“改良小制作”活动。例如,在教学完《降水量的测量》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深入地学习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的作用,学会如何通过雨量器来对降雨量进行测量,我让他们在课后设计“制作雨量器”。首先让学生对这一活动所用到的材料和步骤进行讨论,然后基于讨论来进行雨量器的制作。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的实践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不过他们的动手能力有高有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会使用剪刀,笔者便亲自示范教他们使用剪刀,对塑料瓶进行裁剪制作一个漏斗,然后利用直尺来进行度量。如此一来便制作成功了一个简易雨量器,通过实践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能力是科学学习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没有操作能力就无法保障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完成。通过科学制作让学生有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从中得到锻炼。
三、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培养信息分析能力
当前是信息社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信息的获取有很多渠道,在实际搜集信息和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科学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课外进行资料收集。
1.引导学生收集场馆资料。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时,可以合理地利用生活中所存在的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例如科技、历史、地理和人文等,在博物馆里面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实物,和图片、文字相关的记录很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注重“脑海中想着问题进来,想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搜集资料时,要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激发,让他们进行思考,而不是仅仅为了对某一问题进行解决。如,要对“恐龙如何灭绝”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在博物馆中是无法找出明确的答案的,不过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假设和相关的证据。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知道的证据来做出假设,或者找出自己支持的观点,抑或提出不同的观点,虽然不能得到定论,但是可以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
2.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料。当前互联网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资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互联网上查找和搜集资料,帮助自己的科学学习。例如,在教学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基于此,让学生筛选和整理和地球相关的内容,从而认识地球的形状、演变过程等。不过,互联网上资料的真实性无法确保,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权威的网站上查找正确的资料。
3.引导学生收集书籍资料。纸质的传统书籍上的资料要比互联网上的资料更加可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搜集纸质的传统书籍上的资料时,要让他们标明资料的出处,使他们的文献查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搜集和“风筝”相关的资料时,学生能够找到很多,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从什么地方搜集到的资料”,让他们有意识地标明资料出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拓展科学课堂教学的时空,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锋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拓展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6,(04)。
[2]蒋际君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5,(05)。
论文作者:叶飞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这一论文; 资料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