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换血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论文_余佳

新生儿换血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论文_余佳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332000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换血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行换血治疗的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换血治疗,对 76例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患儿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55例(72.36%),低钙血症 9 例(11.84%)。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单一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换血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的危险,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疾病没有确切的相关性,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在换血时充分考虑。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新生儿换血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避免高间接胆红素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已成为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规应用的方法,然而部分医师对其中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部分医院出现过度使用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科换血患儿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临床新生儿科医师有所助益,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行换血治疗的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换血治疗,76 例患儿中男 45 例,女 31 例;日龄最大 18 d,最小 3 h,平均日龄(9.85±3.12)d;新生儿体重 1148~3940 g,平均体重(2650.2± 430.2)g。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换血治疗,对所有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性别、换血时体重、换血时年龄进行统计,统计两组产妇的孕周,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

1.3不良反应定义标准

在换血 1 周内发生的任何一种并发症均定义为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低钙血症、严重情况下患儿会出现呼吸暂停或呼吸停止(约20 s)现象,部分患儿会伴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癫痫、败血症等症状。①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109/L;②低钙血症:血清总钙 <2.2 mmol/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76例患儿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55例(72.36%),低钙血症 9 例(11.84%)。

2.2影响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①性别:76例患儿中男 45例,女31例,换血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55例,男31例,女24例,不同性别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换血时体重: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接受换血治疗时平均体重为(2641.2±110.2)g,;其他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接受换血治疗时平均体重为(2673.5±132.2)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换血时年龄: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换血时年龄为(3.12±1.15)d;其他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换血时年龄为(7.12±1.54)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孕周: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母亲的孕周为(36.52±2.26)周;其他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母亲孕周为(37.41±2.1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单一危险因素。

3讨论

换血术自1974年由Prodhom提出以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换血途径也从初始的脐血管插管改良为目前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随着换血方法的改良,不良反应大大减少。然而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新生儿临床工作者仍然认为换血术是一项高危险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数据指出,在换血患儿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82.31 %,相对于国内不多的报道而言,处于中流水平。没有发生死亡、DIC,NEC等严重不良反应,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患儿孕周及体重均高于其他研究有关。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达77.78%,多与换血时使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所致。本研究中,早产组换血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足月组未见显著差异。此结果可能与本研究中早产儿孕周均较大,以及样本数量较小有关。国内外研究表明:有高危因素如低孕周和体重、换血前有感染等不良状况的新生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持续、不可逆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对正常新生儿还是各种高危新生儿而言,换血过程中整个机体的血液循环均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患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新生儿其体液平衡更加脆弱,易于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不可逆损伤及死亡。

在临床工作中,对孕周、体重小及患严重新生儿疾病的患儿应在权衡利弊,充分预测在换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做好应急准备。综上所述,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换血治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体重较小、孕周不足、日龄小、以及患有严重新生儿疾病的患儿,要做到利弊的权衡,并对换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重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以提高换血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雷凤华,姚英民,杨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内环境不良反应变化的新特点.医学临床研究,2014,31(8):1644-1646.

[2]尹芳,李贵南.262 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取换血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23-1324.

[3]赵小朋,宋燕燕,李坚,等.新生儿换血不良结局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6):797-798.

[4]王艳丽,邹静静,汪惠琴,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情况.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08-110.

论文作者:余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新生儿换血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论文_余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